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科症治全生集》中石疽(恶性淋巴瘤)证治经验探析

 邻村阿牛 2021-06-09

李保平 广州明医堂中医门诊

孙奇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外科症治全生集》所载石疽,从其症状描述上看,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颈部恶性淋巴瘤,鼻咽癌并颈部淋巴转移等,以及多种肿瘤的颈部转移性淋巴癌。兹将王洪绪关于石疽的辩证论治体系加以整理,以飨同参。

王洪绪及《外科症治全生集》

王维德,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清史稿》记载:“维德兼通阴阳家言,著《永宁通书》、《卜筮正宗》”。王洪绪是精通卜筮的阴阳学家,又精通中医外科,善于痈疽的阴阳辨证论治。王氏在外科方面的主要成就,在于辨别痈疽之阴阳虚实,尤其是他着重阐述了阴疽的病因病机,创立了阴疽的治疗原则及有效方剂。王氏以其“祖遗秘术,及予临症,将药到病愈之方”和盘托出,公诸于世。又凡例中,王氏说若此书证治之法无效,“情愿万劫披毛,甘受屠家诛戮。”

何谓石疽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石疽候》中记载:“其寒毒偏多,则气结聚而皮厚,状如痤疖,[革卯]如石,故谓之石疽也”。清朝吴谦的《医宗金鉴》上石疽一病注中认为“此疽生于颈项两旁,形如桃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以其漫肿无头,坚硬如石为特征。

王洪绪认为:“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石疽,以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十分棘手,该病特点“本虚标实”,即全身正气不足,局部病灶标实。正气不足以阳气不足是本病的根源,局部为有形之邪凝滞而形成癌毒。

在辨证时,王氏把石疽分为三期论治。以石疽局部是否成脓及溃烂为标准,分为石疽初起、阴疽成脓及石疽溃后,共分为三期。在治疗上又将石疽分为四个阶段:即在石疽的三期基础上,若经过有效治疗后,毒邪已尽,正气亏虚,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石疽的末期。因此,王洪绪在治疗上把阴疽分为:阴疽初起、阴疽成脓、阴疽溃后及毒邪已去,四个阶段。

石疽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王氏于阴疽论中说:“阴毒之症,皮色皆同,然有 肿有不肿,有痛有不痛,有坚硬难移,有柔软如绵,不可不为之辨。”

该章中谈到,凡是“肿而不坚,痛而难忍,流注也。肿而坚硬微痛,贴骨、鹤膝、横痃、骨槽等类是也。不肿而痛,骨骱麻木,手足不仁,风湿也。坚硬如核,初起不痛,乳岩瘰疬也。不痛而坚,形大如拳,恶核失荣也。不痛不坚,软而渐大,瘿瘤也。不痛而坚如金石,形如升斗,石疽也。”他又强调说:“此等症候,尽属阴虚,无论平塌大小,毒发五脏,皆曰阴疽。”

石疽又当与痰核相鉴别,王氏所述之恶核痰核,马氏注曰“恶核难溃敛,即服药亦难取效。”王氏认为“大者恶核,小者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极难软熟。”而“石疽初起如恶核,渐大如拳”。却较痰核为轻缓也。除此之外,《外科斟诠》又有失营症,邹五峰认为石疽与失营需要认真鉴别。石疽起病急,发病迅速。失营发病缓慢,疼痛也较石疽为轻。书中记载:“石疽来势暴急,稍知痛痒。失营来势缓慢,不知痛痒之为别耳。”又王氏所论之恶核痰核,似乎又与失营症相似。如阴疽论中所说“恶核失荣也”。总之,王氏认为“如其初起疼痛者易消,重按不痛而坚者,毒根深固,消之难速。”

石疽的治疗原则

王氏关于石疽的治疗原则,其总体原则不外乎于阴疽的治疗。王洪绪在自序中强调“夫红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白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二者俱以开腠理为要”又谈到“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内腑,神昏即死。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在痈疽总论中,王洪绪也对阴疽的治疗作了详尽的解释。“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可以总结出,王洪绪治疗阴疽始终以温补开腠消解为主要治疗原则。

石疽的治疗方法

王洪绪治疗痈疽概分阴阳,阴疽总以温补气血温化寒痰为主。其于凡例中说:“是集专论阴虚阳实,认定红白两色,是痈是疽。治即痊愈。”具体应用于石疽时,王氏针对石疽初期运用阳和汤温补气血、散寒化滞,配合犀黄丸,祛瘀散结,消肿止痛。二种药轮服,即可消散。《外科症治全生集·石疽》中记载:“初起如恶核,渐大如拳,急以阳和汤、犀黄丸,每日轮服可消。”如果长为巨大的体表肿瘤,且病灶坚硬,疼痛并不严重,红筋暴露则不可治,按王氏观点,似乎又像是石疽夹杂血管瘤等复杂病症。王氏曰:“其内已痛,血海不治。”若青筋暴露者,内服阳和汤,外用商陆根捣烂和食盐少许外敷。又曰:“如迟至大如升斗,仍如石硬不痛,又日久患现红筋则不治。再久患生斑片,自溃在即之证也。溃即放血,三日内毙。如现青筋者可治,内服阳和汤,外以活商陆根捣烂,加食盐少许,敷涂,数日作痒,半月皱皮”。

王氏以病灶局部跳痛来判断石疽是否成脓。如“如偶作一抽之痛,乃是有脓之证。”待病灶熟透,则按照石疽成脓治法,采用托法,以银针刺透脓腔,复以刀扩口,置入引流药捻,内服千金讬里散加味,外以阳和解凝膏外贴,去其寒凝之毒,令其速溃。王氏曰:“有脓袋下,以银针穿之,当服千金讬里散,加熟地同生黄芪各一两,代水煎药。服十剂后。以阳和解凝膏满贴患上,空出穿针之眼,使其血活”。

若是已溃之石疽,且毒邪水已经去尽,则本着“脾健则肌肉自生”,采用大补气血,调理脾胃,生肌长肉为主,应用十全大补,加味保元汤等予以治疗。王氏曰:“若皮膜中似成脓巷,用布绑紧,使皮膜相连。内服大补、保元等汤,参芪忌炙,服至收功。”又当减去人参,重用黃耆,如医案中记载当于“大剂滋补讬里,删去人参,倍增生芪。”同时也强调道:“如其毒气未尽,忌投补剂。”也就是说,若非癌毒散尽,不可使用大补之剂。

又马氏评曰:“现青筋者亦不可治。”也就是说晚期石疽,癌毒炽盛,内攻脏腑,九死一生。故曰:“商陆虽能溃坚,用之皮腐,入盐更痛,徒伤其肌,徒增其痛,未必能消,祗有服补养气血之剂,以解阴凝,庶可保延岁月。”也是强调石疽末期,保护胃气,尽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王洪绪治疗石疽的学术特点

善用消法,兼以托法,灵活运用补法,不轻用刀针。

1.以消为贵

《黄帝内经》曰:“坚者消之。”又《医学心悟》中说:“消者,去其壅也。”凡能去邪之壅塞经络者,皆可谓之“消”。自元·齐德之首倡“消托补”为外科三法以来,历代医家奉为圭臬。王洪绪力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纵观《外科症治全生集》通篇,王洪绪治疗阴疽运用阳和汤,治疗流注的二陈汤和阳和丸,治瘰疬的子龙丸、小金丹等,用于冻疮的阳和解凝膏,以及名方犀黄丸等,均体现善用消法的特征。

2.以托为畏

消托补三大治疗法则,在外科的内治法中处于重要地位。《外科精要》明确指出:“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又说“脓未成使脓早成,脓已成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者托里调之。”托法一直为历代外科医家所重视。王洪绪认为“余家之法,以消为贵,以讬为畏。即流注、瘰疬、恶核,倘有溃者,仍不敢讬。讬则溃者虽敛,增出者又如何耶?”但从王洪绪治疗石疽来看,王氏不是不用托法,而是慎用托法。如“如其毒气未尽,忌投补剂。”在治疗阴疽末期,毒邪已去,他明确提出要用加味保元汤,并且大量应用生黄芪,托毒外出。生甘草益气补中,而兼解毒。肉桂暖脾胃而入营以温经散寒,做到补虚而兼托里,避免邪毒内陷,余毒为患。又去人参,避免邪恋。

温补气血,散寒化滞

王洪绪十分重视温补气血,散寒化滞之法。《痈疽总论》说:“既患寒疽,酷暑仍宜温暖。”凡患阴疽,当用温热之品,散血中之寒,而寒痰可以消散。温散之法主要用于石疽未溃之前。王洪绪所创立的阳和汤,至今仍是临床上的常用方剂。

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

该方用于治疗附骨阴疽、脱疽、流注及鹤膝风等,是临床治疗阴疽的首选方剂。王氏石疽医案记载,以阳和汤治疗石疽,“十日则止一抽之痛,十三剂里外作痒,十六剂顶软,十八剂通患软,其颈项之疬块,两腋之恶核,尽行消散,一无形迹,止剩石疽未平,立起内脓袋下。”该方组方严谨,明确针对阴疽的病机而设立,“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方中肉桂、姜炭温经祛寒,麻黄辛散达邪,白芥子祛除经络之顽痰,熟地、鹿角胶养阴助阳、扶正祛邪。故王氏曰:“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学者照方依治,自无不愈,倘有加减,定难奏效。”又自序说:“白疽解寒立愈。”

化瘀散结,消肿止痛

石疽因经络为瘀血顽痰阻滞不通,结块肿胀,发为病灶。故活血祛瘀、解毒消散是治疗石疽的积极手段之一。王洪绪祛瘀消结的重要方剂是犀黄丸,是方寒热并用,由犀黄、麝香、乳香、没药等组成,方中以麝香辛香,开通走窜诸经络,可以行血中之瘀滞。牛黄豁痰开窍,清热解毒,《本草经疏》认为牛黄,可以入心肝二经,祛除邪热胶痰之病。又配伍大量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王洪绪在应用阳和汤时,辅以犀黄丸,以共奏辛散温通,祛瘀消结,消肿定痛之功。

祛痰逐水,解毒散结

毒邪郁于肌腠经络,非但可加重气血瘀阻,又可产生寒痰凝滞经脉。痰瘀相因而成,痰瘀互结的现象,在临床也屡见不鲜。因此,祛痰逐水,解毒散结也是消除局部肿块的重要方法。按《本草》用新鲜的商陆,酌加食盐,捣烂外敷,可以治疗疮疡肿毒,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中药大辞典》也记载商陆具有祛痰、抗菌及抗病毒,疗痈肿恶疮等作用。

消补兼施,双管齐下

王洪绪治疗石疽一贯采用温补的方法。阳和汤中,熟地、鹿角胶、肉桂滋阴养阳,以温补为主,加上麻黄、白芥子祛痰散邪,双管齐下,消补兼施。石疽末期,运用加味保元汤、十全大补等补中兼托,鼓舞气血。王氏运用补法时多与消托之法合用,做到滋补之时兼顾开理,滋补之时,辅以温药。避免了“滋补而不兼开腠,仅可补其虚弱……滋补不兼温暖,则血凝气滞。”王洪绪治疗石疽时,不仅仅单用一种方法。他以消为贵,但消法之中兼以托法,又兼温补。石疽末期以纯补气血,调理脾胃,但补中亦有托法以为羽翼。

反对滥用刀针

王洪绪提出“唯疔用刺,其外概不轻用刀针”,王洪绪全书提倡以内治为主,兼以外用药物为辅,非万不得已,不轻易手术。于石疽证治法中,王氏认为,倘若脓成,可以银针刺透,并以刀扩口,可以促进毒邪排出。如石疽症中说:“有脓袋下,以银针穿之。”又医案中说:“先以银针刺穿,后以刀阔其口,以纸钉塞入孔内。”是皆脓成才用手术之法也。

顾护胃气,扶正祛邪

明·陈实功说:“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王洪绪认为“盖脾胃有关生死。故首贵止痛,次宜健脾。”强调肿瘤论治,顾护胃气是关键。现今中医论治肿瘤,带癌生存,或者为治疗和生存时间也以顾护胃气为首。《外科证治全书》又强调道,慎用寒凉,保护胃气。“未有药伤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运行饮食之脾胃,而反能运行诸药者也。”故历代医家在治疗肿瘤时,均十分注意调养脾胃的重要性。特别是补养脾胃,扶正固本,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使患者长期带癌生存。

总结

王洪绪首创石疽分为三期辨证,四期论治,立以阳和汤、犀黄丸为代表方剂治疗石疽,临床用于治疗石疽及多种恶性肿瘤。就目前医疗环境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中医特色治疗石疽,发挥中医药对肿瘤及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治疗作用,是中医学界所要承担起的一个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许亚梅贾玫 张雅月 侯丽 李冬云 陈信义.恶性淋巴瘤(石疽)常见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2;22(9):727.

[2]李修五.控脑砂并发上石疽证治分析[J].重庆中医药杂志,1989;(2):21.

[3]卢传坚 黎汉津.沈炎南教授治疗颈淋巴结肿大的经验[J].新中医,1992;(8):17.

[4]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一版

[5]清.王维德.《外科症治全生集·序》.[M]光绪戊寅季夏潘敏德堂重刊本.

[6]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第一版:174下.

[7]清.吴谦等.《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第一版:141上.

[8]清.王维德.《外科症治全生集·痈疽总论》.[M]光绪戊寅季夏潘敏德堂重刊本.1.1

[9]孙桂芝.《孙桂芝实用中医肿瘤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第一版:388. 

[10]清.王维德.《外科症治全生集·石疽》.[M]光绪戊寅季夏潘敏德堂重刊本.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