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医案精解》——风疹块(一)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6-07

王某,男,35岁,2003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因周身皮肤瘙痒1年余,加重2个月就诊,曾在某西医院诊为“荨麻疹”,先后用“息斯敏”、“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治疗,病情缓解不明显,皮肤瘙痒多因遇风后加重,且搔抓后皮肤出现条索状风团,皮肤划痕征(+)。

刻诊:全身皮肤未见疹子和血痂,舌淡苔白微腻,脉细弱。

病机:风中腠理,气郁津凝。

处方《局方》消风散加减

羌活 10g     防风 10g     荆芥 10g

薄荷 10g     僵蚕 10g     蝉衣 10g

川芎 15g     茯苓 15g     陈皮 10g

厚朴 15g     人参 10g    炙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

11月21日复诊: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偶感遇风稍痒,无其他不适,舌脉同前,继服7剂而愈。

【侍诊心得】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发得快,退得快,局部伴有瘙痒感或灼热感,陈老认为,《局方》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疾病,疗效颇佳,可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葛根汤、桂麻各半汤等方媲美。

本案选用《局方》消风散是以为瘙痒为主,搔抓后,全身皮肤未见疹子和血痂(或皮肤不破,不见血珠,不渗水液)为辨证要点,这也是与教材《方剂学》选用的《外科正宗》消风散的重要鉴别点。本案患者遇风后,瘙痒加重,搔抓后,皮肤起条索状风团,为风中腠理,气郁津凝所致,故当疏风散邪,利气行津。方中用药可分为四组:

(1) 祛风药:患者的瘙痒症状以遇风后加重为特点,提示病情与感受外风密切相关,故选用羌活、防风、荆芥、薄荷疏风止痒。

(2) 补气药:人参助正祛邪。本案患者无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为何用人参补气?中医学认为,荨麻疹的发生,与体质因素“禀赋不耐”密切相关。“禀赋不耐”的体质特点在临床上可分为五种证型: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血瘀体质、蕴毒体质。从患者的病程和脉象来看,均提示有正气不足之征:周身皮肤瘙痒1年余,病程较长,脉象细弱,故通过人参扶助正气,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调整患者体质“禀赋不耐”的特异性,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可助正祛风。

(3) 解痉药:陈老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中指出,《局方》消风散治疗瘙痒症的病位在三焦,三焦是外通肌表,内连五脏的一种组织,是津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一旦风邪羁留腠理,外不得疏,内不得泄,引起三焦膜腠痉挛,气郁湿阻,津行不畅,郁于肌肤而成瘙痒,故选用僵蚕、蝉蜕息风解痉,解除膜原挛急,使其恢复正常,照顾到组织结构。

(4) 流通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流通于组织结构中的基础物质,由于三焦膜腠痉挛,导滞气血津液的流通受阻,形成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产物,故选用陈皮、厚朴畅通三焦之气,茯苓淡渗利湿,川芎活血调营。这也充分体现陈老选方用药注重照顾组织结构的同时,不忘流通气血津液的特点。复诊时,患者自诉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偶感遇风稍痒,无其他不适,继服7剂而愈。

【按语】 荨麻疹病,中医称为风丹,病位在手少阳三焦膜腠之中。少阳三焦是由膜原腠理两个部分组成,属于半表半里。外通肌表,内联脏腑,表里上下,无处不有,五脏六腑,无所不包,是其津气升降出入之所。心系血络,遍布全身,无处不有,是血环流之路,具有遇寒则挛特征。一旦风寒羁留少阳三焦之腠(膜外间隙),外不得疏,内不得泄,膜络挛急,气血水津流通不利,肌表隆起红色包块,高出表面,时散时起,称为风丹。

如因膜原部分挛急,水津凝结,皮下如豆,谓之隐疹,有的发痒,有的不痒。如果血络挛急,血行不利,凝聚成疹,搔之出血,谓之风疹;如果深入胃肠,可呈腹痛;如果风邪侵入某部一隅,则呈局部发痒。以上三种病变,都有瘙痒难禁特征。如果血络破裂,血溢脉外,凝结皮下,颜色黯红,称为紫癜;如果五脏管道中的血络破裂,血液外泄,九窍中的一窍出血,仍为紫癜范畴,仅因出血部位不同;由于络中之血外出无阻,所以不痒;如果体表细小孙络阻滞肌肤日久,不痒不痛,麻木不仁,称为顽麻,以上三种病变,都无瘙痒特征。

如果头目昏眩、鼻塞、耳鸣,则因风邪上攻所致。《局方》消风散均能治者,因其均属风邪为患,膜络紧张,挛急使然。本方所治证象,虽然各不相同,机制则一,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特色。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