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策略

 wlr6688 2021-06-11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是各国面向未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当下,很多学校也都立足于党和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力。笔者认为,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培养人,教师要从教学意识、教学空间支撑和教学能力三方面提升教育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要有意识准备

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性能力,具有长期性、评价难等特点。教师必须加强深层次的认知、理解,才能有效实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教育者应把失败看作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步骤,给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以必要空间。教师要在常规教学中加强两方面的设置:一方面是加强对失败环节的指导,另一方面为解决问题预留较长时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现、思考与纠错。

二是,教师应该储备充足的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知识,如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方法策略等。其中,“教学相长”的意义变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创新能力展示和发挥的榜样。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来自学生的创造火花去促进教学。因而,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要不断学习,基于学生的发展实际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

以制度空间和文化空间扩大创造空间

创新人才培养的空间,需要制度空间和文化空间做支撑。

一是制度空间。主体拥有自主权能够提高主体的创新能力,而教师要合理合法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需要一定的教学自主权。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改造集体备课制度,开发了主题式备课、备题式备课、学生参与式备课等形式多样的备课形式,实行教学内容、社会教学资源多元备课,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加开放、包容的空间。

二是文化空间。便捷、自由的交流环境能有效促进教师视野的开拓和能力的发挥。基础教育学校中,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聚在一起工作,这有利于促成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与融合,产生智慧火花。教师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在不同的文化领域穿梭,吸取其他教师的创意和经验,从而激发教学的创造力。

团队合作氛围也非常重要,既要展开教师与朋辈之间的横向合作,也要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及家长加强纵向交流。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在师生之间构建舒适交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想法、不用担心承担不良后果。在评价结果时,教师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教学评一体化”是总体思路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植根于日常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

一是教师的教学目标需要转型。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过程中要向着目标因时因材采用适当的方法。

以渗透式教学法和滴灌式教学法为例。渗透式教学法是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中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理念的渗透,润物无声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滴灌式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设置相关环节或课程。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中,我们增设了一个要求——用尺规画出椭圆。对学生来说就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椭圆,这就巩固了学生对椭圆的认识。如果学生还能用多种方法画出椭圆,就了解了椭圆的生成原理,拓展了本节课的知识范围。这个过程既会夯实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也会触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是基于特定的学生群体,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等。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来选择适合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比较适合促进学生观念的形成,而“六W”法(为什么、做什么、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做)对于实验设计效果更佳。

三是重构教学评价。目前有众多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如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自我陈述型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应该说,破除终结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是大趋势,不可忽视阶段性评价。出现好的教学效果要积极肯定,“再添一把火、再加一点油”的评价方法较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作者:戴有刚 王欣宇 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曹金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