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京剧发展的一些记忆与思考

 cxag 2021-06-14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京剧在解放前的高峰已过,而新中国的成立又把京剧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从1949年到2019年的70年间,我以为京剧的发展大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66年,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年代;第二个阶段是从1967年到1976年,是一个全民都唱“样板戏”的年代 ;第三个是从1977年到2019年,是一个创作空前繁荣的阶段。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学习和研究京剧史的专家,也没有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京剧的发展做过详细的调查和统计,之所以这样分期,完全是凭着我对京剧的热爱,凭着我看戏的经历总结出的,因此不免有井底之蛙之嫌,只能从一个侧面提供一些参考。

一、传统戏的继承和现代戏的丰收

从1949年到1959年这10年间,应该是有选择的继承和精研京剧传统剧目的阶段,从梅兰芳先生、程砚秋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电影资料,就可以体会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剧目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从1960年到1966年,时间虽然不长,却迎来了现代京剧创演的大丰收。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主持会议,文化部部长茅盾致开幕词,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致贺词,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工作者出席。会演分六轮同时在人民剧场、民族文化宫、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天桥剧场、二七剧场进行,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剧团、2000多人参加,演出了35个剧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于1964年7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会演的全体人员。

Image

《红色娘子军》杜近芳饰吴清华、冯志孝饰洪常青

会演演出大戏25出和小戏10出,包括上海演出团的《智取威虎山》《战海浪》《柜台》《送肥记》《审椅子》,哈尔滨京剧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北京实验京剧团的《箭杆河边》,山东省演出团的《奇袭白虎团》,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杜鹃山》,天津市京剧团的《六号门》,北京市京剧二团的《洪湖赤卫队》,黑龙江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的《千万不要忘记》,内蒙古京剧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陕西省京剧院的《延安军民》,南昌市京剧团的《强渡大渡河》《李双双》,武汉市京剧团的《柯山红日》,云南省京剧院的《黛诺》,江苏省京剧院关于京剧发展的一些记忆与思考院的《耕耘初记》,乌鲁木齐市京剧团的《红岩》,长春市京剧团的《五把钥匙》,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青海省京剧团的《草原两兄弟》,河南省京剧院的《掩护》《红管家》《好媳妇》,青岛市京剧团和淄博市京剧团的《红嫂》,江苏演出团的《再接鞭》,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唐山京剧团的《节振国》,广西京剧团的《烈火里成长》,中国京剧院四团的《红色娘子军》,贵阳市京剧团的《苗岭风雷》。这些剧目在运用京剧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证明像京剧这样程式严谨的古老剧种也可以反映现代生活,也可以塑造新时代的人物形象。

Image

《杜鹃山》戏单,《红管家》海报

关于此次现代戏会演,我有一份资料,可以作为京剧史料的补充。这是奚啸伯先生给北京师范大学清史专家张守常教授写的一个扇面,上面详细记载了1965年华北地区现代戏汇演的情况:

1965年7月1日华北区在山西太原市举办京剧革命现代戏观摩演出会,参加演出者计12个京剧团,演出剧目十三 :有北京京剧团之《南方来信》,北京京剧二团之《红头巾》及《越海插旗》,北京实验京剧团之《海棠峪》,河北省京昆剧团之《战洪图》,唐山(京剧团)之《破浪前进》,张家口(京剧团)之《火焰千里》石家庄(京剧团)之《桥头镇》,天津(京剧团)之《三条石》,塘沽(京剧团)之《渤海渔歌》,内蒙古(京剧团)之《气壮山河》及《草原新篇》,太原(京剧团)之《红色交通线》。此次观摩演出在党的大力支持下,每一京剧工作者都得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及共同探讨研究的益处。

这次参加演出的演员,最高龄的是马连良、马富禄二位先生,最年轻的是张学津、学海、岳惠玲几位小同志。老年人是老当益壮,青年人是朝气勃勃,看了真是兴奋异常。演员李世济在《南方来信》中塑造了河霞的英雄形象,唱腔在程派的基础上,又有继承发展,既继承流派,又发展流派,也是可喜之事;裘盛戎在该剧中所创的二黄二六也是别具一格。李小春在《气壮山河》剧中塑造了李亦辰的形象,也比较成功。

在第一轮四天演竣,大会组织了代表团去文水县云周西村烈士刘胡兰陵园敬献花圈,数百京剧工作者受到了一次可贵的政治课。

我由晋返京略息,常公以此纸嘱书,特将会演情况书志于前,以为念耳。奚啸伯于京,时在六五年七月三十日。

Image

奚啸伯书写的扇面

奚先生的这个扇面,不仅详细地记录了汇演的时间、地点、院团、剧目,还记载了参演人员的年龄和表演的情况,更记录了全体演职员集体到刘胡兰烈士陵墓前敬献花圈,受到革命教育的壮观场面,给新中国京剧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从 1962 年到 1965 年,几十出现代戏的推出,也形成了群众学唱的风潮。我清楚地记得,我的母亲在每天跟着收音机学完电大课程以后,会跟着收音机学唱京剧《洪湖赤卫队》和《黛诺》的选段 ;暑假时,我父亲欧阳中石先生的朋友、四川师范学院的冯鹏教授会教我和弟弟唱《红灯记》“临行喝妈一碗酒”的唱段,谁先学会就给谁买冰棍吃 ;我那时会在南小街的文化站看电视,印象中看过《奇袭白虎团》;我的叔叔也常常在家里唱京剧《红岩》里成岗的唱段 ;我更记得 1964—1966 年间,我这个小学生,大声地唱着《沙家浜》里沙奶奶的唱段“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由此看来,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并不只是京剧圈内的事,这些京剧剧目已经通过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向全国全面推广开了,从这个侧面说,称这个阶段是丰收的阶段并不为过。

二、全民演唱“样板戏”的年代

准确地说,全民大唱“样板戏”,应该是从 1968 年开始的。入学后不久,老师就找一些会唱京剧的同学排戏了。因此,我从 14 岁就开始演李铁梅。

上世纪 70 年代初,梁小鸾、赵荣琛老师经常在我家为比我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教戏,还到各个部队、文化馆的京剧队为业余京剧队说戏。

八个“样板戏”中有五出京剧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海港》,后来又陆续有了《龙江颂》《平原作战》《磐石湾》《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和《红云岗》。每一个电影出来,都令人们兴奋不已,全民追看、全民喜爱、全民参与,使得京剧深入人心。后来虽然不再大演现代戏了,可是人们已经养成了热爱京剧的情结,这些人正构成了今天众多京剧票房的群众基础。

三、创作空前繁荣的阶段

1976 年以后,京剧进入到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前一个 10 年以抢救传统戏为主,老演员们纷纷加入,排练、演出。在戏校排演场和北京的各个剧场,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北京风雷京剧团、战友京剧团的演出以传统戏为多,也有新创排的传统戏和现代戏,例如《蝶恋花》《红灯照》《燕燕》《雪映古城》《春草闯堂》等。2000 年以后,京剧的创演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全国各地京剧团排演的新戏层出不穷,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好戏连连,如《图兰朵》《下鲁城》《风雨同仁堂》《党的女儿》《狼牙山五壮士》等,用目不暇接来形容当不为过。
现代社会的飞速前进,给京剧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新的面貌,声、光、电等的介入,使京剧舞台呈现出了色彩斑斓的多种形式的融合。一些剧目不但在题材上、情节上出新,在舞台布景和音响效果上,更是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而传统的虚拟的表演,虽然舞台简陋之极,但演出的效果并不比华丽的舞台差多少。我一直在高校讲授戏曲鉴赏课程,从同学们的反映来看,他们还是喜欢看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要看纯粹的、有特色的。用他们的话说,如果舞台上的唱腔与歌曲相似,那不如去看音乐会 ;如果舞台上的表演与舞蹈相似,那不如去看歌舞 ;如果舞台的布景与电影相似,那不如去看电影。可我们的专业从业者却一味地担心年轻人看不懂京剧,尽量安排一些新颖的场景去吸引他们。我们学校近几年开展了艺术季的活动,每年都请专业院团来学校展演。去年我们办了两天的丑行专场,今年办了“四大须生”专场和“四大名旦”专场。让人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更喜欢看以唱工为主的戏,听得那么投入,那么认真。所以,千万不要怠慢了观众,不要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有人担心京剧观众老龄化的问题会愈加严重,担心京剧的观众会越来越少。但我们仔细想想,如果真的是这样,随着一批批老年人的离开,京剧的观众早就该没有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一拨拨的老年人又随时补充进来,成为京剧新的观众。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接受视觉、听觉美的享受时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在京剧里面是可以得到的,所以观众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京剧面临的问题。我的父亲经常说 :“过去的人们没有条件读书,但他们懂得道理。现在的人们学历越来越高,可是他们越来越不懂事理。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现在的人们看戏少了,从戏里受到的教育太少了。过去每个村子至少有一座戏台,大一点的村子在村前、村后各有一座戏台,人们在农闲时,在过年过节、婚丧嫁娶、宗庙祭祀的各种场合都要唱戏,戏里的故事和人物影响着人们、教育着人们,人们在看戏中受到启发、明白事理。”总之,京剧从内容上、形式上都在引导着我们,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享受人生。希望大家能够逐步地、更深刻地理解京剧,爱护京剧,让京剧跟着我们的时代一起向前走。

文/欧阳启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