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水韵》格律诗写作的两大死项

 明哥聊事 2021-06-02

人们常说的近体诗,一般是指依照《平水韵》写的格律诗。虽然现在有了新韵和中华通韵,但是格律诗的本质没有改变,就是格和律的要求没有改变。何为格?格,一般是指诗句的平仄部分。律,一般是指诗句的对仗,常有“无对不成律”之说。

其实,格律诗最初的时候,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是有对仗要求的。所以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统称为格律诗。但是到了后来,绝句没有了对仗的硬性要求,律诗也只有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要求。实质上没有对仗的绝句,已经失去了“律”的资格。但是人们还是喜欢用格律诗的称呼。平仄关系也一样,本来出现平仄错误,应该称为出格。出现对仗错误,应该称为出律。但是人们把出格和出律都统称为出律。

当然格律诗还有韵和调的要求,但是现在韵的要求还在,可是调的要求已经很少有人提及。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平调”和“三仄调”,“三仄调”现在已经被“三仄尾”所代替。只有“三平调”还保留至今。“三平调”就是韵句的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关于格律诗的写作要求有很多说法,比如“三忌”、“八忌”、“十忌”等等。同时结合格律诗变格的运用,现在只剩下两大死项是格律诗必须遵守的。

何为死项?就是出现这种错误,除了换字外,无可救药。这两个死项,分别叫“死格”和“死调”。

一、死格

死格是指五言诗的第二字和七言诗的第二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不能改变,该平必平,该仄必仄。如果出现了错误无法补救。例如五绝的仄起式。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上面的红色字是不可随便改变平仄的。比如把第一句的仄换成平,那么这首诗就不能叫仄起式,而应叫平起式。并且没有任何补救措施进行补救。所以这几个字的平仄是固定死的,不能改变和补救。一旦错了必须换字,否则就是死格。

所有五言的格律诗都是同样的要求,七言诗也是一样,只是七言诗比五言诗还多了第四个字的死格要求。因为七言诗是有五言诗在句头加两个字而成。七言的第四个字其实就是五言的第二个字。所以七言第四个字的死格可算作五言的遗传基因。也属死格的范畴。比如七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绿字是七言的二字死格,红字是从五言遗传来的四字死格。一旦出现死格,出来换字,别无他法。

二、死调

死调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平调”,为什么把“三平调”称为死调,是因为发平声是如果不换气会使人有憋气的感觉。长时间不换调会把人憋死故称死调。虽然“三仄尾”也不换调,但是发仄声本身有换气的机会。所以不会有憋气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遇到“三仄尾”可以采用对句互救的原因。而“三平调”没有补救的方式。比如李商隐《登乐游塬》中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这一联。正常的平仄关系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而李商隐的这联却是:

仄仄仄仄

平平仄平

红字本该是平声,却用了仄声。使出句出现了“三仄尾”。但是在对句中把绿字的仄声换成了平声,就救了回来。从而突破了“三仄尾”的约束。

另外为什么在句尾不允许出现“三平调”,而其他地方可以出现“三连平”呢?比如“平平平仄仄”,前面就是三连平。怎么就没关系呢?

这里应该和诗歌朗读和吟唱习惯有关。一般诗歌在句尾都会拖长音,而句前和句中很少拖长音。因此只对句尾的“三平调”进行了限制。如无绝平起式。

正确的格式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果变成如下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平

两处红字本该是仄声,却用了平声,和后面的平声构成了“三平调”。只要一处出现“三平调”,就是死调。所以必须平声字换成仄声字才行。特别是第二句的第三字和第四句的第四字,必须换成仄声字。

死格和死调,就是格律诗的两大死项。是所有写格律诗的人必须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牢牢记住。否则就会对以后学习变格产生影响。记住“死格死调,就是死项,无可救药,一旦出现,必须改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