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4)

 学中医书馆 2021-06-11

                第四讲   讲于2014105

黄元御说的脏腑治法挺好,脏以太阴为主,脾为太阴。所谓脾,《黄帝内经》说它是孤脏以灌四旁,脾能把营养灌注、分布到金木水火五脏六腑里面。腑以阳明为主,所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长也。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所以温病是阳明之燥劫夺太阴之湿。滋太阴之湿而泻阳明之燥固已,而推太阴之湿之所由来实源于水。他这说的是脏腑之间的气化关系,太阴与阳明的关系,其实六经是两组表里关系。太阳雨少阴它们之间是合作关系,阳明跟太阴它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少阳与厥阴它们之间是合作关系。

一身之阴在于太阴,一身之阳在于阳明,阳明多气多血,他的气血和阳气的来源在于阳明。太阴湿以济阳明之燥,阳明燥又去化太阴湿,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气化作用。完成人体阴气和阳气的不亏,阴阳的平衡是在它们之间的合作,阳明一发动太阴马上就把油供上,它们之间是物质与能量转化的作用。温病就是阳明太旺了就把太阴里的湿气耗干了,治法就是用白芍、生地去济阳明之燥,太阴湿土是来源于肾水。所以还是因为肾水亏,而肾水所以枯槁,一耗伤于燥土。这就说得非常关键,所以阳明、少阴证有急下三证,阳明大肠的长期燥热就会伤到肾水之阴,燥土就克到水了。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把大肠的火清了,肾水自然就生出来了。如果大肠燥热特别厉害,你去补水是不行的,补了还是给你耗干。所以光滋太阴之湿还是不行的,你必须得把大肠的热清掉。

肾水亏一是盗泄于风木,风木肝胆太盛也会伤到肾水。阳明经的燥用麦冬去润,黄元御这话一说你就知道他是温病大家,他并不只是崇阳派,他是把温病研究得相当透了。再用地黄滋太阴之湿,在内科杂病上一般不用地黄,但是地黄在温病上是金丹玉液。因为生地黄是凉血、养血最好的药,地中之黄的黄色就入脾,所以能滋太阴。如果不是血燥你去滋脾会引起脾湿,阳虚阴盛、阳气匮乏,再去滋脾就不对了。然后用知母、元参、天冬,清金而化少阴之水,用这些润肺、补肺气的药,用金去生水。然后再以当归、丹皮、白芍润木而息风,白芍可以凉血息厥阴之风木,丹皮可以活血化瘀,把脉络打开。

地黄之性滋湿清风兼而能之,所以生地黄是必用之药,所以温病派就离不了地黄。太阴、厥阴、少阴这三阴经都得用上它,在杂病上地黄是泄阳、助湿至下之品。有些人攻击黄元御说偏激,我看是不偏,他说的是对的,看是站在什么角度说的。中药就是用的它的偏性,不偏就不能用了,不偏就是大米饭等粮食。至于温病的根源是土烁木枯,则反为灵宝,莫过于此。刚才那几味药已经把三阴病包括了,有清金生水的,有泄阳明燥的,有滋太阴湿的,有滋少阴湿的。把这几味药掌握住治温病就不会死人,这几句话温病的治法也就概括了,你看温病在哪一经就用哪一经的药就行了。再学《伤寒论》知道怎么去化湿温的湿,再看温病的书就不会迷惑,温病的书也是可以看的。否则你看温病都是一派滋阴药,《伤寒论》都是一派升阳的药、泻药、发汗药,麻黄、桂枝经经都用,到时候你就不知道怎么用了,所以你就学不成了。

六经源于六气张仲景没说,造成后世认为六经只是六个病的名字,张仲景就没有提经络这一说。黄元御认为六经来源于天地气化的五运六气,《素闻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这是《黄帝内经》上的五运六气,人体的十二经脉就是来源于这六气。黄元御说人体脏腑之间的配合,平人正常情况下各种症状都没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少阳病就出现火气了,太阳病就出现寒气了,太阴病就出现湿气了。十二支对冲化为六气,成为六经的来源。子午对冲是少阴,辰戌对冲是太阳,卯酉对冲是阳明,寅申对冲是少阳,丑未对冲是太阴,巳亥对冲是厥阴。太阳是最表,人体正常情况下是气化运行是从里往外走,对应春夏秋冬,里面是热的外面是寒的。

一旦人体得病了,风寒从表入,从表往里入是病在加重,从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了,或者从太阳直接到少阳了都有可能。治疗的时候每一经都有它的症状和症候群,一系列症状综合起来就成了证,比如少阳证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胀满,你就知道他在少阳经。治疗以后出现了太阳证那就是往好处走了,你治来治去成了太阴证了。你一看少阳证这么热给他泻一家伙吧,泻得他太阴虚了,拉稀了你就知道治错了,病往里走了。每一条经络的提纲就是它的症候群,“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只要出现这些症状就叫太阳病。阳明病胃家实也,胃里面火大,大便干,这就是阳明证。太阴病是腹满而溢,肚子疼,腹胀满,拉稀。少阴病是脉沉细,旦欲寐。病人在说的时候你就知道在哪一条经络上了,给了你这些标准,六经就把最复杂的人体简化了。

用断层扫描一层层扫了,出现合病了,就把几个经络的方子合到一起就行了。人不是那么单纯的,一经一经地得病,得病是非常复杂的。平人六气调和,正常人没有风寒暑湿燥火,各种症状就没有,非常舒服地活得很自在。厥阴病就是风盛,就出现了风的症状了,气上冲心、心中热痛、消渴等厥阴病的症状。这六经的提纲都要记住,每一经里张仲景没有写的症状还要挖掘,这些细微之处、不起眼的地方是咱们研究的重点。比如目直视、眼睛转不动、脑子反应慢、精神不能集中,你就不知道什么病了。他其实还是在阳明证,大便解得也不痛快,就得用阳明的方子。还有怕冷、脚凉、膝盖疼的少阴症状,你去组合就可以了。有些通过症状还不够用,就可以通过经络去找。倪海厦就先让你学针灸,知道经络的循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攒竹穴,经头顶过脑后风池穴,再走后背成四条经了,走大腿后面到脚跟,到小脚趾。凡是病痛在太阳经上你就按太阳经去治疗,用桂枝汤、麻黄汤,但是还有寒热问题,热的话你还得配上点清热的药。太阳经还有桃核承气汤,小便问题用五苓散。

腿后面和侧面的坐骨神经疼,就是太阳和少阳合病,他一句话你就知道病在哪条经络上了。然后就用这条经络上的方子就解决了,所以中医你就训练成他说话中你的方子就出来了,然后你摸脉、问他再定他的寒热。你看着这个医生很神,这就是张仲景已经把很复杂的病情简化得不能再简化了。所以后世评价这本书是字字珠玑,几乎把所有的病都给概括了。大思路有了再就是详细去学这些条文,只要是他的条文提到的症状一般都跑不了。这就是辩证的依据,比如目直视、口大渴、遗尿就是白虎汤证。

第六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个人发烧又怕冷就基本上还在三阳经,人体正气还可以。如果这个光怕冷但烧的不太厉害,无烧的感冒鼻流清涕。现在很多过敏性鼻炎,着一点凉鼻涕、眼泪就出来了,还打喷嚏,这就属于少阴感冒,这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一类少阴病的方子。他本身是个少阴虚,然后又受到风寒,不通过三阳经直接入到少阴了。这就是让你鉴别少阴感冒和太阳感冒,发烧是人体对风寒之邪的抵抗,是人体在自我产生热量,把风寒赶跑。但是人体的功能能毕竟有限,他哆嗦也是在自我摩擦生热,还需要人帮他一把。药物可以帮他很快把风寒赶走,不帮他可能要费很大的劲儿,他也会很痛苦。各方面原因造成他里面虚了,虽然有赶跑外邪的趋势,医生看病就是把握这种趋势,看人体要干什么。他要是往外发汗咱就帮他发汗一把,他要是想通过大、小便往外排的话,咱就因势利导助他一臂之力。你不能违背他的天机和趋势,人身自有大药存,他自己该知道怎么办。

   西医就强行地干预人体,往往就会出现误治,不该发汗的时候发汗。温病也是给你发汗,咱们知道温病是禁汗的,发汗太多人就抽筋儿了。他就说是高烧抽的,其实不是。现在家长们都怕小孩子发烧,一发烧就怕抽,那是你发汗发抽的。反复退烧,吃了退烧药两个小时后又烧起来了,然后再退烧这就是不对的。你学了《伤寒论》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了,你就有了正确的标准。他们没有把人体正常的功能调节出来,否则你就觉他们杀死病菌和癌细胞当然是对的。你的理论决定你看到了什么,温病派看人都阴虚,火神派看人都是阳虚,学了伤寒论你通过症状都能看到阴虚和阳虚。该用阴药就用阴,该用阳药就用阳药,阴阳药也可以同时用。上面用着石膏、下面用着附子、干姜的情况也经常有,你就不会偏了。全面了以后出手才不会错,有可能三阴症状里也会出现阳证,但是火神派就看不见阳证、只能看到阴证。附子、肉桂就上去了,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另一部分问题就会加重。

   这里说几日愈没有很现实的意义,只是说有的感冒不管他七天好了,这就是六经传变传完了以后,健康的人七天就好了。经络就有这么一个规律,但是不一定几天就会怎么样,有时候病邪在太阳经、阳明经能呆好几年。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还有说“发于阳者、发于阴者”不是张仲景的原话,这是王叔和加上的。

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A0MDkyMTA0.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