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一个“明白教师”?

 大奔h1wmjlcm1r 2021-06-14

图片

作为教师,“明白”是一个最基本的的要求,却也是很难达到的境界。“明白”从不停留在“了解”,时间告诉我们,“明白”还有另外的层次:坚守底线、光明磊落是明白;分辨是非、言行一致是明白。

2021年5月31日,石梅小学顾丽芳校长和全校的教师聊了聊,如何做一个“明白教师”,以下是演讲内容。

图片

明白教师会对学科素养了然于胸,

并将其转化为每一节课的精准目标。

最近进入期末复习,老师们都比平时更加辛苦,感谢大家。昨天我跟毕业班的老师交流一个话题:假如明天就考试,与还有一二十天才考试,这两种情境下的结果会不会有本质的不同。可能只是细微的差别。因为我们知道——功夫在平时。

如果每一位老师在日常的课堂对所教学科的核心素养了然于胸的话,就会对自己的教学质量非常自信。拿语文学科来说,如果语文老师对应的语文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牢牢掌握的话,教学一定非常从容,复习一定不会慌张。

以本次语文学科的调研卷为例,我们来看看核心素养在试卷上的样子。这张试卷虽说是一个偶然的个例,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语文学科评价的方向,其经验也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可以借鉴的。

●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以往语文试卷的第一题一般是“看拼音写词语”,拼音基本是孤立地出现。现在把每个词语都放在语境中。

第一题是根据拼音写词语。学生不仅需要写出这个词语,更需要在语境中理解该词语的涵义。

第二题是认真阅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句中人物的心情,将词语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这其实已经进入传统的阅读理解考查了。

第三题是仿造语段①,任选一种情境,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需要学生借由揣摩词语所在句子的语言特色进行迁移运用,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心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道题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语言实践,一段“微作文”的测试,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学习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核的是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图片

再看第二道题,联系语境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诗句。

清明假期,妈妈带着我回乡过节,天下着毛毛细雨,路上行人匆匆,神色凝重。我见此情景,不禁脱口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天,天空放晴了,我和妈妈来到村东的小河边,河边建起了健身步道,路旁花团锦簇,一棵棵柳树爆出新芽,远远望去,就如千万条飘动的绿丝带,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孩子们欢笑着,奔跑着,风筝徐徐飞上天空。妈妈听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看着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喃喃自语:“_________,_________。总是春啊!”

传统的试卷,一般是请学生默写诗句。而本试题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它把现实场景嫁接进来,让学生通过理解场景之后自然调用积累的诗句, 这一种“调用”就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有没有成为真正的自己的文化积淀。只有真正建构进学生自身的认识体系,才能真正起到“文化化人”的作用。当然,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融汇在其中。

这就告诉我们“死记硬背”式的古诗学习显然是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内涵的,光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提升只能是“死的知识”。明白的老师要教真正对学生一辈子有用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学古诗,不仅仅是要体会古人的生活,更主要是从诗词中汲取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濡染我们的生命。假如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美景时,不单单只会说“好看、好看、太好看了”,而可以优雅地吟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就是“素养”,这就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再来看第二部分——阅读题

材料是关于中国诗词大会,这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学生可不可以看电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不对?当然不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学生当然是可以看的,也是应该看的。如果你不看,往简单了说,这样的题目不会做,往大了说,你学的语文永远只是没有生活的“小语文”。因此,明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运用,要打开课堂,才能让学生有大格局。

●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

以往的习作题,一般是写一篇记叙文, “写人或叙事” 。而这次的题出乎老师们的预料,以“常熟市第十四届全民阅读节”活动为材料,要求学生写活动宣传语、图书推荐语以及倡议书。是一种与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写作。众所周知,写作的基本目标就是服务生活 。由此看来,写得切合目的,写得清楚明白,就是小学阶段写作的重要目标。

图片

综观这张试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只有7分,其余都是灵活的,所以对语文老师而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功在平时。心中有明明白白的目标,课堂就会有实实在在的成效。平时扎扎实实,考试就会轻轻松松。

在此,我整理了五句话和老师们分享。

● “阅读积累”是语文课最重要任务。学语文是一个吸纳和倾吐的过程,吸纳就必然需要海量的阅读,永远不要指望捧着一本语文书就能学好语文。

● “课内得法”是课堂提效的引擎。课堂之内,我们要更重于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让其获得能够带走的本领,也就是“授人以渔”。所以语文考试不考课内阅读,我是举双手赞成的。老师在课内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学生掌握得如何就该通过阅读一篇新的文章来考察,看看他们能否运用方法自主阅读。因此,明白的老师会“举三反一”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能力这个“武器”。

● “激活生活”是知识建构的前提。新知识的建构必须要把学生的生活激活,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研究学情,起点在哪里?哪些已经懂了?哪些还不懂?哪些似懂非懂?找到了“当前位置”,我们才能更好地出发。越是低年级,激活生活越是重要。

● “实践运用”是素养提升的路径。我一直跟语文老师们说,语文教育无非是让自己的学生做到四个“一”:一手好字、一篇好文、一口“好话”——包括普通话和好的语言表达,还要做一个好人,这特别重要。那么路径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运用中去“玩”,去练,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 “建立关系”是教学高效的催化。为什么有的老师业务能力很好,却总是hold不住学生?其实,除了注重上述四个方面之外,跟学生建立超越学科的关系尤其重要。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联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我们很多老师都是能让孩子们无条件信赖和喜爱的,所以他们的教学才会更有魅力。通常,会背诵“亲其师信其道”的人更多一些,但真正在教育过程中达到让学生“亲”,还需要用更多的心。

图片

图片

明白教师会对学习原理深谙于心,

并将其融汇到每天的教学行为中。

一个明白的老师,一定会对“学习原理”有特别的研究。不知道“学习”是怎么一回事,自己也不爱学习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会学习的学生的。

比如“迁移”。华东师范大学王小明教授撰文说:“核心素养的核心在于迁移”。我想想特别正确。学生到学校读书,就是为了习得生活的本领,从书本迁移到生活,学以致用。

但迁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就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要引导学生尽量避免“负迁移”,达成“正迁移”。如何实现好的迁移,这就需要老师们对此学习原理熟知、理解,真正运用到教学中。

比如“建构”。你看,造房子的时候,水泥立柱浇筑前要扎钢筋,钢筋的头会伸进砖墙, 如此才使得浇筑的立柱和砖墙衔接更加牢固。老师教学新内容也要像那些钢筋的头,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机地衔接起来,要将学生的原有知识激活,再延伸新的知识框架。怎么寻找最有效的“脚手架”,怎么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才能有助于学生建构,这些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再比如“具身认知”。具身认知对儿童学习太重要了。我那天听了顾芳老师一节课,整个课堂孩子们一直在“具身地学习”,这个过程包括身体的、经验的、情境的、心智的……都调动了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光靠老师口头的“讲”,学生知识巩固率非常低,动一动、做一做,亲自体验就不一样了。我们的课堂如何引导孩子在具身活动中高效愉悦地学习呢?

又比如“元认知”。当前课堂上,老师很少教“元认知”,很少让学生认识到“我是怎样学习的”。有的老师虽然注重总结学法,但也仅限于一般意义。我希望,老师们能够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元认知状况进行指导。

比如学生甲在哪个时间段背诵东西最高效,学生乙喜欢哪一种作文的方式, 学生丙对辩论特别感兴趣,口头习作比书面的质量更高,这是为什么……当然,我希望老师也要对自己的元认知有所觉知,并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基于以上这些学习理论,我想和老师们一起就复习课思考几个问题——

● 是否能不以单元为顺序进行生字词的复习?以单元为单位的默写,这些生字词始终还是在这个单元某篇课文的情境中,能否跳出来,把生字词放在全册甚至整个学段新的语境里,让学生去构建字词新的意义?

● 复习课的组织,能否以更加综合性的形式出现?比如一节课就是给学生提供写作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完成片段或者整体的语言实践?

● 课堂复习课能不能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新的问题。是知识的遗忘?还是本来就掌握得不牢固?还是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问题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复习效率。

● 能不能让孩子成为复习课的主体?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取代老师的主导性复习,有的话让孩子教孩子比老师讲有效得多。如此,可以让我们的复习课更好玩一些。

● 复习课能不能适度加入陌生的知识?复习课一定是“炒冷饭”吗?非也。有时候导致学生麻木和辛苦是因为复习的内容太熟悉了。对于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低难度、枯燥的学习简直与惩罚没啥两样。

适度的陌生感是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的好方法。比如课堂上来个小阅读,10分钟就可以完成新的内容,把某些知识点的复习渗透在这个过程中,用测验来代替复习,是不是可取的方法?

图片

图片

明白教师会对学生特点了如指掌,

并能牢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现在的学生太有个性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水平越来越呈现多层次的复杂状态。好的学生甚至都不需要老师怎么教;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始终慢,老师教很多遍可能都没效果。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状态,我们的老师已经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但还是要有更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我看来,最明白的老师不过是知道“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不是零件,不可能整齐划一”。老师努力了,学生也努力了,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了,那就可以了。

在此,我也和老师们分享几个想法。

首先,要合理分层。比如作业要合理分层,我很喜欢给孩子们布置各种各样的作业。如果学生愿意写一篇文章、写一首小诗、写一首词,格式不限、字数不限,只要交上来,就可以免掉老师布置的“规定性作业”。学生在这个随意、自主写作的过程中,对字词句的复习运用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呀。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们享受到了学习的游戏性,学习像“玩”一样有趣。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孩子,尽可能多地体现针对性、适切性。

其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孩子喜欢“硬”,你就可以对他严格一点;有的学生习惯“软”,你就对他温柔一些。当然,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绝不是“软”“硬”两个词可以概括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分辨介于“软”“硬”之间的复杂层次,以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微妙艺术,赢得每个孩子的芳心。

再有,不提超过孩子学习能力区间太高的要求。比如你让一个只能考几分的学生完成几十分的内容,这个要求对他而言太高了,无论怎样都达不到,以至于他干脆不干了。离开了“最近发展区”,要求越高越没有意义。只有对学生特点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图片

明白教师会对教育目的视作信仰,

并能时刻关照自己的教育行为。

做教育,“人”永远是最高目的。分数或许在一定阶段有用,但如果眼里只有分数,我们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就发生偏差了。

大家知道我们一年级的小Z同学,他的智商检测结果不太理想,当时入校报名的时候,我们建议家长带他到专业的学校接受更加专业的教育。但家长坚持选择我们石梅小学。他们的要求不高,只要孩子愿意到学校来上课,在学校很开心,就很满足了。

我们的老师对Z同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Z同学也很尊重。他也非常快乐地在我们学校学习生活,已经即将一年。每次我看到老师不仅不放弃、反而给予更多呵护,看到他能跟班上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我就特别感动,也让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每位老师的内心都是柔软的,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老师要包容和耐心,即使有的孩子慢一点——我知道,在复习的阶段,一定有孩子显得比学习新课还要慢——但是,请老师们千万不要喝斥,因为那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一句“孩子,你慢慢来”足够了。

天才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一起看到分数的后面孩子的真正成长。努力了,每一个分数都有意义。比起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孩子有活下去的勇气和能力。这样想明白了,我们的教学行为一定更加理智,我们的内心一定更加笃定。

图片

图片

明白教师会对师德底线奉为圭臬,

并随时警醒自身,不越雷池。

师德,是我们的底线。是我们最应该牢记和警醒的。

紧张的复习,会让我们的脉搏曲线比平时更高位一些。我听说有一位一直非常敬业非常温和的老师,突然就把一个顽皮孩子推出了教室门。事情过后,连她自己都觉得意外,“我这是怎么啦?”

还有一位老师,从来都是学科优秀老师,但是不知怎么的,上课上急眼了,恨铁不成钢,居然没有控制住自己,手“碰”到了孩子的脸上。

我都不愿意把这样的事和老师的“师德”对上号,因为确实是学科教学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是这种行为确实被人称为“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呀,太不值得了。其实最多也是情绪管理失败的案例,他们一定也是满心希望孩子有更好的进步的。

我觉得,情绪控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学生、对自己,都是一种爱护。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师德”,也不无道理。明白的老师不一定非得争优秀,但一定懂得“保底”。

图片

明白教师会对教育舆论保持清醒的态度,

坚定初心,人云亦云。

舆论,是像雪球一样危险的东西,稍不慎,就会发生雪崩。

最近到了招生季。前几天,听说一个事情,有一些家长到教育局反映情况,说自己孩子正在就读的学校周边环境不太好,学校是不是不受重视了。这源于学校老师在晨会的时候,跟孩子们聊天聊到有关学校学区调整的事情,表达了担忧之意。

小朋友似懂非懂,回家跟家长一说,家长就着急了。其实孩子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完全理解老师的意思。但就是这样一个连锁反应,导致了家长不必要情绪的扩散 。

作为老师,我们说话要注意时间、场合和分寸,更多时候,要深思熟虑,斟酌再三。当然,反过来,我们也要保持住自己的立场,不要被社会舆论左右,不要人云亦云。老师是教育人,要有格局和担当,要心如明镜,在教育可以作为的园子里,听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