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阳楼记》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岳阳楼记》析要

 丘山居士馆 2021-05-28

/肖旭

在湖南岳阳县西门城楼之上,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遥对君山,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岳阳楼。它像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一样,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诗入杜甫曾在这儿留下《登岳阳楼》的著名诗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范仲淹(公元989 -1052年),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早年生活贫苦,但志向远大。“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中进士后,曾接二连三上书议论国家大事,批评当政权奸,因而多次被贬。仁宗时,带兵抵御西夏,西夏人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因此不敢贸然进犯。后来他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和韩琦等人一道提出许多改革主张,如减轻赋税、整顿武备、选拔贤能等,引起守旧派的不满,终于在庆历五年(1054)被排挤出朝廷,贬到邓州(州治在今河南省邓县)做知州,成了“迁客”。第二年九月十五日,应朋友滕子京之请,他写下了这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名宗谅,是范仲淹的同年进士,也是一位有抱负、有才能的志士。因受旧党的攻击,比范仲淹早一年被贬到岳州做知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使他悲愤交集;郁郁寡欢。范仲淹认为一个人在受到挫折应持正确的态度,于是借写《岳阳楼记》加以论述,既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又寄寓了自己的情怀。  

《岳阳楼记》全文共五段。第一段,叙述作记的原因。这种开头的方法在古代叫做“原起”。这一段文字很简短,交代的事情却不少:重修岳阳楼的主持人——膝子京,重修的时间——庆历五年;在什么形势下重修——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的主要项目——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个“乃”字承上启下,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年多来的政绩与重修岳阳楼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说明滕子京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的良吏,而不是只顾自己寻欢作乐的官僚。这些都交代清楚了,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属余作文以记之”。

第二段可分为两层。从“余观巴陵胜状”到“前人之述备矣”写登楼所见自然形胜。这一层写得很概括,重点也很突出。作者在所有的自然景物中突出洞庭湖,在洞庭湖的各种特征中突出它的大。一个“衔”,一个“吞”,用得很有气势。描状洞庭湖和远山、长江的关系,既精炼又形象。再加上“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八字,好像使人置身于洞庭湖旁,看到烟波浩淼的宏伟景象。然而这些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一个“然则”,笔锋一转,从描写登楼所见景物转到探讨登楼者面对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情,而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句自然过渡到三、四两段。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的情况,第四段写览物而喜的情况。这两段的结构相同,第一层都是写景,写景中又是先写昼景,后写暮景;第二层都是写“迁客骚人”触景所生的情。每一段中的景与情的色采是一致的;两段之间,形成一悲一喜的强烈对照,把第二段末尾的“异”字具体化、形象化。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何哉”,对上面两段所些“迁客骚人”的感情表示否定。第二层到“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具体交代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古仁人之心”。第三层以感叹作结,委婉地、然而又是明确地表示作者本人的态度。这一段含意很深,分量很重。“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林纾《春觉斋论文》),用在这里是最为合适的了。

    为什么《岳阳楼记》能够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呢?  

    首先是它的积极的思想内容能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明人唐顺之曾说过,好的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答茅鹿门知县》),这一点《岳阳楼记》是做到了的。其中的“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千古名言,充分反映了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抱负,既昂扬、激切,又博大、深沉,读了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句话对范仲淹来讲并非不切实际、不关痛痒的泛泛议论,而是存着坚实思想基础的一种生活信念。前面已经说过,范仲淹一生曾多次被贬,做过多次“迁客骚人”。封建时代,“迁客”往往也是“骚人”。那些迁客骚人,大都因“坎坷遭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作者在经历过几次被贬谪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却能否定一般“迁客骚人”为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卑徽情感,而提出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这充分表明了作者胸怀之豁达与抱负之伟大。而这也正是本文能千古传颂的原因所在。范仲淹始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始终不向旧势力屈服。这种崇高人格化为文章,自然令人感到格外具有说服力。当然,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政治家,范仲淹是既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又考虑到封建王朝的巩固的。但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赋予这两句话以新的更深刻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在艺术表现上,这篇文章也是独辟蹊径。从题目看,它是一篇“记”,但真正记事的只有第一段,第二、三、四段是写景,第五段是议论,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全文的主旨是阐明忧与乐,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全文的论点,“古仁人”就是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典范,“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之情正是这种精神境界的反衬。作者之所以要比较详细地铺叙景物,刻画感情,就因为它们在全文中实际上起了一种论据的作用。而通观全篇,无论记事、写景,还是议论,都包含着浓郁的抒情意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篇冶记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的,饶有诗意、富于感情的议论文。它不拘一格,也是一种大胆的艺术创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又说:“中国古代的散文,包括说理文,都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这些话用来说明《岳阳楼记》,是非常贴切的。

    这篇文章虽不是写景文,但其中状物绘景的部分相当出色。只有景物写得鲜明,“览物之情”写得酣畅,最后的议论才有着落,才能精警动人。作者以敏锐的艺术家的眼光,从“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景物中,抓住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调动人物感情的景物,构成形象鲜明、情景交融的画面,而且两幅画面之间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试看,同为湖上天气的描写,一面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多么阴暗、压抑、凄惨;一面却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何等明朗、辽阔、宁静。同为动物的描写,一面是“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令人毛骨悚然,悲从中生;一面却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闲适自由,充满生机。同是写湖上人物的活动,一面是“商旅不行,樯倾楫催”,使人饱含着对前途的畏惧;一面却是“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使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作者所着意刻画的洞庭湖秋春两幅图画中,典型、鲜明的形象构成了逼真的境界,我们读“若夫霪雨霏霏”一节文字,好似看到一幅洞庭风雨图,感到凄凄阴风,天昏地暗;念“至若春和景明”一节,又好似观赏洞庭韵春景,眼前春光明媚。这二节文字描绘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景象,使古今读者为之神往。这些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而对最后论证全文的论点,也是一个有力的铺垫。

    从语言来说,这篇文章也自有特点。一般说来,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是散,本文却吸收了赋的长处,散中有整,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谨严整饬而又不失之呆板凝滞。三、四两段多用四字句,排比工整,词采富丽,平仄协调,间用韵句,读来琅琅上口,使人感觉到一种铿锵悦耳的音律之美。文字上也经过了千锤百炼,“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浮光跃金”、“心旷神怡”等,已成为人们广泛引用的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被人们当作座右铭。这些都显示出作家深厚的艺术修养。

可以说,千载以来,《岳阳楼记》以它的崇高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特色给人们提供了美的情操与诗的享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