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泄泻用药和缓为宗,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呵呵8909 2021-06-09

华医世界

费伯雄是孟河医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清史稿》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

其学宗仲景,兼及各家,又能择善而从,其立论以和缓为宗,往往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之效,故而名扬四方。

泄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

费伯雄认为,泄泻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感受外邪及脏腑虚损两类,外邪包括暑湿、湿热、风热之邪;

脏腑虚损涉及脾虚、肾阳亏虚及肝气乘脾等。

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重视“和中祛湿”。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费伯雄治疗泄泻的医案医话及经验,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1. 外感暑湿

《孟河四家医集·医醇賸义·暑热湿》中云:“惟夏则暑、热、湿三气迭乘……但暑热之气,自上而下,湿气自下而上,人在其中,无时无处,不受其熏蒸燔灼”。

费伯雄认为夏季时人极易感受暑湿之邪,暑湿之邪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司,清浊不分,则发为泄泻。

若又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泄泻更甚。

2. 外感湿热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与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转输。

外感湿热之邪,交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则精微不布,清气下走,清浊混杂而发为泄泻。

《素问》有“湿盛则濡泄”及“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之说。

《孟河四家医集·费伯雄医案·泄泻》中提到了“外感湿热泄泻”。

3. 外感风热

除暑湿、湿热外,费伯雄提出外感风热亦可致泄。

风邪轻扬升发,热邪燔灼炎上,风热之邪自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

费伯雄认识到肺与大肠相表里,外邪犯肺,肺失清肃,可致大肠传导失度,发为泄泻。

《孟河四家医集·费伯雄医案·风温》中有:“肺受风热,邪从其合,移于大肠,以致作咳作泻”。

脏腑虚损

1. 脾虚

脾虚是泄泻发病的基础。

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均可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发为泄泻。

脾虚又可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滞,困遏脾阳,使脾阳不振,运化失权,则泄泻缠绵不愈。

费伯雄十分重视脾虚在泄泻发病中的作用,在有关泄泻的医案医话中多次提及脾虚、脾虚湿困、脾阳虚所致泄泻。

2. 肾阳亏虚

《孟河四家医集·费伯雄医案·泄泻》中云:“肾为胃关,关门不利,聚水生湿,清浊不分,大便溏滑”。

费伯雄认为肾是水液输布的重要枢纽,若肾元虚衰,关门不利,使水液积聚,清浊混杂而下,则大便溏薄。

若病情缠绵,损及肾阳,肾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可致食欲不振,五更泄泻不止。

3. 肝气乘脾

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气机升降协调,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若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则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可成泄泻。

如《孟河四家医集·费伯雄医案·泄泻》中曰:“肝木横亘于中,上犯胃经,下克脾土,以致胸腹不舒,甚则作吐作泻”。

综上,费伯雄所述泄泻的病因病机虽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脾虚”及“湿盛”两端,“脾虚湿盛”是泄泻最重要的发病机制。

治疗法则

费伯雄学宗仲景,认为仲景乃立方之祖,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之书,后世医家当奉为金科玉律。

费伯雄治泄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之平”,

对于暑湿、湿热、风热、脾虚、肾阳亏虚及肝气乘脾所致泄泻分别采用清暑化湿、清热利湿、疏散风热、健脾补虚、温补脾肾及柔肝和中之法。

此外,费伯雄又充分认识到“脾虚”及“湿盛”在泄泻发病中的作用,强调“和中”及“祛湿”。

脾胃位于中焦,“和中”即指调和脾胃。

脾胃为泄泻之本,外感湿热、暑湿之邪,抑或肾阳亏虚、肝气郁滞等,均需在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的基础上才能致泻,故调和脾胃,使脾虚不为湿困,则泄泻可止。

湿指湿邪,“祛湿”便是祛除湿邪。

湿邪为泄泻最重要的病理因素,暑热风热之邪,虽可直接损伤脾胃,但需与湿邪相合,才能导致泄泻。

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云:“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祛除湿邪,则泄泻得愈。

费伯雄常用木香、陈皮等理气健脾,为“和中”之意;

用厚朴燥湿;

藿香、砂仁化湿;

车前子渗湿,收“祛湿”之功;

用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化湿,获“和中祛湿”之效。

如其治疗暑月泄泻,挟寒挟滞,以茅术、茯苓健脾化湿,厚朴燥湿散满,枳壳、青皮消积化滞,山楂、神曲消食开胃,木香、乌药行气,车前渗湿,荷叶利湿,干姜温中。

此方“和中”与“祛湿”相辅相成,又标本兼顾,是费伯雄治泻思想的体现。

治疗特色

用药和缓

费伯雄认为“疾病常有,怪病罕逢”“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因而治病应遵“和法”“缓治”,以平淡之法,得神奇之效。

纵观费伯雄论治泄泻的医案医话,处处贯穿着用药和缓的思想。

如费伯雄治肾阳亏虚泄泻,以补骨脂、小茴香温肾散寒,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厚朴燥湿健脾,神曲和胃,木瓜化湿,川椒目利水。

治虽宗温肾之法,却不用肉桂、附子等辛甘大热之品,而以性味温和之补骨脂、小茴香以求少火生气,防止耗气伤阴。

又如其治暑湿泄泻,以香薷、薄荷、白豆蔻、荷叶、荷梗宣化暑湿,猪苓、茯苓、木通、泽泻淡渗利湿外,不忘以木香、生姜理气和胃,以沙参顾护阴津,且所用诸药皆量少轻清,可见其用药和缓,重视顾护正气。

化裁古方

费伯雄熟读经典,悉心研究《黄帝内经》《难经》,奉《金匮要略》《伤寒论》为典范,又广泛涉猎历代医家作品,故而对诸家观点皆能兼收并蓄。

但其反对生搬硬套,主张“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并善于化裁古方,用药时坚持根据辨证灵活选用。

费伯雄治脾虚泄泻,以四君子汤为主方,以健脾益气止泻,又考虑到脾肾为先后天相互资生的关系,补脾不若补肾,遂加肉豆蔻、补骨脂,取“二神丸”之意,以温补脾肾,又加木瓜、陈皮、砂仁理气,使补而不滞。

费伯雄巧妙化裁四君子汤,使其脾肾兼补,则收效更佳。

以食代药

费伯雄治疗泄泻,除用药和缓、善于化裁古方外,亦十分重视饮食调摄,认为患者应“不为食误”“进而以食代药”。

《食鉴本草》一书,就是费伯雄为患者的食宜而作。

书中记载诸多可用之代药治疗泄泻的食物,如其载以淮山药末四五两,配米煮食,称“山药粥”,甚补下元,可治脾泻;

以百合、莲子、山药、薏苡仁、芡实、白蒺藜各一升成粉末,再加粳米粉一斗二升、糯米粉三升,用沙糖一斤调匀蒸糕,称“理脾糕”可治老人脾弱水泻。

以食代药,能使治疗更易被患者接受,且毒副作用也更小,虽较药物收效略缓,但若能长期坚持,亦能取得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