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虚,则痰凝!清代大医张璐的医案,补气、化痰、治中风,请学习

 飞翔子华123 2021-06-12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张氏医通》、《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翻开中医发展的历史,我总是被前贤大医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我也曾经幻想,自己有一天,会和他们一样,于轻描淡写之间,救人性命。

但是,文老师我,是个庸才,不具备这样的天资禀赋。

所以,我只能用稚嫩的文字,把从前那些令人拍案的故事,写出来,奉献给读者,并期待能有人因之受益。

或许,这是天资驽钝的我,唯一能做的事吧。

比如现在,我给你讲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医,张璐的一则医案。

张璐这个人,生于1617年,卒于1699年,总共活了80多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了。他是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留下一部书特别有名,叫做《张氏医通》。

我要说的这个故事,就源于《张氏医通》。

话说有这么一次,有一个官太太病了。哪一位官太太呢?医案记载,是“汉川令顾义在夫人”。

这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心情抑郁苦闷。不过当时谁都没在意。

忽然有一天,家里人就听见夫人卧房里“咚”的一声响。大家赶紧推门查看,发现夫人竟然从床上跌坐下来。

家里人吓坏了,赶紧上前搀扶。这一搀扶,才发现,患者当时言语不清,说不出话,而且肢体不遂,类似于今天的半身不遂。

夫人病了,家人赶紧找郎中医治。

有一个郎中来了,仔细一打听,得知夫人在发病当天,曾经吃了不少面食,平素则大便不通。郎中就说了,这是便秘所致啊。通了便,气机顺畅,病人自然好转。

但是,消导通便的方子用下去以后,患者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还更加严重了,整个人困倦疲惫、人事不省,甚至头部肿胀。

这可怎么办?家里人赶紧托关系,找到了名医张璐。

张璐一听,觉得救死扶伤乃是天职,岂能推辞?于是赶紧启程。很快,他就看到了病人。

刻诊,见患者脉象虚濡无力。

这时候,最初给夫人看病的郎中还没走呢。面对张璐,他倒是先发表意见了:“大便七天不通了,赶紧上点大黄通便吧。要不然,这病没法治”!

听身边这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张璐明显有些心烦。他回了一句:“脉无实结,何可妄攻”?

意思是说,脉象没有实象,攻下之法岂能说用就用?言外之意:你到底会不会看病啊?

张璐当时仔细一想,计上心来。

他告诉患者家里人,准备稀烂细软的米汤给病人服下去,然后每天投用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我这几天常说,你应该能背下来了。其组成,就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结果怎么样?患者服用4剂之后,大便就下来了。接着,再用4剂,患者自己能坐起来了。数日之后,病人竟然可以慢慢行走了。

面对这样的效果,曾经那位主张攻下的郎中,惊得哑口无言。他意识到,自己的造诣和张璐比起来,差的不止一星半点啊。

这就是医案的大致经过。

这里头是什么道理呢?说起来,也很好理解。

我们看这个人的脉象:虚濡无力。

虚而无力,这说明患者正气不足,属于气虚的状态。脉濡,说明患者体内有痰湿。

朋友们,你记住啊,气虚和痰湿之间是有关系的。气不足,不能推动津液的输布,津液就容易凝聚在一起,形成痰湿。你看,为什么有些脑梗患者,身体虚胖、浑身乏力、舌苔白腻啊?就是因为气虚痰凝。

气虚,又和脾虚紧密联系。脾,是生化气血的源头。气虚这个状态,往往根于脾虚。

想来,医案中这个患者,就是之前吃了不少面食,结果脾胃素来虚弱的她,承受不了,加剧了脾弱气虚的局面,痰湿骤然聚集,接着就阻滞脑窍,形成了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也是因为脾虚气弱,患者推导大便之能降低,所以她就便秘。

这个时候,盲目通便、泻热、攻下行不行?不行。那样做,会进一步伤脾伤气,必然加重病情。所以,这个患者在最初接受消导剂治疗的时候,症状反而加重了。

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啊?健脾化痰。健脾,才能改善气虚的局面。气虚得到改善,痰湿才有被运化的可能。痰湿被运化掉,脑窍才能重新活络起来,病情才会有所恢复。

正因如此,张璐在当时才采用了六君子汤这个方子。

这方子,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陈皮、半夏而成。前四味药,是四君子汤的配伍,用于健脾益气。气虚这个事儿,交给这哥儿四个解决。半夏和陈皮,用于行气化痰去湿。

就这样,等患者脾虚气弱的状态得到改善,身体就有能力推导大便和运化痰湿了。所以,患者用四剂而通大便,八剂而起身。道理,就在这。

这是我对这张古代医案的解读。我不知道我解读得是否精准。有不对的地方,希望您能不吝批评。

从这个医案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我们现代的人,都害怕中风。中风一旦来了,不但自己废了,家里人也跟着受连累。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中风是怎么来的。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中风。

第一,中风源于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病症、变症,是引发中风的关键。我们常说的,由于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脑梗等,从中医病因病机学的角度看,大部分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痰火内扰所致。

第二,就是要警惕气虚痰凝。痰浊凝滞在脑窍,是引发中风的关键。而痰浊之所以能聚积凝滞,又有一个普遍因素,就是脾虚气弱。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津液输布无力,于是聚而成痰。气虚痰凝,就这么来的。

所以我说,预防中风的关键之一,在于健脾。怎么健脾?方法之一,是少吃、不要吃太饱。吃得越多,脾越累,越容易出问题。你看张璐医治的这个官太太,就是吃了大量面食,当日发病了。这不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这是我在阅读古代医案的时候,油然而成的感想。我写出来,和你共勉。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