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秦印里的“挪移”

 三个小布丁 2021-06-08
汉字发源于象形文字,复杂的汉字,可能由两个或数个象形符号组成,因此文字结构的挪移是汉字特有的现象,其他字母文字是不可能有这种挪移现象的,试想,一个英文单词如果挪移了某个字母,那么,单词的意义就改变了。
“挪移”这种现象尤其存在于早期文字,我们在早期战国古玺经常见到这种挪移现象,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鈢”字的左右换位,比如我们古玺作业第40方的“行麓之鈢”的“鈢”字。

(行麓之鈢中“鈢”字的挪移)
秦印与战国玺时代接近,因此,在秦印中也保留有文字部件挪移的现象,甚至经常出现。本文就结合我们秦印作业的第18方,说说秦印里的“挪移”:

(秦印第18方:焦得)
这一方“焦得”,与前一方作业一样,也是一方“半通印”。所谓的半通印,本用于官印,秦时官阶严谨,表现在印章制式上,级别较低的官吏所使用的印章为长方形,大约相当于高级官吏所用正方形印章大小的一半,称为“半通印”。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秦汉私印有大量类似长方形的“半通印”。

(半通印实物)
有一点非常明白,就是这一类半通印在章法设计上相对简单一些,它们在设计时不需要考虑左右两字对于章法的影响,因为左右两边接近边框,不需要考虑与其它文字的关系。
这方印的理解重点在于“焦”字“灬”部的挪移,这样的挪移,“焦”字从上下结构挪移为左右结构,这与下一个字“得”字的左右结构相同,安排起来容易多了。

(这方印中的“焦”与汉印里的“焦”)
秦印里这样的部件挪移印例很多,比如:

(挪移的印例)
“董黝”一印中,“幼”字的“幺”部与“力”部从左右结构换成了上下结构,用以缩小字的宽度,避免章法上的拥挤。“左凌”一印中的两点水,则被挪到了字的右上角,使章法安排由此变得从容紧凑。
又比如这方“李恢”,原本左右结构的“恢”字,被转成半包围的上下结构。

(秦印实物:李恢)
注意,这些文字的局部挪移处理,都有明确的章法目的,也均达成了不错的效果。即便是当时的印工可能是出于方便制作的目的,其中的的艺术创作目的也是非常明显的。
挪移的方法,在后世的篆刻创作中是常规设计手法,比如我们在汉印中常见的“印”字的挪移方法:

(印字的挪移)
掌握了部件挪移的方法(在不违字法保证文字正确的前提之下),对于章法的调整(比如调节疏密,比如调节态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归根结底,这种挪移是“篆法”的变化,所以,我们把这部分放在了秦印部分来强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