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刚大夫讲糖:“雅培瞬感”检测的使用,您用到了那个层面?

 陈刚大夫讲糖 2021-06-09

16岁的小雪又来瑞京了。

    

小雪虽小,也已经是4年病龄的老糖。她每到寒暑假期的时候都会“飞来"我们瑞京糖尿病医院住院检查一下。而这次却不是假期,她又咋了?

性格开朗的小雪已经不是前几次住院的模样,1.65cm的身高配合着发育良好的身材,根本看不出是“老糖”的美人坯子。

这是个爱美的年龄。记得我女儿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开始偷偷的涂指甲。为了减肥,自己晚上会跑步1个多小时。

小雪也在减肥!

小雪平时的降糖方案是胰岛素泵,减肥的方法就是晚餐不吃主食。毕竟还是孩子,偶尔会吃些小甜点,却不胰岛素追加。

住院前2天的清晨,她发生了无症状严重低血糖,2.1mmol/L!

与小雪及她的父亲慢慢地沟通:

1、无症状严重低血糖,提示她可能最近时常处于低血糖状态,血糖控制过低的话,低血糖时交感兴奋症状的阈值会下降甚至消失;

2、她监测血糖的频率很少了------一语中的,疼痛或者监测的不方便(上学吗),使得她监测很少了,一盒试纸竟有过期用不完的状态。

3、吃甜点不追打胰岛素,您怎么知道血糖不会高?上次住院订购的书《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她没有看。


--------------------

对于1型糖尿病,血糖的积极监测时万事的开端。

我推荐她使用“雅培瞬感”!因为,我已经有了些经验。

经济的价格使得小雪的父亲当即应允。那佩戴就变得更加顺畅。

再次查房时,聪明机灵的小雪已经把那些程序玩的“滚瓜烂熟”了,那眼神中有一种不测血糖的“如释重负”,笑容也更加灿烂。

静下心来,我给她们讲解了用雅培瞬感的一些认识

1、这个家伙可以一次佩戴后使用14天,14天内的血糖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线,最难的的是不再因为每次的监测而“痛”,另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平时并未发现的血糖突高和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

2、它监测的是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而且有15分钟的“滞后”,这不同于血糖仪的即测,所以,要客观看待数值的准确性。当我们看到瞬感提示的血糖是13mmol/L 的时候,这只是15分钟之前的结果。在这个结果的后面,还会有一个箭头的显示,分别可能是:向上、持平、向下。如果是向上的箭头,它提示后续的血糖还在继续升高,此时的即时血糖可能就是15mmol/L;如果箭头向下,实测血糖可能就是12mmol/L。哈哈,是可能啊,您晓得滴。

当我们了解了它的一些特性,就可以考虑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更高层次的问题了,而不再是简单的解决了疼痛。


首先是救急问题。

血糖已经很高了,而且箭头还在朝上,提示着“牛市”的状态。怎么办,提前干预吧。如果用泵,就可以启用大剂量向导或1800法则模式,也可以开始一定的运动,以希望不要升高的太多。如果血糖已经4.2mmol/L,而且后面的箭头还是向下的,提示的是“熊市”,要跌入低谷了,需要“救市”。怎么办,吃点东西呗!吃啥?可以就按照“低血糖时吃点啥”(陈刚大夫讲糖的文章),补充了您就会发现,那个向下的箭头先是改为持平,然后可能会出现上扬。这就是“救急”。可以设定目标报警值,防止血糖过高或者过低,提前干预。这可能是目前很多人的思维或用途。但是,这是最低端的起步阶段。

摸索饮食运动等生活对血糖的影响

不同的食物对血糖到底有多大影响?原来的都是理论,现在可以用数值说话了。张三吃米饭血糖就升高明显,李四则是吃馒头升高显著,王五孙二麻子则是变化不大,这回真是“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的时候。

小雪会偶尔吃甜点,那这样做到底影响血糖不?怎么影响的?会影响多大?吃混合餐,餐后血糖升高可能会持续到2-3h,高峰可能在进食后1.5h左右,您吃甜点,没有多少蛋白质和蔬菜(膳食纤维),食物吸收快,血糖高峰可能在餐后30--45分钟,维持时间也可能不到1.5h。

小雪还是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段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周六周日可能睡懒觉,又会如何变化?

当您发现,即使偶尔吃些甜点,后面也会有一段时间的血糖升高,那就提示您以后再吃的时候,需要计算下,该用多少临时的胰岛素。上体育课,血糖会不会低,需要不需要加餐?加多少?

当熟知这些关系的时候,您不想成为高手都难,那只是不想被称为“控糖达人”,个中乐趣他人难知。


看过我以前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以前提过的降糖顺序:

“1-2-3顺序”,然后是“3-2-1顺序”,最后是“2-1-3顺序”。这是我十多年以前就提出的,可以在“陈刚大夫讲糖”中找,题目是:“自我血糖监测那点事儿”。提到这个顺序说法的,我应该就是第一人。

在该文章后面的有一段话血糖过于频繁,要预防心理“治疗疲竭”。“雅培瞬感”解决了这个检测过程的关注问题,但是对于数值的关注,同样会是个大问题。有病友自己感觉血糖还不错,带上它后发现夜里有低血糖,就睡觉不踏实了-----这就叫“入局”了。当局者迷,旁观者请。前些日子有一位内蒙的美女,我就是这样和她说的。


毕竟这个家伙一个月也要近千块,对于经济上不是很富裕的患者,我个人是这样推荐的:

您不妨把它当作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评估手段或学习工具。----这是最高层次的阶段。

如何做?

间断性佩戴(当然您也可以一直使用哦)。

可以先使用一次,14天。把自我干预的阈值先放宽一些,如低于4.4和高于13.9mmol/L。然后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和日测血糖(和自己的平时规律一样),在14天后将所有数据汇总,分析自己低血糖的频率与时间,再分析高血糖(如高于13.9的有多少,高于16.7的有多少)。然后找一下这些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原因,在以后的日子里积极的改正。然后在1-2个月后再佩戴14天,观察这种低血糖、高血糖的具体情况,是否改善。

如前所说,当知道吃甜点需要使用餐前大剂量的时候,自我管理的意识已经发生变化,追加多少那就是“细节”问题了。给自己一段时间摸索,1个月不行就2个月,当发现再次佩戴14天“瞬感”,血糖低于5和高于10的时间已经极少的时候,再次佩戴它的意义几乎就很小了,因为您已经是“控糖达人”,一切“了然在胸”。

高科技使得糖友的安全达标变得更加容易。

我并不希望您仅游荡于“救急”的阶段。即使在“救急”阶段,高血糖需要补充多少胰岛素,也是需要学习和总结的。而这个层次的提高,就是需要记录日常生活的数据,当这些数据多了,您就会发现血糖高或者低的时候,它的“前奏”可能是有共性的,这就是“大数据”时代在个案上的表现。

凡是皆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良好结局,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悲惨命运。

路就在脚下。

小雪已不是孩子了,有些话应该已经能够明白了。

微信群中,很多病友也是停留在“救急”阶段而“沾沾自喜”,其实,当您身居其外,静观其变而了然于胸之时,高手就练成了了。

不一定(很)对,权当抛砖引玉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