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野里传来布谷鸟声

 滨州文学馆 2021-05-27

今日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节气是说夏季成熟的农作物开始籽粒饱满,即将成熟。“呱咕呱咕,呱咕呱咕”,田野里传来布谷鸟的叫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两旁一望无际的麦浪不停地翻滚着,汽车被泛着淡淡鹅黄颜色的麦穗裹挟着,浓浓的清香沁人心脾,小麦又要丰收了。从刀耕火种的时代到今天的大型农机,一年又一年,农民的麦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手握方向盘,目视着前方,但是思绪一下回到了当年的麦收场景。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起,所有的麦收环节全靠人们的双手,不像现在的机械化。

麦收前半月开始准备麦场,也叫拾掇场院。为了把收回来的麦子颗粒归仓,要准备一块地势高点的空地,家家户户都要做准备,有时好几家联合起来,每户的场院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到时候可以共用。先是把土地整平,然后用牛马拉着耕土地的耘锄来回的浅浅的把土地翻开,为的是和下面的土层得到好的混合,然后从高大的树上砍下带有好多杂乱的树枝,让牛马反复的在整个场院里拖动,直到整个场院很平整为止,最后在村里有声望的老人说可以的情况下,才停下来告一段落。第二天,场院在一起的左邻右舍在老年人的带领下,吆喝着“上场了,上场了”,我记得是都拿着水桶之类,从池塘和水井汲水,然后去泼场,就是把一桶桶水浇在前一天整理的场院上。说实话这活挺累人,不停地汲水不停地往返,有时脚都扭伤了,但是老人不说停谁也不允许停下来。

接下来的环节是现在孩子无法见到的,隔几个小时,早已备好的牛马牲畜拉着圆圆的碌碡准备上场了,人们从去年留下的麦秸垛上抱来了好多的麦㚂,均匀的撒到整个场院上,一个个赶车好的把式,挥动手中的鞭子“啪啪啪”。一个个哼着曲子,叼着旱烟袋,带着席帽子,美滋滋乐悠悠手牵着缰绳隆重登场了,这是拾掇场院的最后环节。男女老少聚在场院边,有说有笑,南邻的大娘提着水桶送来了绿豆汤,把一个个大碗摆放在大地上,用勺子一个个盛满,红褐色的绿豆汤好像今天的可乐,颜色很诱人,但是我们渴望吃到水桶下面的绿豆,急迫的喊着“大娘大娘我们吃绿豆,我们吃绿豆”,大娘说干活的还没干完呢,训斥了我们一顿,我们匆匆离开。一天下来又硬又实又平的麦场就好了,只等麦子收进来。

麦子由淡淡的鹅黄变成柳黄,绿色渐渐退去,最后成为浓浓的金黄,空气中充满了新麦的香气,有经验的老人说麦熟一晌,意思就是上午去地里看麦子还不熟,经过一个中午麦子就熟了,确实是真的,“七成熟八成收,十成熟两成丢”好多农谚还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我再说说收小麦的事,当时收割麦子全靠人工,工具就是镰刀,用镰刀有好多的技巧,同样开始收割,有的飞快,有的很慢,镰刀是关键,人的技巧更是根本,我村就有好几个厉害的高手,人家挥动镰刀,岔开步子,一手拢过竖着的麦子,拿着镰刀的大手“蹭”的一下,一大把麦子随之割下来了,三五下一堆麦子摆在眼前,你没把这个扎好捆,另一堆已出现在面前,当时的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一上手还是措手不及乱了阵脚,总是落在父母和哥姐的后面,心里特别的着急。

记得有一年麦收时节为了避开天热,父母说我们早点去,等到天亮我们就收割差不多了,然后回家吃饭。那天夜里我们很早就去了,田野里静悄悄,好像也有早去的,静静的田野里偶尔传出说话声,熟悉的庄稼地里我们挥动镰刀忙碌着,也许是夜里凉爽的原因,干活不觉得疲劳,并且很快到了地头,不知干了多久天终于亮了,我们怀着胜利的喜悦望着铺满地的麦子,会心的笑了。再看看被镰刀磨得起了泡的手,虽然很疼但是美好的希望还是满满的。当时我就在想有台收割机该有多好啊,虽然只是梦想。

收割完的麦子用牛马车拉倒场里,家家户户望着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子垛笑的合不拢嘴,趁着好天气赶忙把麦子摊满整个场院。这是个力气活,需要用木制的叉具摊均匀,并且不多久就要翻一下,把上面的翻到底下,不停的劳作,晒到可以碾压的程度就可以了。当时多数是用拖拉机拉着很大的碾轧器不停地碾轧,反复的轧,最后把麦㚂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收起来,剩下的就是麦粒了。但是搀合在麦糠里,要堆起来趁着有风把麦粒扬出来,叫做扬场。

扬场是个技术活,不会扬得急出一身汗,扬场的过程中还有好多忌讳,都是劳动人民祈求五谷丰登之类的,这里不做详细解说。轧场过程是收麦子的关键环节,为了节省劳动力大多是好多家庭合伙干,给这家轧场另外几家都来帮忙,另一家轧场其他几家都去帮忙,这也是合作互助吧,这个环节人越多越好,这也看出劳动人民的朴实和真诚,至今农村里仍然保持着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处处盛开着和谐文明之花。

后来有了三清脱粒机,直接把成捆的麦子送进去,另一侧就出来干净的麦粒,麦㚂和麦糠也分离出来,当时是很先进的机器了。只要把麦子收到场里,然后脱粒就好。用三清脱粒机虽然很迅捷,但是为了节约时间(当时是按时间计算收钱),人们要拼命地干,没有十几个人很难提高效率,有人要运送,有人要输送进机器,有人要接麦粒,有人要把分离出的麦㚂麦糠及时清理。总比起压场把麦粒收起来要方便了好多。

在我们场院的北侧有一口很大的水井,水井的上口是四块很大的条石,圆圆的水井口成了规则的正方形,这口水井在收麦的日子里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劳作之余就到井边打一桶清凉可口的水,然后把一包糖精放在里面不停地搅动,之后就是所有的人们开始享用可口的自制饮料了。过麦的十几天里,家家户户都做了很多好吃的,有的家庭把过年留出的腊肉拿了出来,有的把从正月里就腌上的鸡蛋鸭蛋早早地煮出来,总之是倾尽家里最好吃的,因为是麦收季节,人们忙的有时吃不上饭,三餐吃饭是不固定的了,有时拿上一块干粮就着一个鲜鸡蛋吃下去,跑到水缸旁喝上一舀子水就饱了,那个年代没有大鱼大肉,填饱肚子哼着熟悉的曲子漫步在田野和充满希望的场院是最幸福的了。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邻村一同学购买了先进的农机——联合收割机,幻想一下子变成现实,心想今年收麦子不用愁了,当时都说直接拉麦粒回家,过麦快多了,不用早起晚归,也不用长久的晒在太阳底下,场院也不用怎么捯饬了,能晾干麦子就好。

我是不是想的太美了呢?麦收开始了,我和同村的四个好友相约去请同学的收割机,事与愿违,因为附近就一台联合收割机,一时半会约不上,人家去了连片的大地块,离我村十几里呢,但是我们不死心,轮流盯着不放,估计是熬了好几天好几夜。村里的人们笑话我们,说我们是一伙四大懒,不想出力气。大部分人家已经把麦子收到了场院里,我们就是一个信念,早晚用上联合收麦子,街坊的异样目光,父母的反复责备,没有使我们失去信心,在临近结束收麦的一天,我们盼来了同学的机器,估计是夜里十二点左右,大联合开到了门口,我们吃了定心丸,安安稳稳睡了好觉。明天一早起来约好几个来到仅剩我们几户的麦田里,一个上午二十几亩麦子收割完了,我们拉着饱满的一车车麦粒高高兴兴的回家,走在大街上个个邻居刮目相看,因为他们的麦子还在场院里躺着呢,我们几户仅用了一个上午就把麦子收完了。

以后的几年里,联合收割机走进了希望的田野,为农业生产立下了大功,昔日的场院失去了七八十年代往日的喧闹,人流更是少之又少,千家万户的场院都栽种了树木,有的开辟为小菜地,繁忙的麦收季节只能在回忆里追记,手工割麦子,人力扛麦子,牲口车拉麦子,拖拉机运麦子,牲口拉着石磙子轧麦子,借助风力扬麦子,再到今天的大联合收麦子,新农村在发生伟大的变迁。“呱咕呱咕,大麦先熟;吃的啥饭,白馍炖肉。”心里永远不能抹掉的,是昔日麦收的情愫和记忆……

作者:邹平市黛溪小学高方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