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炮侧射

 金刚光 2021-06-05

这两天在网络讨论中不断提到了火炮侧射概念,正好想要展开说明一下,因为不能理解火炮侧射,就无法理解棱堡真正的设计精髓。

火炮侧射概念的引入,可以说是欧洲城防体系对东方式城防体系的一大飞跃。图1与图2就是早期圆堡体系与中国古典城防体系巅峰之作的对比。二者看似殊途同归,实际天差地别,设计思想可以说相差数代。

为何这么说呢?关键就在于射击口。15世纪欧洲的圆堡防御系统会在城堡上挖槽以实现火炮的俯射,而东方式城防体系虽然有密集的马面,但火炮几乎没有俯角(图3)。

火炮侧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以图4展开说明。由于城墙面对火炮无比脆弱,火炮侧射可以通过火力封锁城下,对蚁附登城造成毁灭式杀伤。而东方式城防系统的马面与角楼只能使用轻武器完成侧射,面对重型攻城器械往往无能为力,宁远城就被后金军几乎挖穿了城墙。

自从火炮侧射概念引入欧洲城防系统后,攻城的重点便转为了城堡的争夺。无法夺取或摧毁布置火炮的城堡,便无法攻占城市。

根据图4与图5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圆堡体系下的火炮侧射是存在火力死角的,这便是棱堡出现的原因。可以说没有火炮侧射概念的引入,就不会有棱堡的出现与发展。

没错,棱堡所谓的没有火力死角,指的不是轻武器没有死角,而是火炮没有死角。棱堡防御体系下,防守方可以使用火炮“涤荡”城下的敌军,将城防系统中只能依赖滚木雷石脆弱的一环变成了最残酷的环节。

欧洲的圆堡体系发展出了相当的高度,棱堡体系的大部分要素在圆堡体系中都已经成熟。包括城壕一体、突出墙体的城堡(圆堡)、遮蔽城门与城墙的外围半月堡,当然也包括火炮侧射。(图6)

成熟期的棱堡引入了防炮坡概念后,不仅利用宽大的壕沟掩护了近距离垂直方向上的火炮死角,而且可以依托防炮坡完成侧射防御。图7的防炮坡就有非常直观的展示,防炮坡将预设阵地展开为了更加简约的多边形,且每条边的侧面都至少对应一个火炮射击口。

图8是棱堡的剖面,防炮坡不仅仅是利用极小的角度来防御进攻方的炮弹,更是将火炮垂直方向的近界盲区极大的压缩。由于棱堡本就是一种半地下、墙壕一体的建筑,防炮坡还使得敌军需要面对的壕沟深度也被同步增大。

图7是欧洲棱堡化城市的一种典型形式,在原有的城墙上构筑三角堡与箭堡垒,修建精心设计的防炮坡与壕沟,就可以使得敌军在顿步壕沟时遭遇严重杀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