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骈文写作

 关东老圃 2021-06-14

辞赋(五)

2021-06-11 09:54·云台

我们学习了骈句的平仄,今天我们介绍骈文的平仄特点及其写作:

一、什么是骈文

我们学习了把辞赋写作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简单地说:骈文就是由骈句、提引以及发送组成的不押韵的文章。

1、骈文,文体名,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与散文相对称。

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2、特点

就文体特征而言,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骈文讲究对偶。

第二,骈文讲究平仄。

第三,骈文用词华丽。

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辞藻的华丽

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二、骈文的写作

1、骈文的写作:因骈文的特点而决定。

(1)以对偶句组成为主

六朝庾信的一篇作品: 谢 赵王 赉(lài)白罗袍裤启

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程据上表,空谕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chǎng)。未有悬机巧绁(xiè),变缪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白龟报主,终自有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

这是庾信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一封信。

我们具体来分析:

1) 垂赉白罗袍裤一具。(散句)

2)程据上表,空谕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平隔句,两个四字句)

3)未有悬机巧绁,变缪奇文。(散句)

4) 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六字长句)

5)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六字长句)

6)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六字长句)

7)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重隔,上六下四句)

8)白龟报主,终自有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平隔)

大家看看这八句中是不是大多是四六偶句

所以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经常练习一些对偶句,无论对吟诗填词谱曲著赋对联都大有好处。

(2)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兼少量其他句式。

我们再看一例子

汪藻骈文《皇子北郊青城起居表》:

警清跸(bì)以戒行,奠黄琮而昭见。已临大次,将举祲(jìn)容。当时燠之靡烦,焕灵光而旁烛。恭惟皇帝陛下,宅尊四海,成位两仪。会有极以居中,秩无文而感祀。顺迎长夏,祇款方坛。岳祗渎鬼以悉临,风马云车而来下。臣年方幼学,班隔外廷。稽古礼文,遥想奉璋之盛;违颜咫尺,徒深向日之诚。

大家看看这篇骈文是不是典型四六句式为主:

警清跸以戒行,奠黄琮而昭见。(6字长句)

已临大次,将举祲容。(4字紧句)

当时燠之靡烦,焕灵光而旁烛。(6字长句)

恭惟皇帝陛下,宅尊四海,成位两仪。(散句)

会有极以居中,秩无文而感祀。(6字长句)

顺迎长夏,祇款方坛。(四字紧句)

岳祗渎鬼以悉临,风马云车而来下。(7字句)

稽古礼文,遥想奉璋之盛;违颜咫尺,徒深向日之诚。(轻隔上4,下6)

大家看看这短短的108个字,句式只有两个七字句,其他皆为四六句。

(3)在声韵上讲究平仄

我们还是以前面的例子来看例图:我们还是以前面的例子来看例图:

这段文字不仅对仗精工,而于声律也十分讲究

第一下联的尾字与下一联的上句尾字必同一平仄,如第一联中最后一个字“见”是仄声字,下一联中的上句最后一个字“次”也是仄声字。

大家依此类推一下,看看是不是如此。

警清跸以戒行,奠黄琮而昭见。已临大次,将举祲容。当时燠之靡烦,焕灵光而旁烛。恭惟皇帝陛下,宅尊四海,成位两仪。会有极以居中,秩无文而感祀。顺迎长夏,祇款方坛。岳祗渎鬼以悉临,风马云车而来下。臣年方幼学,班隔外廷。稽古礼文,遥想奉璋之盛;违颜咫尺,徒深向日之诚。

大家再看看这段文字中其句子,节奏点上的字是不是平仄交替。

读之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让文章高低起伏,回肠荡气。

骈文也是在历史上逐渐发展的,比如句脚的变化 也是逐渐规范的。

(4)辞藻华丽

骈文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古已有之。

前面我们举的庾信那篇不到二十句的短文,就用了八个典故。

如“白龟报主”,用的是《幽明录》中,邾城人买龟放生,后来得到善报的事。

汪藻骈文《皇子北郊青城起居表》中也多处用典。

建议大家下来后多读《蒙求》那里面的典故很多。

2、骈文的素材准备及构思

在构思创作前,我们应根据所写对象,做必要的素材准备。

(1)主题准备

比如写《泛舟》,我们就会想到与江河湖海有关联的景物,且联想到泛舟思戴(又作:越水泛舟),与客泛舟赤壁,范蠡泛舟,袁宏泛舟的一些有关人文典故。

(2)词汇准备

骈句的句式就如建一所房子所要的柱子,而词汇就如砖添砖加瓦。

如写红叶,我们就准备些:霜天红叶;枫林尽染;一叶知秋;霜叶知秋;秋阳杲杲;丹枫迎秋;秋风红叶等等。

(3)修辞技巧准备

没有修辞的文章,就象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

以上素材准备,对于初学辞赋骈文写作尤为重要。

3、注意事项

骈体文可以分为押韵和不押韵的两种,我们现在先学习不押韵的。

所以大家要注意:

(1)不押韵骈文的题目里面 不要带《赋》字。

这点要说明一下, 一些古代的骈文题目带了赋字,但是大家静下心来一分析文章后通篇没有押韵。

不属于赋 这种情况是有的,所以不要一看到带赋字的标题就认为是赋了。因为赋是一种韵文。有押韵规范。今后我们要学习骈赋,律赋,到时再细讲。

我们写不押韵的骈文 题目 可写《……文》 《……记》《……序》

如《滕王阁序》等等就不带赋字了!希望大家记住这一点。

(2)注意骈文句中的节奏点

骈文句中的节奏点平仄要求上下句节奏点上的平仄相对,本句中节奏点若能做到平仄交替更好,但没有严格要求。

也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其节奏点上的字,亦不过份讲究平仄交替。

如:

湖山冶情,诗赋留世。

大家看山与情是句内的节奏点,皆平

赋与世亦是句内节奏点,皆仄

但是,我们看两句之间的节奏点的字,情——世平仄则相对

这个大家要记牢。

但是也有特例是允许的仄 对 仄

大家知道诗中只反对三连平 不反对三连仄。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平,无论阴阳都是平阴平阳,发音很接近,所以三个平放着一起读起来不美,呆滞而没有乐感。

而仄就不一样了。上去入各自有独特的区别另外两种的读音。

因此三个仄连用一定不是《上上上》 更不是《去去去 》也不是《入入入》 所以三连仄才被允许的。

我们的骈句组成的文章也是一样的。

如果节奏点该平仄相对的时候 你用了不同的仄相对是可以的。 句脚也可以仄对仄。但是不提倡。因为句脚的要求一般比较严格为好。我们初学更应注意。

3、骈文句脚通篇平仄走马蹄

关于走马蹄有些前期骈文走的不是很规范。我们用后期的一篇骈文来作例子:

再来看看唐代极负盛名的骈文《讨武氏檄》:

伪临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顺(仄),地实寒微(平)。昔充太宗下陈(平),曾以更衣入侍(仄)。洎(jì)乎晚节(仄),秽乱春宫(平)。潜隐先帝之私(平),阴图后庭之嬖(bì)(仄)。入门见嫉(仄),蛾眉不肯让人(平);掩袖工谗(平),狐媚偏能惑主(仄)。践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加以虺(huǐ)蜴为心(平),豺狼成性(仄),近狎邪僻(仄),残害忠良(平),杀姊屠兄(平),弑君鸩(zhèn)母(仄)。人神之所同嫉(仄),天地之所不容(平)。犹复包藏祸心(平),窥窃神器(仄)。君之爱子(仄),幽之于别宫(平);贼之宗盟(平),委之以重任(仄)。呜呼!霍子孟之不作(仄),朱虚侯之已亡(平)。燕啄皇孙(平),知汉祚(zuò)之将尽(仄);龙漦(chí)帝后(仄),识夏庭之遽衰(平)。 敬业皇唐旧臣(平),公侯冢子(仄)。奉先君之成业(仄),荷本朝之厚恩(平)。宋微子之兴悲(平),良有以也(仄);袁君山之流涕(仄),岂徒然哉(平)! 是用气愤风云(平),志安社稷(仄)。因天下之失望(仄),顺宇内之推心(平),爰举义旗(平),誓清妖孽(仄)。南连百越(仄),北尽三河(平),铁骑成群(平),玉轴相接(仄)。海陵红粟(仄),仓储之积靡穷(平);江浦黄旗(平),匡复之功何远(仄)?班声动而北风起(仄),剑气冲而南斗平(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平),叱咤则风云变色(仄)。以此制敌(仄),何敌不摧(平);以此攻城(平),何城不克(仄)! 公等或居汉位(仄),或协周亲(平),或膺重寄于话言(平),或受顾命于宣室(仄)。言犹在耳(仄),忠岂忘心(平)?一抔之土未干(平),六尺之孤安在(仄)?倘能转祸为福(仄),送往事居(平),共立勤王之勋(平),无废旧君之命(仄),凡诸爵赏(仄),同指山河(平)。若其眷恋穷城(平),徘徊歧路(仄),坐昧先机之兆(仄),必贻后至之诛(平)。试看今日之域中(平),竟是谁家之天下(仄)!

仔细观察下这篇千古骈文,其中“伪临朝武氏者”这句是散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每个句子的句末字平仄的玄妙。除起句与尾句的脚末平仄为单起单收之外,其余脚句平仄大抵是“成双”的,如把脚句字的平仄排列出来,即为: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这样看就明显了。而这样的骈文脚句平仄安排,几乎一丝不苟,这就是走马蹄。由此可见,骈文的句脚平仄一定符合马蹄律!

骈文的平仄特点总结如下几点:

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

5、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

上五点也是我们以后造骈句和创作辞赋作品的要求。既然我们学习辞赋,当然也有理由要熟悉并掌握这些骈句的特点和规则,并且要按照这些要求来创作。当然,我们在学习的很多古人的辞赋作品,也可能会发现,有些作品并不符合这些标准,但是,请注意,不论历史和文学,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四声八病之说,南北朝才有,《平水韵》到宋朝末年才出现,而《词林正韵》清朝嘉庆年间才出台。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正格才能流传久远。这就好比蜡烛灯,煤油灯,电灯,一路发展下来,我们总没有理由到了现在还一定要坚持去使用某油灯。既然我们是初学,就要从正格学起,从严学起。有两句话说的好“负百斤而行千里。”,“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当我们开始学习辞赋时候,要求的严格,一旦卸下了这百斤,就可以轻装前进。

上五点也是我们以后造骈句和创作辞赋作品的要求。既然我们学习辞赋,当然也有理由要熟悉并掌握这些骈句的特点和规则,并且要按照这些要求来创作。当然,我们在学习的很多古人的辞赋作品,也可能会发现,有些作品并不符合这些标准,但是,请注意,不论历史和文学,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四声八病之说,南北朝才有,《平水韵》到宋朝末年才出现,而《词林正韵》清朝嘉庆年间才出台。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正格才能流传久远。这就好比蜡烛灯,煤油灯,电灯,一路发展下来,我们总没有理由到了现在还一定要坚持去使用某油灯。既然我们是初学,就要从正格学起,从严学起。有两句话说的好“负百斤而行千里。”,“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当我们开始学习辞赋时候,要求的严格,一旦卸下了这百斤,就可以轻装前进。

三、骈句造句训练

以前我们训练了给出对偶诗句,经过压翻展,做出壮紧长隔句。今天我们要继续骈句造句训练。我们的思想灌入文章之后,只能算是有了“骨”。而一篇好文章还需要“血”和“肉”,然后再加上华美典雅的“皮”,这样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古人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叫“质”与“文”。思想部分是内质,其余部分是文采。所谓文质彬彬,就是要质与文都要配合协调。在一些旧塾教育中,要分得更为详细与具体一些,并且各有相对的训练方法。思想部分,分为“骨”;典故部分,分为“血肉”;其余的句式与用韵,乃至平仄与提引使用技巧等,分为“皮毛”。文章=骨+血肉+皮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我们所学的,都只不过是一点点皮毛,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血肉”部分,就是典故部分。旧塾之中,将用典分为“典故”与“典事”。“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典故——就是典以旧事(故事)。典事——就是典以今事。“典故事”与“典今事”结合起来,就是旧塾所谓的“血肉”。“典今事”是属于“肉”的范畴。“典旧事”属于“血”的范畴,这样就比较形象了。文章如果血太多,则谓之“旧事压今,宾欺主位。至血盈张而肉无存,若凌犯骨中,不敢谓之壮也。”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合理的。

1、“做珠”的概念

写赋,离不开用典。目前一些人一说起文章用典,就会认为是在搬弄学问、掉书袋。其实,典故之于辞赋,那是非有不可的,没有典故的辞赋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赋。那么什么是典呢?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典,经也。——《尔雅·释言》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篇文章如果大量使用古代的事或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稍不留心,这篇文章就很容易被这些典故把自己的“骨”(即思想)给淹没或者模糊掉,同样的,一篇文章若完全没有典故,也难以真正出彩。因此,用典多寡,重在适度。 

在我们掌握平仄、用韵、句式、章法、骈对等构成一篇赋文的技法要素之后,当面临实际写作之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这个障碍应该就是词汇的不足与可用典故太少,这个障碍直接导致我们难以下笔或者辞不尽美。所以,在掌握技法并熟练之后,我们就必须突破这个障碍。而突破这个障碍的最佳途径就是大量阅读与记录。我们很多人都有作阅读笔记的习惯,但是,作为一个辞赋作者,我们的记录方式与其他人应该是有区别的,这点非常关键。今天我们要学习和介绍的就是一种最适合于作赋的阅读时的记录方式,这种方式叫取典化珠,或者做珠。具体来说就是从阅读的典故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词汇或句子,以备后用。“珠”这个概念在一些旧塾中被分为两种,即骈珠与词珠。所谓骈珠,就是据典故而自行炼化而成的骈句;所谓词珠,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关键是要在阅读的岁月中不断积累,并且时时温习。这样才永远不会有词穷之日。否则我们在作赋到一定数量时,就难免会感到词穷而不断重复用词。 每一篇古赋文,里面都有可取之词珠。在取骈珠或词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历史典故知识,而且对于所取的珠,亦会有较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与翻看查找词典类书籍不同。词典类书籍包括太广,比如《分类字锦》之类,虽然也有分类,但是有相当部分是很常见的词汇,并不适合我们使用。而我们自己做的词珠,则是有选择性的,所选皆有所用,这是最大的区别。其次是词典类书籍,最多见的是是词珠类的内容,大多缺乏骈珠。具体如何取典化珠呢?我们先仔细阅读下面的这篇律赋:

日中有王字赋 / [唐]郑锡

至阳之精,内含文明,成命宥密(yòumì ,深密,机密),神化阴骘(zhì,安定)。倬(zhuō,高大,显著)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人文变见,元象贞吉,焕尔殊容,昭然异质。三阳并列,契乾体以成三;一气贯中,表圣人之得一。当是时也,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车书混合,华夷会同。皇帝乃率百吏,禋(yīn,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六宗。登台视朔,候律占风。祀夕月於礼神之馆,拜朝日於祈年之宫。霁氛雾,扫烟虹,地涯静,天宇空。阴魄既没,大明在东。吐象成字,昭文有融。法科斗以为体,并踆乌(cūnwū古代传说中三足乌)以处中。冯相未觌(dí,同睹,相见的意思),畴人发蒙。此乃圣人合契,至化元通。不然者,何得曜灵起瑞,明被於有截;垂光烛地,运行而无穷?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贞观契无为之功,休祥应无疆之寿。没於地,我则取诫於明夷;登於天,我则呈形於大有。其初见也,昭昭彰彰,流晶耀芒;若神龙负图兮,呈八卦於羲皇。其少登也,发色腾光,乍见乍藏;状灵黾(mǐn,勉,努力)衔书兮,锡九畴於夏王。蔽亏若木,隐映扶桑。曈昽(tónglóng,天将亮的样子)五云之表,辉映重轮之旁。临紫宸(chén)兮千门洞照,出黄道兮八极增光。惟德化成,惟王正位。兄其日兮姊其月,父事天兮母事地。罄六合以为王,统三才而制字。道不藏宝,神开奥秘。王在日兮垂文,日在天兮重懿。岂徒色映合璧,光连抱珥(ěr,日、月两旁的光晕)?三舍回鲁阳之戈,载中美汉文之志。皇上以为命不于常,惟德是据,灾逐祥启,福随祸著。知微知彰,一喜一惧,因嘉瑞以增德,合元符而降祚。客有上国 观光,金门献赋。睹日中有字之感,成天下至公之务。倾心太阳,企踵云路。顾回光以暂烛,庶千载之一遇。 关于这篇赋的理解及其他学习部分,我们今天不做分析,仅仅就如何作珠的方面,做些初步引导。

2、词珠

就取词珠而言,通过阅读,我们先要感觉哪些词汇你觉得要学习,并有意取用。这方面,每个人的想法不同,难以统一,我们今天只做个引例。比如我们觉得以下的词汇是可取的: 宥密:①谓存心仁厚宁静。②深密,机密。③引申指隐密之地。④借指机要官员、枢密使等。学习这个词汇时,我们要进行以下思考:若按词性分,应归属形容词大类,再细分就可以分为褒义词,再细分就可以分为赞美人品类词。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将这个词汇放进自己的记录中,这就是一个词珠了。阴鸷:①默默地使安定。 ②犹阴德。宋梅尧臣《欧阳郡太君挽歌》之二,“暮年终飨福,阴鸷不应欺”。这个词,是中性词,无特别的褒贬含义。用作名词或者动词,常做名词使用,细分可归纳在“德行”一类,这又是一个词珠。

这样学习取珠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广泛地掌握这个词汇的多面含义,而不是仅限于这篇文章所用的含义,这对于我们拓展知识面,无疑有极大的帮助。这也是旧塾提倡如此学习方式的原因之一。我们查过这个词汇含义的过程,还有可能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典故或者珠中之珠,即一些新词汇。 需要强调的是,取词珠,除专有名词之外,一般仅仅限于两字之内。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出现使用前人的熟语熟句,无论怎么看,都易给人以辞穷乏新的感觉,这在一个老手笔下,无论如何都是应当尽量避免的。当然,为文章需要而故意引用前人的句子则当另别论,而如果我们仅仅取用词组(通常是两个字),那便无妨了。当我们词珠和骈珠越来越多时,也意味着我们的眼界与阅读要求越来越高。这时,或许不是随随便便拿一篇古赋就可以引起你的学习兴趣。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就是正常的,这说明你的水平以及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3、骈珠

除了词珠之外,还有因典而成的骈珠。词珠可以从典故中直接选择,而骈珠是指在词珠的基础上组珠成为骈句。一些旧塾把这种集典化珠的训练方法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析义、做珠(炼化)、寻较、做骈。

(1)分类

分类是做骈珠前的准备工作。古人的分类是非常严格,非常细致的,这点,我们现代人倒是没有必要那么死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比如新建两个不同的文件夹,一个为“人”,一个是“事”,再新建几个子文件夹,分别标注为“仁义”“智慧”“勇武”“勤学”“仙境”,这个步骤就是要求大家自己准备写作素材,以备后用。如前面讲义中所述,这个准备的过程,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加强了记忆,一旦创作,将这些骈句根据需要修改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在旧时的读书人中流传很广,曾有一种“连珠体”,通常是一些平时学习积累的骈句,一文不过数骈,根据内容串联起来的一种体裁。陆机就曾流传出过“五十连珠”。但是要注意,一旦我们积累的“珠”被使用过了,就要自己打个标记,以后尽量少用,并要准备重新做“珠”了,一个人做的“珠”越多,就说明他度的书也越多,下的功夫也越多。当然,如果记忆力好,把自己所做的这些骈珠和词珠都能烂记于心,那就更好。

(2)析义

析义的前提就是要寻找珠的来源,简称“珠源”。找“珠源”的方法很多,无定法。可以从《左传》《战国策》《四书》《五经》《三字经》等开始,也可以直接从《蒙求》《声律启蒙》等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习惯,甚至根据学校环境,跟同学们一起选择一个同一个起点开始进行。下面我们以《蒙求》为珠源,讲一下什么叫析义。 李翰《蒙求》全书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传说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劝勉意味的,有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如“王商止讹”、“西门投巫”、“孙敬闭户”、“屈原泽畔”、“绿珠坠楼”,其中很多成为后来《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取材的来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四字典故,通过分析理解,然后扩展成六到九字长句或隔句,所得的句子就叫“骈珠”。

例1:王戎简要 这是《蒙求》中的第一个句子,也就是我们的“珠源”,下面就是我们要开始“析义”。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信息: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简要:简明切要,指的是说话做事较干脆果断。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 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传说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 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 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这就是“王戎识李”的典故。 跟王戎有关的典故还有:王戎死孝、王戎卖李、卿卿我我、邈若山河、璞玉浑金 瑶林琼树等等。 经过以上析义,我们可以做珠为: ①戎怀取李之智。 ②浑金璞玉之质。 ③邈若山河之感。 以上便算是做出了三个“珠” ,当然还可以做更多,没有定数。然后,就可以把这三个“珠”放到相应的分类中去,日后要使用时,稍微变化一下就可以用了。比如我们要写某人聪明就可以用,“天生慧眼,不惭识李之智。”当然,这只是骈句的一半,要成完整的骈句,还要经过寻较和作骈的步骤。

例2:孔明卧龙这也是《蒙求》中的一句,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以下信息: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做珠:亮有卧龙之心。

例3:伯牙绝弦 信息: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做珠:高山流水之音3、寻较所谓“寻较”,就是寻找和比较,就是在众多的“珠”中寻找一个合适相骈的“珠”。“寻较”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平仄要符合我们前面讲义中的要求。 ②内容要有关联性,忌合掌。

(3)做骈

通过寻较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作骈,即将自己所做之珠,做成骈句。比如我们刚才所做的珠,就可以做成两对骈句:戎怀取李之智,亮有卧龙之心。浑金璞玉之质,高山流水之音。 这个骈句,在平仄上,内容上都符合骈句的要求,这就是骈珠。然后,再进行分类收藏。 这些经过精心整理的材料,就是一个一个珠子,等到需要的时候,我们用线穿起来,就是一件一件的珠宝饰品,必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秀给别人看了。

4、做珠技巧

做珠也要讲究技巧,通常来说有虚实两个方法。

(1)实珠法

所谓实珠法,就是根据典故,直接描述,让人一看就知道此句的出处和含义。比如前面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珠:“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

(2)虚珠法

虚珠法,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提出,而是采取一些委婉的方式,把这个典故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惊汉阳穷鸟之客,叹梁甫卧龙之才。 《穷鸟赋》是东汉词赋家赵懿的作品,在当时无可奈何的背景下,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穷途末路的鸟,巧妙的表达出心中的不满与无奈之情。而《梁甫吟》为诸葛亮所喜爱。这个骈句,前后两个分句讲的赵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如果大家对这两个典故不是很熟悉的话,就不会明白这两句话所言何事。虚珠法有点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借代,有一定的隐喻性,当然就更富有想象的空间,更能代表一定的功力。 我们在做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声律方面的问题,一定要用规范的艺术来处理自己的灵感,丝毫也不要马虎。坚决杜绝顺口溜,打油诗之类的东西!!虚珠法和实珠法,各有各的用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前面是实珠,后面也是实珠,反之亦然。这两种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只要坚持就会胜利。否则,就是徒劳。

5、珠源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取典化珠是旧私塾启蒙教育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听到、看到、想到的优美词汇收集起来,化成自己的句子,这些句子,就像一颗一颗的珠宝,等到用的时候,把它们用一根线穿起来,叫引线贯珠,就可以变成一串绚丽多彩的项链或者手链,这就是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那么,这些美的词汇从哪里来呢?下面我们要讲的作珠的词汇来源。

(1)在典故里找

我们辞赋班大都是学过律诗的,一定掌握更多典故。举例说,前面说的《蒙求》。《蒙求》,取经传故事,编为四言韵语,共596句,2384个字。内容所涉,范围很广,包括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医药、占卜、民族、战争、动物、植物等多方面内容,保存着丰富的资料,确是一部名著。书中有典故592个,有的被广泛应用在诗、词、赋中,如“子猷访戴”,在李白诗集中出现十六次之多,杜甫诗集中也出现六次;“山简倒载”在李白诗集中出现十二次,杜诗中出现七次。而“堕泪碑”这个典故被引用或化用的唐诗共6页118首之多。可见,作珠这个方法,自古就有,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继承。又如:岐下送友人归襄阳(唐·贾岛)蹉跎随汎梗,羁旅到西州。举翮笼中鸟,知心海上鸥。山光分首暮,草色向家秋。若更登高岘,看碑定泪流。(这里就是化用了“堕泪碑”这个典故的。)

(2)从古诗文里找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读唐诗,每天都在学习《声律启蒙》等,常常读,每次读到好的句子我们就可以分类收集起来,做珠化成自己的骈句。如:原句:柳丝、春雨、漏声、塞雁、城乌、画屏雾薄,帘幕。。。等(温庭筠《更漏子》)。我们就可以把它作珠自化为:柳丝长,知春雨之漏声迢递;香雾薄,识谢家之帘幕低垂。

例1:材料1 七言绝句《春游》( 宋 ,王令):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材料2(百度):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根据以上两份材料,我就自化成轻隔骈句一组:春城儿女,留早有之游风 ;汴水清明,记久传之习俗。我在这里献丑,不是因为自己的句子化的好,最多只能算是抛砖引玉。

例2:原句为“连环吐月,空临玉匣之间;一叶乘风,渐入寒烟之际。”(【唐】宋言《渔父辞剑赋》 ) 有人化句为“容华戴月,空临今古之间;思绪乘风,渐入无垠之际。” 例3:原句为“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秦观《八六子》) 化句为“弄晚之飞花片片,笼晴之残雨蒙蒙。” 例4:原句为“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有客经巫峡,停桡向水湄。” (李珣《巫山一段云》 ) 化句为“古庙依之屏嶂,行宫枕于水流。游仙经于巫峡,轻桡(ráo)向其水湄。” 除了以上几种办法,尚有其他几种办法可以作为我们作珠词汇的来源。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6、作珠有什么好处

(1)省时间

我们很多在这里学习,都是要工作,要生活,难得在这中情况下抽出一点时间保持一份爱好,实在是不容易,现代人本来也崇尚“效率”二字。在学习律诗的时候,就常常听大家说词穷,这个是非常好理解的,要到唐诗这个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异于是大海捞针。所以,找到一条学习唐诗的捷径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做珠,开始的时候看似有些麻烦,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我们的词珠和骈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2)古味浓

做珠的词汇来源,决定了化出的句子必定是古香古色的。我们大家都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很多人写律诗,写辞赋,最尴尬的就是写出的东西都是大白话,做珠能帮助我们去掉这些毛病,使我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古香古色的美。

(3)弘扬国粹

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如刚才我们所提到《蒙求》等,都是古文化的精华,《蒙求》本来就是一个百科全书,里面的那些典故不管是工作,生活,为人,处事,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被都具有超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去化用这些经典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弘扬国粹,于人于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做珠,要化得巧妙,最忌讳是全盘照抄。做珠,不管是词珠还是骈珠,也必须是高质量的,有内容有内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珠”。从骈赋审美鉴赏角度讲,词汇运用不得当,会给作品带来硬伤。有很多原创辞赋,由于词汇运用不得当,太白话味了,给人感觉不像辞赋,这样就降低了辞赋的品质。 此外,骈赋创作时,我们不能受现代汉语语法的束缚,应基于古典文学组句方法,从模仿中继承和发扬。学会组合压缩,五言七言的对偶句诗句中有很多可以转化为不同形式的骈句。要化得不留痕迹才是高手,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照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