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郭法章/暮投石壕村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郭法章

冬雨挟着雪粒扑面而来,座落于山壑古道旁的石壕村显得有些冷清。苍茫暮色中,我敲开了一家农户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位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的老人,润泽的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满足,质朴热忱的欢喜和农家硬朗的底气让人寻觅不出他那76岁的风霜印记。他就是这家农户的主人雷保军。

这是一方坐北朝南的农家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排青砖灰瓦的厢房,正北是两孔在北方农村常见的由砖石就的靠崖式窑洞,窑洞内透出的灯光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传递着人间烟火的暖意。院中那棵叶片早已脱落的樱桃树,顽强的把虬枝举向天空,似乎在召唤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老人热情地把我安顿在西侧的一孔窑洞。这孔砖石拱洞宽、高各4米,深约8米,窑洞内各种家具一应俱全,整洁而有序。移步向前,与砖石拱窑紧密衔接处则是一孔深约7米的土窑,土窑内除随意摆放着几件废弃的农具,还裸露着不知何时坍塌而下的些微黄土。这孔历尽千年沧桑岁月的土窑,便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借宿并为此写下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石壕吏》的地方。

那是一个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的年代。公元759年初,史思明再次背叛朝廷,并引兵南下,在邺城(今河南安阳)与唐将郭子仪率领的唐军展开决战。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指挥失当,20万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唐军失利,洛阳士民惊骇,奔逃四方,来洛阳探望亲友的杜甫也匆忙离别,途经新安、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一路西去,前往陕西华州赴任。陕州治下的石壕村是洛阳通往长安(西安)的必经之路,石壕古道穿村而过。几年前安禄山叛军曾一路攻城掠地,一度盘踞洛阳,攻陷长安,陕州一带也未幸免于叛军铁蹄的蹂躏。如今,尚未恢复元气的石壕村又要面临唐军的横征暴敛,苦难的百姓只能在逐鹿群雄的刀光剑影中流血呻吟。

这天晚上,诗人杜甫带着满心的凄惶和满身的疲惫赶到疮痍满目的石壕村,敲开了村东一户农家的大门,开门的老汉把诗人安顿在一孔土窑里。夜半时分,刚入梦乡的杜甫被一阵急促的打门声和此起彼伏的犬吠声惊醒。诗人走出窑外,看到老汉正翻过墙头,仓惶逃匿。老妇人打开大门,闯进来一伙官吏,仿佛夜行的鬼魅。官吏的厉声呵斥与老妇人的哭诉哀求之声久久回荡在石壕村的夜空。老妇人哭诉道:我的三个儿子参加邺城之战,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而小孙子的母亲虽然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着你们连夜赶到河阳的军营,还能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官兵带着老妇人匆匆离去,寒窑里传来低微断续的哭泣声……第二天清晨,诗人怀着沉重的心情与老汉道别,重新踏上行程。夜里发生的一幕令他久久不能平静,悲愤的诗句在诗人胸中如波浪般翻滚涌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人心中充满了愤怒,他严词痛斥:“有吏夜捉人!”官吏不是在白天公开征兵,而是在夜幕的掩盖下侵扰百姓;也不再按帖选丁,而是不分男女老幼地四处捉人。

作为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伟大诗人,杜甫心中也充满了矛盾与无奈:对于唐王朝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但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所付出的惨重牺牲,他又深表同情;对于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之流,他切齿痛恨,而对于酿成灾祸却不管人民死活的腐朽王朝,他又感到无比的愤慨;此时的诗人虽然身为朝廷命官,但作为一名官职低微的副科级干部,在残暴无情的官吏面前,显得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他无法使苦难的百姓免遭涂炭。激愤、悲痛、哀伤、无奈交加叠织,使诗人百味杂陈……诗人以血泪成就的诗篇,震撼着一代又一代善良人们的心灵:“举一石壕,而唐家百二十州,何处非石壕!举一石壕之吏,而民间十万虎狼,又何一非此吏!”

从洛阳一路走来,奔走往来于兵燹、饥荒中的经历使诗人目睹了天下百姓所遭受的无边灾难,从而写出“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历程碑式的不朽诗篇。杜甫上痛国难,下悯人心,心如日月,光照千秋,其坚定踏实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使他成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

作者在石壕村与投宿的农户主人合影。

1200多年前那段黑暗时光早已化为历史的云烟。千百年来,古老的中国经历过无数次的王朝更替和外敌入侵,华夏民族在兵燹灾祸和颠沛流离中饱受了无穷无尽的苦难。是中国共产党人点亮的星星之火,燃烧成光耀中华的绚烂日出,中华民族才真正迎来了和平温暖的阳光,诗圣杜甫当年所描绘的尘昏满目、哀鸿遍野的不堪景象也一去而不复返。在这座充满暖意的农家窑洞,我与雷保军老人促膝夜谈,老人在言谈话语中充满了对和平温馨生活的深情眷恋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老人膝下四儿一女,四个儿子分别在三门峡市和义马市工作,小女儿也在省城郑州组建起幸福的家庭。老家虽然只有夫妻二人,但并不感到孤独无依。子女孝顺,晚年安逸,老人生活殷实而快乐。而石壕村也早在十年前跨入小康村行列,提前实现小康目标。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犹如照亮梦想的一道强光,温润着石壕人的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古老的千年村落将会以一副崭新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

翌日清晨,雨住雪霁,温暖和熙的阳光挥洒在起伏绵延的峁梁沟壑。我挥别老人,踏上归途。回想在石壕村度过的难忘的夜晚,心中不禁感慨万端。我想,如果诗圣杜甫能够穿越到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定会饱蘸笔墨,激情书写出更多更美的绚烂诗篇!

作者简介


      郭法章,字令典,1978年12月参军入伍,1985年7月毕业于海军政治学院,1996年12月转业至郑州工作。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中国青年》《河南文学》等报刊,文章曾收录国家级优秀作品集。出版有散文集《从大海到故乡》及地方史志方面的文集多部。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