分享

粽子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如今粽子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不仅货物充盈,而且口味众多,花样层出。但要是搁在以前,能吃上粽子还是很幸福的,特别是我的童年那样的处境,有粽子吃,是不可以想像的事。无论什么时候,家里的粮食都是第一要务,几乎能吃的都会弄来吃,包括玉米的皮和芯,红薯的老藤,蒿芝,蕨根。要是能吃上面粉、白米,那一定是过年。那怕是麦麸做的饼,也是上等的点心。

我是已经上了初中,家境已经有了大的好转,那一年的初夏,妈妈弄来一些糯米,又弄来一些竹叶,把米洗净,用竹叶包起,再用棕树叶捆起来,一个一个的小圆锥,由棕叶连在一起,放在水里泡了几小时,再放在锅里煮。哇,那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等煮好了,抓住棕叶的柄一提,一整串热腾腾的小圆锥就离开了水面。我迫不及待地解开一个,咬了一口,糯食感染着舌头,那滋味,那感觉,无法表于言语。才第一次知道世间还有一种美食叫“粽子”,不过在我们当地叫“粽巴”。也是那时候才知道还有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叫“端午”,在我们当地叫“端阳”。知道端阳还分为“大端阳”和“小端阳”,小端阳即农历的五月初五,而大端阳是在农历的五月十五。知道了那种包粽巴的竹叶不是普通的竹叶,而是一种长不高的“粽巴竹”的叶子。

再后来,等上了高中,还知道了端午节会有龙舟赛,那场面是非常热烈的,不仅赛龙舟,还有抢鸭子、喝龙稀饭等项目。只不过,我一次也没有去亲眼观看过,一方面是个子太小,那人山人海的场面,我去了也看不着。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个闲心和时间,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要把自己那张好吃的嘴养活。

等上了大学,北方的五月还是天寒地冻的时节,最多芳草初芽,一群同学约在一起,去看看松花江,游游太阳岛。不仅不会去触碰冰冷的江水,走起路来,还要裹紧外套。尽管腰包里还是拮据,但碍于面子,在同学面前,还是会潇洒地拿出一些钱来,买一些美食。但那时好像不怎么有粽子,而替代的是饺子。为了节约一点钱,也为了与同学们一起玩,记得有一年,我们赁是从学校走路去了太阳岛,记不得当时走了几个小时才到,只知道是在蒙蒙的黑夜里,一直走,到了太阳岛,天却还没有亮。

大学毕业,回到了南方。到了荔波,粽子的文化,更让我耳目一新。

最早的时候我只知道粽子是有四个角的,有点像是三角锥形。在荔波,我知道了粽子还有长方形的,叫枕头粽,像形象,咋一看,还真的像一个袖珍枕头。口味上也有了大改变,不像在老家,基本上保持着白米的清静。当地人将白米洗净后,又会加入结糯谷的稻穗的柄烧的灰,叫住“灰粽”。有些人家会在粽子中夹入一些叉烧、腊肉之类,叫作“肉粽”。还有一种做法,是将花椒的细嫩枝与花椒嫩果一起捣碎,取其汁放入糯米中,再将干了的花椒叶烧成灰,与泡好的糯米拌在一起包粽子,放少许盐,或许加点蛋黄、板栗之类,或许也加上一些瘦肉,做出来的粽子更加口味特别。

这里的人们喜欢糯食,肯定就喜欢在糯食的吃法上下功夫。吃法也越发多样,煎着吃,蒸着吃,油炸吃、烤着吃,千奇百怪。每家有每家的做法,然后将做好的粽子拿出来与朋友、邻居一起品尝,已经成为了荔波的一种文化。

现在客居闹市,就在楼下,就有各种各样的粽子,还有些粽子是出了名的牌子。从摊前走过,粽香依然会扑鼻。但我却不怎么动心,也许,喜欢的已经不是粽子,而是粽子背后的那些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