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教育培训资源 2021-06-12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当孩子让你受到伤害的时候  怎么办?

当孩子挑战你的权威和底线的时候 怎么办?

当孩子自暴自弃,让你绝望的时候 怎么办?

当孩子让全家人以他为中心,他说了算的时候 怎么办?

当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的时候  家长,您如何处理?

当孩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 怎么办?

当孩子惹你生气的时候 怎么办?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怎么办?

当你说了N次后,孩子还是不听的时候  怎么办?

当你教了孩子N遍,孩子还是不会的时候 怎么办?

当孩子把打、骂当成习惯,没有反应的时候 怎么办?

当你对孩子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 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李老师!
今天讲课是启发式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什么是“不良行为”?具体是指什么?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讲,
    首先,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乏知识积累和储备的行为,或者说没有意识的行为;
    第二,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或者说没有学会掌握相关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行为;
    第三,在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适应周边环境所做的一些行为;
    第四,由于,前面三项行为能力的缺乏,所以就会在做事过程中出现失望,从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大脑一片空白,因为生气,大脑缺氧)操纵的行为(此时惟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这些行为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孩子在身体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变化和周边环境所产生的与孩子年龄相对应的正常发展行为,也就是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想到许多小孩子因为发展适应性行为而受到家长的惩罚,就让人觉得实在痛心。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因“淘气”而受到惩罚,而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领会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们的语言或社会技能还不能让他们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当他们的要求对他们身边的大人来说似乎是不合情理、制造麻烦或不合适的时候。
比如孩子走路的过程中,看到别的小朋友被妈妈抱着的时候,他也要求让自己的妈妈抱抱,这时候妈妈提着很多东西或者走的比较累的时候,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家长就不理解,为什么看不到妈妈很累,也没有看到因为提的东西比较多而无法抱他,这时我们就会被孩子的无理取闹而激怒,开始抱怨,再到言语的羞辱,孩子开始哇哇的哭,我们经常在身边看到这样的情景,其实孩子只是想感受妈妈的爱,感受归属感,而他们还不具备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
再比如,贪玩、玩游戏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经历的行为,因为孩子走路、说话和用手抓东西等等活动过程,都是在玩游戏中学会的,游戏是孩子掌握学习和生活技能必备的工具。唯一要求就是需要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的向前发展。
还有很多这样的行为都是正常年龄段的行为,比如,爱玩手机、爱上网、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拆玩具、在墙上乱涂乱画、哭闹不卖玩具不行、爱吃糖、做作业拖拖拉拉、爱说谎、爱说脏话、不愿意分享、字总是写的很大(小)、记不住古诗,背不过公式课文、甚至不想记东西、记得快忘得快、厌学、脾气越来越大、打架、不爱干活、贪玩、你让他往东,他往西、顶嘴、甚至骂你或还手打你等等,这些行为都会引起我们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语言和肢体行为的冲突!

说的直白点,就是我们每天看到自己孩子就发愁,孩子的学习及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看到孩子的时候总是先看到孩子的不好的一些表现,总是希望他按你的意愿来做事,可孩子毕竟是不明白什么是因果关系,也不了解事与事之间的逻辑性,成人也是这样,更何况孩子呢!这样就会造成你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点!
孩子们有多少次行为不当是因为他们累了、饿了?或许这是因为在建立日常作息习惯时,孩子没有受到尊重。或许是因为大人没有意识到,强求会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力之争,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行为,他们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过!其实以前我没有做家庭教育之前,我也没有思考过,更没有这种意识。
今天我给各位家长讲讲孩子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因为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才能很好的去处理或者应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为越早的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和孩子进行相处和交流,亲子关系才可以更融洽,更健康!
其实我们所有人,包括成人,在吃饱穿暖后,首要的心理需求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亦如此!

所以孩子会通过一些被家长认为是不良的行为,来对抗我们。
这些“不良行为”总结有四点:
1、寻求过度关注
2、寻求权力
3、报复
4、自暴自弃
这些行为具体意思是什么?具体目的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去判断?接下来和大家详细的交流一下。
首先,了解一下,寻求过度关注什么意思?意思是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孩子才有归属感,什么叫关注?举个例子,你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孩子总是过来让你看看他刚刚拼好的乐高玩具,或者让你陪她玩等等,这时如果你很耐心的表扬孩子,或者和孩子耐心的解释,妈妈现在有事,过一会儿和她一起玩儿,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感受到有归属感,反之他会不停地打扰你,这就是寻求过度关注。
寻求权力意思是:只有当他(孩子)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他发号施令时,他才有归属感,意思是当你和孩子商量着来做一件事的时候,孩子感受到了你尊重他,和他商量,他就会感受到爱,感受到归属感,反之孩子就会和我们争吵,你让他往东,他就会往西,不听我们的,孩子心里就会想: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最后,自暴自弃,字面理解,就是自我放弃。孩子想尽各种方式都不可能有所归属感,就会自我放弃。
所以孩子们(以及很多大人)之所以会在上述四个行为中种选择一个或几个,是因为他们相信:
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
放弃是他们的惟一选择,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不够格。

那么我们如何辨别孩子是寻求关注、还是寻求权力,还是报复和自暴自弃?
首先,我们判断一下过度关注的心理表现是什么。
关注和过度关注,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级别来区分的话,那就是初级和高级的差距,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注,但是关注的过了极限,就是过度关注。
过度关注的目的是让别人,也就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是比较亲近的人为他忙碌或提供特殊服务,比如总是让你陪他一块儿玩,不管大人忙不忙,或者妈妈和客人聊天的时候,总是过来打扰你,让你抱抱,或者拉着你去做其他的事情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或者老师感觉非常的心烦、恼怒、着急和愧疚,而且不断的提醒孩子、哄劝孩子、替孩子做他自己已经会做的事情。
但是孩子稍等片刻,很快又回到老样子,不断的打扰你,或者换一种方式来打扰你,这种行为就是过度关注的行为。
孩子内心想法就是:唯有得到特别的关注或特别服务,我才有归属感,唯有让你们为我团团转时,我才是重要的。
那么,我们如何去应对呢?
方法: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比如,妈妈很爱你,很在乎你,所以,你先把做手工的准备物品和基础工作都做了,尝试着自己先做,一会儿妈妈去陪你一起做,好不好!
这只是举个例子,具体问题,要根据具体的事情来和孩子平等沟通和交流。
方法2:安排特别的时光,建立日常惯例去陪孩子。
方法3:花时间训练孩子,不断的自我提升管理孩子的能力。
方法4: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平等沟通交流协商。
方法5:默默的爱抚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你温暖和爱。
方法6:设定一些无言的暗号,比如微笑着看着孩子等。
第二,寻求权力,孩子的目的就是他说了算,一切都要听他的。
这时如果家长或者老师感觉受到了挑战,受到了威胁,被激怒了,要么我们主动迎战,骂孩子或打孩子来解决问题,要么就是投降或者被击败了,听孩子的。
那么孩子这时的表现是变本加厉,和家长对着干,或者屈服而内心不服,或者看到家长或老师生气,觉得目的达到了,自己赢了。
这时孩子内心想法就是:唯有当我来主导或控制,或证明没有谁能主导得了我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安全感。
方法: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既不要开战也不要投降,而且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坚定而和善,不说,只做,决定你该做什么。让日常惯例说了算。培养互相尊重。给予有限度的选择。再设立一些合理的限制时得到孩子的帮助。坚持到底。鼓励。引导孩子把权力用在积极的方面。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第三报复,目的就是以牙还牙。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或者老师如果感觉到被伤害了,对他失望了,难以置信,对他非常的憎恶。而且非常愤怒想揍他,以牙还牙,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孩子的回应是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还另换一种武器。
他心里在想:我没有归属感,受到伤害就要以牙还牙,我反正没人疼没人爱。
应对方法,处理受伤的感觉:“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避免惩罚和还击,鼓励其长处。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第四自暴自弃,自我放弃且不要别人介入或帮助。
这时家长或老师会感觉到绝望、无望、无助、无能为力。有想放弃,或替孩子做,或过度帮助。
孩子回应是更加退避,更消极,毫无改进、好无响应。内心想法就是:我不相信我能有所归属,我要让别人知道不能对我寄予任何希望。我无助且无能,既然我怎么做都做不好,努力也没用。
应对方法: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小步前进。停止批评。鼓励任何一点点地积极努力。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不要放弃。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真心喜欢这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鼓励鼓励鼓励。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我们知道如何辨别孩子的一些行为后,也知道孩子心理在想什么,而且也知道一些基本的方法,那么我们就总结一下,管理孩子的基础原理或者标准。

有效管教孩子有4个基本标准:
1.是否对您的孩子尊重,而不是命令式的,同时是不是我们鼓励了他(她)。
2.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归属感和他存在的价值(价值感)。
3.是否为长期效果?因为惩罚在短期内是有效,但是会产生长期的负面效果,使管理孩子的难度越来越大。
4.是否能教授给孩子有价值的学习技能、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也就是说要让孩子理解和明白: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时,首先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然后学习和掌握并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比如说:默默,对不起,妈妈刚才吼你了,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伤心了,能和妈妈说说吗?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比如说:默默,妈妈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因为妈妈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
当时很伤心,和你现在一样。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比如说:谢谢你默默,让我知道了你的感受,你想知道你将地面和墙面弄脏时妈妈的感觉吗?孩子立即点点头。妈妈当时特别生气,是因为我打扫了一天的房间一下子就被你全弄脏了“对不起,妈妈”!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比如:妈妈说没关系。那以后再需要妈妈关注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没有想法,那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做点什么,妈妈或者爸爸就能很快的知道孩子的需求了或需要关注了,而且还不会把家里弄脏呢?
“要不我们做这个动作吧妈妈?”默默举起小手做了一个手枪的手势,并加了一个微笑。
恩,妈妈觉得这个形式不错,以后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妈妈就知道你需要妈妈关注一下。那我们就这么约定啦。
约定彼此需要关注的时候,我们找到了自己无声的暗号。
孩子和妈妈的情绪就在这个过程中冷静了下来。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等你进入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是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的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希望我们都不要受伤🤕️!

开心😃每一天❤️💕!

 关注李老师:

       小红书:hopeducation

       抖音号:hope_educatio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