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培锋:半表半里证说要

 新用户55603918 2021-06-03

作者:马培锋

单位:河北省沧州二院

表、里、半表半里在人体都是指的部位,而且是古人直观、可见、可感知的内容,鉴于表在生理情况下可以通过简单的汗出感知,里在生理情况下可以通过饮食的代谢感知,饮进去的水经过代谢后主要通过尿、汗排出,吃进去的食物经代谢后主要通过大便排出,这是生理情况下的表、里功能,限于古代科技及自然感知的局限,半表半里的生理概念不可直接感知。

如果人体机能发生改变(这里需要强调,机能的改变,取决于邪正交争的结果,不是外来诱发或促发因素所决定,更多的是由人体的抗病力内在因素决定),出现较正常太过或不及的一面,则有相应的症状反应在表或里。

太过的症状反应于表就是表阳证,仲景称其为太阳病,不及的症状反应于表就是表阴证,仲景称其为少阴病,太过的症状反应于里就是里阳证,仲景称其为阳明病,不及的症状反应于里就是里阴证,仲景称其为太阴病。

只有上述的理论探讨,临证没有具体的症状抓手,是无法识别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的。所以仲景示人以最为典型的症状反应来识别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阳证阳明病、里阴证太阴病。

表证的识别症状是“脉浮(脉浮应以病机学理解)、头项强痛而恶寒”,如果“发热、恶寒”就是表阳证太阳病,如果“无热、恶寒”且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机能沉衰就是表阴证少阴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表证无论有无发热,抑或是高热、低热,但必须得有恶寒,所以识别表证的唯一标准就是“恶寒”。

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由于患者“恶寒”的必然存在,所以说表证都是寒证。通过仲景治疗表阳证用桂枝汤、麻黄汤为代表的两大辛温发汗解表方系,治疗表阴证需要在治疗表阳证方基础上加用强壮兴奋机能的附子,形成了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为代表的两大强壮辛温发汗解表方系,这就是表证形成和治疗的概要。

如果正邪交争,症状反应于里,则会出现或寒,或热的为证反应,但绝无寒热错杂者。仲景分别以“胃家实”、“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等识别里热证或里热实证即阳明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识别里寒证或里寒实证即太阴病;

至于针对里阳证的治疗,只热无实分别依据症状反应不同,施以栀子豉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葛根芩连汤等,针对里热实证的治疗,仲景吐法有瓜蒂散方,攻下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等寒下之方,针对里阴证太阴病的治疗,原则很明确“当温之”,至于用方“宜服四逆辈”,具体方证当然包括了只温不下的干姜附子汤、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理中丸等方,亦包含了以巴豆为主药治疗里寒实证的三物白散(其功依据症状反应在上有欲吐者,则吐寒实,在下欲解大便者则下寒实)。

基于以上对表证、里证的说明,表证里证都容易感知,表证都是寒证,治疗用温药发汗,里证或为寒证、或为热证,处方亦较为简单,这也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容易掌握的内容。表证用发汗法治疗,里证用攻下或温、或清法,这些在实践中反复被验证有效,且以方证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随着临证实践的发展,疾病症状反应、对治疗药物反应,人们发现,有一些症状用上述治疗方法后,并不能缓解或者解除,慢慢的发现了一些药物及组方,他们在服用后并不像治疗表证的药物、方剂,可以明显的出汗,然后由表解除疾病,也不像治疗里证的药物、方剂,可以通过明显的攻下或制止汗、吐、下等症状将疾病由里解除,而这些药物组成的方剂,一部分人服用后会汗出、一部分人服用后会呕吐、大便通畅、小便通畅,然后将疾病解除,而且这些组方的药物,寒热错杂,这时就产生了和法。

所以从治疗反应分析,寒热错杂用药组方的出现,服药后汗、下、温、清治疗反应合于一体,这是半表半里产生的实践基础,即先有在治疗失败教训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成功的方证经验,后有对半表半里的进一步认识。分析到这里,似乎半表半里就是一法(和法),这不符合临证识别依据症状反应这一最朴素的方法。仲景通过临证实践,即总结出半表半里证的症状反应规律(阳证:“口苦、咽干、目眩”,阴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还示人以识别半表半里阳证的“病机学内容(血弱气尽,腠理开)”——这一点在表、里证治中是绝无明示的。

不但如此,还示人以半表半里邪正交争的部位“胁下”,这是我们识别半表半里证及半表半里阳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即便如此,仲景对半表半里的识别还是不满意,所以又针对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总结出应(实来源于临证失败教训的总结)禁汗(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禁吐下(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的大法,以说明半表半里的复杂性。

即便如上所述,半表半里可以通过治法的和法,禁用吐法、下法、发汗法(半表半里阳证尚不能用,津液进一步亏损,机能进一步沉衰的半表半里阴证,更不能用),病机学的“血弱气尽”状态,病位的“胁下”,处方用药的“寒热错杂”,以及少阳病、厥阴病提纲证等综合识别。然古人对疾病症状及治疗反应的观察,都得通过看得见的客观的表像去记录。

表证用发汗法可见,里证用吐、下法可见,而半表半里也得有排邪途径,必然以上述渠道排邪,所以口服小柴胡汤有“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里(便通、呕止)和表(汗出)双排邪途径。还有就是半表半里,位置处表里之间,其正邪斗争,互有进退,正气胜则出表,症状反应出表证(体表症状,恶寒是其一症),正气弱,邪气进则进一步入里,则诸症反应出里证(消化道症状为主、发热、不恶寒是其一症),此又不可不认真体察。

总之,表里易知,阴阳易判,除去典型的表证、里证,我们临证都应考虑半表半里证,是阴证、还是阳证,得依据机能是否沉衰,津液是否损伤更重。再有就是寒热错杂,首先应该考虑半表半里,这是经过反复临证失败后的经验总结,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和法”吧。

再有就是对“胸胁苦满”这一识别半表半里的症状反应,应该重视腹诊学这一抓手。最后对应半表半里的识别,如果症状繁杂,我们不妨用加法识别(如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即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