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记史重视细节:使有血有肉的故事永留史册

 涛儿—taoer 2021-05-25
时间:2013-04-02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历史春秋网:司马迁《史记》在记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同时,重视细节的记述。人们读《史记》既在读史,又在欣赏一部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司马迁是一位史家,无意之中也成了一位文学家。他的这种记述历史的特有方法,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你可以编造历史,但任何细节都是不可以凭想象臆造的。一旦将虚假的细节安装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身上,就会漏洞百出。
  
  记住一段历史,往往是与记住一个细节联在一起的。
  
  《史记》中有许多精彩的细节记实片断,历来脍炙人口:
  
  一、动作细节
  
  1、动作细节出现在决定历史命运的关键事件中。
  
  小白(齐桓公):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齐太公世家》)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那么他是怎样登上齐国国君地位的,司马迁记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细节,“射中小白带钩”和“小白详死”。
  
  起初,齐襄公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了许多不当杀之人,与妇人淫乱,多次欺骗大臣,群弟恐祸及己,所以次弟纠奔鲁。纠的母亲是鲁国人,管仲、召忽为其老师。次弟小白奔莒,鲍叔是他的老师。小白从小就与大夫高傒关系很好。雍林人杀无知后,商议立君之事。高先到莒暗中召小白回齐国。鲁国听到无知死,也发兵送公子纠,而派管仲带兵藏于莒道,射中小白带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小白假装死亡,管仲使人飞驰报鲁国。鲁人认为反正小白已死,没有人与纠争夺王位,送纠回齐国的行动就迟缓了,六天后才到达齐国,而这时小白早已入齐,高傒立小白为齐公,他就是齐桓公。
  
  田单:五千人衔枚击之(《田单列传》)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战例:齐国与燕国的一场战争。齐国田单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牛穿上衣裳,并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牛角。然后灌油脂束芦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入敌阵,壮士五千人衔枚随后攻击。燕军所触尽死伤,大败而逃,燕日夜亡,齐收回城池七十余座。
  
  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捧)天子玺符,降轵道旁。(《秦始皇本纪》)
  
  这些细节将一个亡国之君真实地记录下来,是一个不巧的历史镜头。经过了多少代人的攻伐才有的秦朝大帝国,何等的威风,就这样的完结了。
  
  我们迄今还没有见到任何一本史书任何一本文学著作对一个朝代结束历史镜头的记录,如此简要,如此生动。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淮阴侯列传》)
  
  楚汉战争中,刘邦在荥阳遭遇困境,而韩信在齐地连连获胜,韩信派人来报告刘邦,说齐地非一般地方,为便于管理,封我个“假齐王”,刘邦一听肺都气炸了,说:“吾困于此,旦暮望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这时,就出现上述的细节了,用脚踢刘邦的脚后跟,附耳语,形象逼真,这都是为了不让韩信派来的人知道,但又是极重要的话。
 这一历史事实也事关大局,如果不是这些小动作,刘邦一意孤行,韩信就可能离汉归楚了,天下就可能不姓刘,也没有几百年的汉朝了。
  
  “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毋为他人守也。”(《吕太后本纪》)
  
  吕太后死后,周勃、陈平等欲将政权夺归刘氏,使人劫得吕禄的好朋友郦商,郦商听从周勃之言骗吕禄交出兵权,吕嬃听到这个消息大怒,此处如果只有吕嬃的语言记述,只能一般地表现吕嬃的愤怒程度“你身为大将军却放弃兵权,吕氏没有安身之处了”,有了下面的动作细节记述,即“把以前积攒的所有珠宝玉器全部散到堂下”,并接着骂道“我们不要再为他人守财了”,就能将吕嬃愤怒程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些语言和动作全在情理之中。果不出吕禄所料,这一场政变,从夺兵权起,吕氏一门一个不留,全部被斩尽杀绝。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由吕氏政权到刘氏政权的回归。中国的女人政治告一段落。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按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徐行。(《绛侯周勃世家》)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是靠周亚夫率军队镇压下去的,这里是写周亚夫的军队驻扎在细柳的一段史实,表明周亚夫治军严明,就是皇帝来军营慰问也得按纪律行事。军中不得驱驰,皇帝也只好“按辔徐行”,这样具有严明纪律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果然七国叛乱,三个月就平息了。
  
  2、动作细节使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
  
  子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郑世家》)
  
  楚献鼋于郑灵公,灵公召子公,但是又不让子公吃鼋羹,这就引得子公非常愤怒,一边用手指头沾鼋的汤吃,一边愤愤退堂。司马迁把一个受到欺侮而又不服气的人活灵活现写了出来。
  
  苏秦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苏秦列传》)
  
  苏秦在“出游数年,大困而归”之时,他的兄弟嫂妹妻妾都看不起他,责备他,在苏秦挂六国相印做了大官发了财之后,兄弟嫂妹妻妾对他就不一样了,“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问其嫂:“何前倨而后恭也?”你为什么前时那么傲慢,而现在如此恭敬?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即像蛇一样匍匐而前,以地来掩盖自己惭愧的面孔,说:“见季子位高多也”。司马迁记史将动作细节记述与语言记载相结合,使得一个趋炎附势的嫂嫂跃然纸上。
  
  屈原:怀石投汨罗江以死。(《屈原贾生列传》)
  
  投江还要“怀石”,这是抱着必死的信念。仅“怀石”二字,可见司马迁忠于史实的细致心态,使后世读者如见其人。屈原是一位以身殉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毛遂:按剑而前,奉铜盘而跪进,左手托盘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列传》)
  
  秦军围邯鄣,毛遂自荐跟随平原君到楚国要求楚国出兵援赵,落实“合从”之策,但是平原君与楚王从早上太阳出谈到日中,还是没有结果。毛遂知道楚王不存好心,毅然按剑而前,逼楚王出兵,楚王面对利剑只得答应,但是口说无凭,上述就是毛遂接下去的动作细节,左手右手各做什么写得具体详细,表明了毛遂大义凛然,冷静沉着,有勇有谋,为自己的国家置生死于度外的人物个性。
  
  刘邦: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陆贾列传》))
  
  从这里的两处细节记载我们看到了汉高祖的双重性格,他是一个好享受之人,“倨床使两女子洗足”,古代农民起义,说不想过腐败生活完全为人民谋利益,是不现实的,但是刘邦又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之人,他能停止洗脚,“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还是很尊重人才的。司马迁生活在汉朝,对汉朝的开国皇帝,不卑不亢,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刘邦,难能可贵。这样的信史不留传千古,还留传什么呢?如果把一个人写得十分高大,完美无缺,反而没有人相信了。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留侯世家》)
  
  为解决汉王的窘境,郦食其出了一计,向各六国旧贵族授印,张良向刘邦解释这一计为什么不可行:如果恢复到秦之前的六国,那么你汉王还怎么夺得江山,那就要回去种地了。汉王猛醒,就有了上述的细节“辍食吐哺”,不但停止吃饭而且把吃下的都吐出来,因为急于要说下面的话“竖儒,几败而公事”,可见刘邦的性格,有改正错误的决心,但也有几分无赖和流气。郦食其是个忠心耿耿的儒者,只是这个主意不好,刘邦也没有必要这样的骂人,这倒使人想起刘邦曾经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事。
  
  3、动作细节使有血有肉的故事永留史册。
  
  六年春,晋使卻克于齐国,齐使夫人帷中而观之。卻克上(岸),夫人笑之。卻克曰:“不是报(如果我不报复齐国),不复涉(不再渡河)。”归,请伐齐,晋侯弗许。
  
  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到晋国请救兵,皆因卻克。卻克为总指挥。齐被迫迎战,逢丑父为齐顷公右。顷公曰:“奔驰杀敌,破晋军后会餐。”卻克被射伤,流血到鞋上。卻克欲退入壁,他的驾车人说:“刚开始作战,我就几次受伤,但我不敢说,恐影响士兵的情绪,请你忍着。”于是再战。战,攻齐急。丑父担心齐侯的安全,交换了一下位置,顷公在逢丑父的右边,车挂于木而止。(《齐太公世家》)
  
  这次作战,晋兵击败齐兵,齐侯以宝器送晋军,拜谢,但卻克不听,必定要得到那个笑他的女人萧桐叔子,否则要我罢兵除非令齐田为东西垄(一般田亩为南北垄)。对曰:“叔子,齐君母。齐君母亦犹晋君母,你把她放在何种位置?而且,你是以义伐齐,现却以暴为后,这怎么可以呢?”于是晋要齐返鲁、卫地,同意罢兵。
  
  因为被一个女人笑了一下,就引出了一场战争,似乎有几分奇怪,但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这是现代人怎么也想不到的。这里的“帷中观之”、“血流到鞋”上、逢丑父与齐侯交换车上的位置,都真实可感。
  
  荆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用刀剑刺)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竖,故不可立拔。荆柯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柯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柯,断其左股。荆柯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柯,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刺客列传》))
  
  这一段精彩的文字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柯刺秦王的原始故事。这个故事所以能留传是与对动作的细节记载分不开的。荆柯如何密藏匕首的,以图穷见匕首,这个细节带有历史意义。它展示的是中国的智慧。手握匕首的荆柯为什么又刺不死秦王呢?荆柯紧张。秦王也紧张,两人围绕着大柱子,一个跑,一个追,剑长,拔不出,是夏无且的药囊起了作用。荆柯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细节越生动,故事也就越动人,在历史上的留传价值就越大。没有司马迁留下的真实历史细节,后人对历史生活画面的关键处是臆想不出的,谁能想到剑长呢?谁能想到药囊呢?谁能想到箕踞呢?
  
  负荆请罪:廉颇闻知,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越王勾践世家》)
  
  4、生动的细节与生动的历史同在。
  
  记住了某个细节就记住了某段历史。
  
  齐桓公:六十七天,尸虫出于户。(《齐太公世家》)
  
  齐桓公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他第一个称霸中国,但是死后却十分悲惨,正配夫人有三个,一个也没有生育;如夫人有六人:有五位公子。桓公病时,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导致故宫中空,不敢将桓公入棺。桓公尸体在床六十七天,尸虫爬到户外。十二月乙亥无诡立,才有棺材送来。辛巳夜,敛殡。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赵襄子的衣服)(《刺客列传》)
  
  豫让忠于晋智伯,在智伯被赵襄子杀了之后,他决意要找赵襄子报仇,但谁知赵襄子是一位仁义之人,在捉住刺客豫让后,问明原因,又把豫让放了。豫让再次行刺,还是被赵襄子逮住了。为了成全豫让的义,赵襄子脱下自己的衣服,豫让拔剑三跃击衣,而后自杀。这个细节表现的是古人的义,现代人看来,豫让有几分傻,就把命给送了,但这却是最真实的。如果古人如现代某些人这样的尖滑,就不是历史了。
  
  伍子胥:鞭尸三百。(《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遭楚平王陷害,逃往吴国。他帮助吴国进行改革,训练军队,使吴国强大了,然后带领吴军进攻楚国,直打到楚的都城,但此时陷害他的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令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方解心头之恨。
  
  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不韦列传》)
  
  由此可见,此书堪称精品,少一字多一字总不行,古人惜墨如金,言简而义明。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孟尝君列传》)
  
  鸡鸣狗盗之士,看似无用,在关键时刻却起了作用。没有这位学鸡叫学得十分像的“客之居下坐者”,孟尝君就过不了关,其它一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视小人物。
  
  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本纪》))
  
  此是写“破釜沉舟”之中和之后的事,两个细节“壁上观”“膝行而前”都是写的六国旧贵族,他们凭借自己的一张旧船票,早已不能登上已经扬帆的新客船,而只能留下千古的笑柄。
  
  家人惊恐,女亡匿内中床下(《外戚世家》)
  
  汉武帝发现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亲姐姐在民间,于是亲自到民间接姐回宫。皇帝出动,声势浩大,车马人群侍卫一大堆,早把那位不知真情的民间姐姐吓得不知所措,忙躲到床底下。
  
  二、表情细节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留侯世家》)
  
  这是写的张良得到秘籍《太公兵法》的故事。这位老父就是要考验一下张良的耐力与诚心,把鞋子扔到圯下,也许还是一双臭鞋。张良取来为老父穿上,此人连一句道谢也没有,“笑而去”。张良大大地吃惊,这是一个什么人啊,“随目之”,目光跟着老父去,猜不透,想不开。历来,有非凡之举,必有非凡之才。张良始终在原地,没有离开,终于老人又来了,说:“孺子可教也,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通过面部表情,作者把两个人都记述得微妙微肖。
  
  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瞪大眼睛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项羽本纪》)
  
  项王与汉俱临广武驻防,相守数月,项羽决意与汉王挑战,决一雌雄,汉派楼烦与战。楼烦哪里是项羽的对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便目不敢视,手不敢发箭。两人的眼神完全不同,一个“瞋目”,另一个“不敢视”,用楼烦衬托出项羽英雄史诗般的人物。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本纪》)
  
  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范增也是楚的重要谋士。此为鸿门宴,“数目”项王,不能仅仅解释为“多次看”,“目”比“看”有更多的内容,瞪视、斜视、乜视等。又用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项王始终“默然不应”。是项王没有看到范增的目光吗?是项王没有看到范增的玉玦吗?都不是。此人一方面十分残暴,多次屠城,火烧咸阳,连眼都不眨一下;另一方面又有“妇人之仁”,该狠的时刻又手软。
  
  凡读过《史记》“鸿门宴”的,对此处两个人的表情都记忆犹深,没有一个不赞范增的睿智,没有一个不责怪项羽坐失良机。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演绎出“霸王别姬”千古流传的故事。项王“泣数行下”,作者仿佛就脸上数过,但又数之不尽;左右痛哭得“莫能仰视”,“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见哭之悲。此时此地唯有英雄人物的悲壮之美永留人间。
  
  三、声音细节
  
  南子:环佩玉声璆然。(《孔子世家》)
  
  孔子周游列国,此时到达了卫国。卫灵公有夫人南子,却在灵公前面挡驾,说:“四方之君子(孔子)不辱欲与寡君(灵公)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南子自称)。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却又“不得已而见之”。南子在帷中见孔子,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南子自帷中再拜,就在这时刻,身上佩戴的玉器发出“璆然”声。这“璆然”是描述玉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但在孔子听来,却异常。“异”在何处?这声音是贵妇人的特有饰物声,孔子在此处是对丑的吐弃?还是对美的欣赏?历来谁也说不清。主张吐弃者,是从下面的话“天厌之”理解的,很表面,没有深度;而主张对美的欣赏,是从字面向里挖,孔子为之心动,哪怕只是一刹那,君子也有人性,那个“天厌之”,并不是心理的真实反映。
  
  对声音描摹的“璆然”二字,就有了千百年的魅力。
  
  吴广:从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陈胜王,大楚兴。”(《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波澜壮阔,但它的起头,却是从迷信开始的,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塞到鱼肚子里,又令吴广躲到祠中,点燃篝火,学狐狸的叫声。鱼肚里有字,是天意,现在“狐狸大仙”又说话了,陈胜就可以起义夺天下了。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真实地记载了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记述的手法是多样的,而细节记史在其中功不可没。也许有人说细节记史太原始,其实数据可以编造,照片也可以骗人,唯有细节参与写成的历史才是不骗人的,因为细节必须真实才有人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