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能向左晖学习什么

 T博士教买保险 2021-06-06
T博士/文

(不看文章,也可听语音)

左晖白手起家,没有可以仰仗的家世,进入在很多人看来低端、没门槛的行业,用20年时间打造出一家中国最大的公开上市公司之一。他的经历,有哪些值得从“内卷”到“躺平”的年轻人思考和借鉴?

——题记

你好,我是T博士。520,是我母校南京大学119周年校庆纪念日。19年前的520,我还在校内,在浦口校区坐得水泄不通的大报告厅里,听余光中校友的讲座。

今年的520发生了好多事,下午,看到左晖去世的消息,太意外,太惋惜了,我第一时间发信息给老公。

老公2013年离开媒体创业,我2011年从中大辞职,做过企业白领、全职妈妈后,成为一名保险经纪人,也属于中介行业。我和老公在家除了聊家常之外,也会聊创业、聊商业模式,我们聊过左晖,聊他那句“做难而正确的事”,聊他先做线下做到垂直领域的老大、然后做线上平台整合全行业的过人之处。

1971年出生的左晖,刚刚50岁,知天命之年,正是一个企业家的黄金时期,撒手西去,留下未竟的事业和两个孩子,一个13岁,一个才11岁 ,让人唏嘘不已。

有人由此感叹“健康多么重要、没有健康,钱再多也是白搭”。但是,对于一位企业家,尤其是左晖这样level的企业家,这几年绝对不会是为了钱而努力工作的。以他的智商,难道不知道健康的重要、身外之物带不走吗?

创业太难、太累了,钱会是最初的动力,但能支撑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一路披荆斩棘走下来的,一定是钱以外的东西。

我在先生书架上找到《详谈左晖》一书发现他早已看过,有划线、有折页,可见读得认真。


这本书出版于2020年11月,是一本访谈录,大部分的访谈始于2020年9月,少部分是2017年12月初在乌镇,我估计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也看完了,很有收获。结合自己这几年的经历、见闻,我分享一下从职业发展、创业的角度,我们能向左晖学习什么。

你想过“轨道”外的人生吗?

“未经思考过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是苏格拉底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我们是沿着惯性生活:好好读书,考个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而越是大家认为的“好工作”,职业路径越是清晰的:

公务员系统: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省部级

事业单位:初级职称-中级-副高-正高

BAT之类的大厂:技术序列是P4-P5-P6-P7-P8-P9-P10,管理序列是M1-M2-M3-M4-M5

大部分人渴望进入这样的序列,一旦进入,绝大部分人就沿着既定的轨道,惯性前行。即便是跳槽,也是去了并行的轨道,继续前进。

你想过完全脱离这样的职业轨道吗?我第一次思考这样的可能,是看了《富爸爸 穷爸爸》这本书,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强烈建议读一读。这本书,会让你跳离当下思考人生,不仅对于理财、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子女教育 ,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启发。

左晖的职业发展,一开始就“脱轨”了。

他1992年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京郊的化工厂。这份错配的工作,他干了不到三个月便辞职了。然后,他去了中关村的一家软件公司,当客服,每天接待各种投诉电话,一天下来,耳朵“嗡嗡”作响,大脑一片空白。

三年后,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干客服,于是又找了一份销售工作。这份工作做得时间不久,1995年前后,左晖开始第一次创业。

当我们遇到职业瓶颈,想要突破、想要大幅度提升时,需要脱离原来轨道带来的思维定势。就以提高收入来说,如果我们月入1万,想要提高到月入1.5万、2万,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技能来实现,但是如果想把月收入放大10倍,乃至更多,这不是提升技能可以达到的了,需要突破原来的方法和体系,脱离原来的轨道,尤其是你本身很优秀的话。

我有一位朋友,做过知名媒体的记者,前几年DIY把自己移民去了美国,然后和人合伙创业,他有一期视频《如何做到月收入10万美元》,里边提到:月收入10万美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决定。这位朋友主动从体制内辞职,是一个决定;移民美国,也是一个决定;和人合伙创业,还是一个决定。

很多人没有认真思考过跳出职业既定轨道这件事情。

思考,选择、决定,然后再努力。

内卷厉害,可以降维找机会

1995年左晖开始创业,他第一次创业不是做房产中介,而是保险。他和两个大学同学拿出5万块钱,合伙开了一家保险代理公司。

这三个人都完全不懂保险,甚至之前连保险都没买过。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素质不是很高,左晖想,如果想要做好的话,就只有比一般业务员更钻研、更精进。他每天晚上研读各家保险公司的条款,从有如天书的上万法律文字中,找出关键的几百字,白天再教给员工。凭着耐心、坚持,左晖和他的合伙人硬是成了业内行家,甚至一度在北京市场占有3%的份额。

这样干了五年之后,他们获得了相当于当初投资100倍的回报。2001年11月,左晖用他在保险行业赚得的第一桶金作为启动资金,在北京开了第一家链家门店。当时,他刚满30岁。

左晖自述为什么选择了两个在大家眼中同样“低端”的行业呢?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大。做一件小事和做一件大事付出的努力差不多,所以他当时就觉得,要选大的事去做。在大的市场空间里,你发展的天花板会很高,也有做大规模的空间。

记者问他,你一个学计算机的大学生,去做保险销售,不会有很大的落差吗?

他回答,不会,因为这个生意这么大,即便当时没有其他同学做这事儿,他觉得很好。他说如果不是政策性的原因,他到今天都可能在干保险。

第二个原因:难。对系统能力的要求高,但是对资源的要求比较低,这样,有能力、没资源的人才有优势。

我很佩服左晖的眼光。一个人做重大选择的时候,格局和眼光很重要,要跳出自己所处的位置,站在更高的维度考虑问题。左晖说,他做公司,能站到全行业的角度;在一个行业,能站在国家的角度;身处一个国家,能站在全球的角度。

罗胖在一期“逻辑思维”中说:今天的中国,衣、食、住、行每个行业都面临着一个“亨利·卢斯级别”的机会,这是“时代级”的机会。亨利·卢斯是谁?他创办了美国最重要的三大杂志——《时代周刊》、《财富》、《生活》。他所成立的时代公司,就是现在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时代华纳”的前生。

亨利·卢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抓住了美国中产阶级崛起这个机会。今天的中国也进入中产崛起时代。2019年开始,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14亿人口的大国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2020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同时,我们又处于商业大变革的时代,传统产业依旧有巨大空间,又面对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变化和机遇。曾鸣教授说,中国处于“三浪并发”的时代。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会把很多行业重新解构一遍、重塑一遍。

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今天的中国会有很多让个人施展的机会。

我仅以我熟悉的保险领域为例说说。正好上周末也遇到一位中大的师弟(我博士就读于中山大学)问我:保险行业还有没有机会、保险行业的收入天花板真的很高吗?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一个国家的保险行业进入到快车道的标志性的节点——大家理念上意识到保险的重要了,经济上也支付得起保费了。中国是全球范围内增速第一的保险市场,2018年保费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有望在30年代中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中国现在有近200家保险公司,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又处在行业快速的上升通道,这里边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了。但是,在这么大的市场里,大部分的保险销售是非常不专业的,缺乏独立的思考、学习能力,主管怎么教,他就怎么和客户讲,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互联网让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消费者主权崛起,消费者会越来越识货。整个保险销售行业会大洗牌。

你是一名保险销售的话,只要你足够专业,能摒弃销售误导,真正从客户的立场出发,为他从众多保险公司挑选最适合的方案。这样的保险业务员是稀缺的,只要你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市场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而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你的价值能够让更多人看到。

我做了五年多的保险经纪人,之所以能持续达成国际寿险行业最顶尖的荣誉(百万圆桌顶尖会员TOT),用的就是最笨也最扎实的办法——持续学习,精进专业,让自己成为保险领域的专家。

更何况,保险不仅仅能转移疾病、意外的经济损失,还有其他功能,例如,商业养老年金是社保之外解决老龄化危机离不开的工具,国家这些年一直号召大家补充商业年金险;终身寿险,是高净值人士规划资产传承、资产保全必不可或缺的工具。


保险行业不仅有足够宽的市场需求,还可以往高处拓展。我以保险业举例,是想说明,我们在选择职业转型时不要被所谓的“低端”迷惑了,有时候恰恰因为“低端”,给了优秀的入场者降维打击的机会,更容易脱颖而出。左晖当年就是这样。

我的团队里不乏清华、人大的高材生,不乏医学、法学、经济学背景的,也有海归。我观察他们,要么同样的努力,在保险行业获得了比原来更高的回报;要么同样的收入,但是更能平衡工作和生活了。

一聊到保险扯得有点多了,打住,如果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私聊吧(微信:lynjgz,加时备注“了解行业”)。

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1998年中国启动“房改”,房地产全面市场化。左晖看到机遇,2001年在北京开了第一家链家门店。

2005年底,链家有300家门店,在业内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4 年,提出不吃差价。

2011 年,提出 " 真房源 “ 标准,完善线下全国门店体系,布局二三线城市,完成了对全国市场的扩张。

2018年,开始整合全行业,做平台——贝壳网。

2020年8月,贝壳网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

此外,链家还派生了各种新业务,包括租房平台、和万科合资的装修公司万链等。

从北京甜水园的一家门店,20年时间一步步做大,从一个城市到全国布局,从行业垂直领域的老大,再成为行业横向的平台老大,从房产主业到衍生领域。这些,不会是左晖30岁创业时就构想到的愿景。

看准一个行业、一件事,做起来。不管是我看老公创业,还是我自己做保险经纪人,最大的感慨是——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你没法想到所有的困难和机遇。我老公创业,现在的业务模式和最初的设想差别很大,都是在实际过程中一步步探索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做事,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

《详谈左晖》还给我以下启发或共鸣:

长期主义的前提,是钱足够厚。左晖说,所谓长期主义,是我做好了准备:做的这些事情今天得不到回报、明天得不到回报,可能后天、大后天才能得到一点回报。钱足够厚,这样才能对冲市场的周期波动。

这让我想到我一位企业主客户,他是做传统行业出口业务的,我问他这一年多疫情对他影响大吗?他说,幸亏公司现金流还可以,能承受,所以还能坚持一贯的高品质原料,否则就得靠价格战求生存了。

还让我想到一位组员,他从知名外企转行做保险经纪人时,就和家人做好了半年没有收入的准备。因为不用担心下个月、下一年的生活支出,他做保险经纪人的心态更平和,不会急功近利、动作变形,反而第一年的收入就追平了转行前。

决定你走多远的,是你的原动力。左晖选人会看中他的原动力。我们的知识、技能、认知,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自我迭代的背后,是你的冲动来自哪里,你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就像开篇说的,如果仅仅是追求财务上的回报,支撑不了一个卓越的企业家。

我印象深刻的是,梁宁在《增长思维30讲》里提到的,她在CNET工作时,参与了几起网站的并购,看到和她同龄的人因为做了一个网站,实现了眼界的变化和财务自由。于是,她就去创业,做了旅人网,因为她的初心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旅行者的出行问题,或者旅游行业的效率问题,所以当2011年腾讯要收购她的网站时,她没有一点纠结就卖了。她的原动力只能支撑她走到那里,虽然她知道前方还有空间,但是已经没有愿力再去探索了。

我团队里也有伙伴是这样的,自身素质很好,不管是学历,还是过往的职业背景,都非常优秀,我觉得按她的水准,远不止是现有的业绩。但是,她说她对这份职业的期待就是,能兼顾个人发展和照顾俩孩子,她对目前的状态很满意。我听了也很释然,觉得挺好,人难得能悦纳自己。

放弃低效的竞争思维,承认先进、学习先进、超越先进。你想要赢,有两个办法,第一办法是让自己变强,第二个办法是让别人变弱。一旦陷入竞争思维,很容易用第二种办法,打击对方、诋毁对方,这样即使赢了,自己也会成为当初讨厌的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能向别人学习,不一定意味着对方比你更优秀,往往是因为优秀的人更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然后学习。

《详谈左晖》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位优秀、低调的企业家,还用链家的发展、左晖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商业教育的样本,包括商业模式、商量伦理。这样的内容,对于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诸多启发。


T博士:中山大学博士,连续多年达成全球寿险行业顶尖荣誉MDRT、COT、TOT标准,专注于为新中产之家量身定制保障方案。团队秉持中立、客观、诚信,追求专业精进。我们不代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我们只忠诚于客户利益和职业操守。




相关阅读,点击链接可直接跳转

关于T博士
从博士到Top保险经纪人,我的经历和平台选

    名校博士生,为何转身卖保险?

   规划和理念 

当你挑保险时,你应该挑什么?
选择保险时,比性价比更重要的是这点!
国家608亿元巨资接管安邦保险,你如果读懂了,可以每年省30%保费
知道这些真相后,你是否还会为保险公司的品牌溢价买单?
她家40多张保单,为何经济支柱还几乎是“裸奔”?
保险公司亏损,他家的保险还能买吗?

重疾险
买啥重疾险啊?只要做到这两点,就可以每年节省大笔保费

重疾险是为了有钱看病的吗?大错特错了!

有了300元保300万的医疗险,还需要重疾险吗?

万一罹患重疾,多少费用会让你放弃治疗?

拆解主流重疾险的“套路”(干货)
买重疾险,要不要选择带身故保障的?
几个案例告诉您:消费型重疾险的保障少了啥?
 
寿险
如何用73万总保费,换取1000万身价?

意外险
有车族,你的意外险会让你大呼“意外”,你造吗?

养老金
回乡我看到两个老人不同的人生终局,才明白人性经不住考验
退休先遇上熊市or牛市,决定你赤贫or富裕
我给老爸买的这份保险,可以让他在街坊邻居前一直夸耀

年金险
年金险七大功能超乎想象,你意识到时,可能最好的产品已错过
年金险是有钱人的专属?不,普通人更需要!
4.025%预定利率的产品,为何可能是薅保险公司羊毛?
    4.8%利率的大额存单,竟然比不过这款年金险?
    可以一直“收租”的“金融房子”

资产保全
他用可以买一家企业的钱,买了一份保单
数千万资产化为乌有,只因给儿女的婚嫁金给错了!

   怎样的保险,可以抗婚变?

医疗险
同一家保险公司的百万医疗险,知道内幕后,我为何选贵的?
明明是医保内的药,为啥医保报不了?从一则案例说起

    高端医疗险比百万医疗险好在哪里?

健康告知
买保险时怎样健康告知,才最有利?
我把医保卡借父母用,凭啥就不能买保险了?
带病投保,熬过两年,保险公司就得赔?

理赔

    保险公司明明可以拒赔,怎么帮客户顺利理赔?(两个真实案例)

    保险公司只肯赔15万,我们怎么协助客户拿到30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