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辞赋第8讲 骈句的造句做珠训练(2)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25 发布于四川

辞赋8

骈句造句做珠训练(2)

主讲:绝谷画蝶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 “母字成骈法”和“成句压翻展法”。

母子成骈法:就是选定一个字作为母字,在这个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选母字时,多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通常只选用常用的字。做这个练习时,只需每句含有母字即可,对骈句的立意则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母字成骈法,应大致符合我们上一讲所总结的骈句的平仄特点和要求: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5、尽量讲究用典并且用词多有出处。

6、壮句要有提引词。

7、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

8、不能骈枝(piánqí)(类似合掌)。

成句压翻展法:

所谓成句,就是指前人现成的句子。成句压翻展法就是取古代名家五言或七言诗句作为“成句”,然后按照“压”“翻”“展”的次序进行骈句训练。这是古时候常有的一种训练骈句造句的方法,这个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把别人的句子化为己用,这也是旧私塾启蒙教学的一种方法。比给出诗句字数少的叫“压”,类似于现在的缩句练习。比给出诗句字数多的叫“展”,类似于现在的扩句练习。与给出诗句字数相等的叫“翻”,类似于一般的换字练习,但此处必须注意四字以上加虚词。

1.以五言诗句为例,所造骈句:

①少于五字的叫“压”

②等于五字的叫“翻”

③多于五字的叫“展”

同理:给出一个七言诗句,所造骈句:

①少于七字的叫“压”

②等于七字的叫“翻”

③多于七字的叫 “展”

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咱们简单复习到这里,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骈句造句训练。

当我们的思想灌入文章之后,只能算是有了“骨”。而一篇好文章还需要“血”和“肉”,然后再加上华美典雅的“皮”,这样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古人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叫“质”与“文”。思想部分是内质,其余部分是文采。

所谓文质彬彬,就是要质与文都要配合协调。在一些旧塾教育中,要分得更为详细与具体一些,并且各有相对的训练方法。思想部分,分为“骨”;典故部分,分为“血肉”;其余的句式与用韵,乃至平仄与提引词、虚词的使用技巧,分为“皮毛”。文章=骨+血肉+皮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我们所学的,都只不过是一点点皮毛,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血肉”部分,就是典故部分。如何把典故化用在自己的赋文中,就要学会“做珠”。

一、“做珠”的概念

写赋,离不开用典。目前一些人一说起文章用典,就会认为是在搬弄学问、掉书袋。其实,典故之于辞赋,那是非有不可的,没有典故的辞赋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赋。

那么什么是典呢?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典,经也。——《尔雅·释言》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篇文章如果大量使用古代的事或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稍不留心,这篇文章就很容易被这些典故把自己的“骨”(即思想)给淹没或者模糊掉,同样的,一篇文章若完全没有典故,也难以真正出彩。因此,用典多寡,重在适度。

在我们掌握平仄、用韵、句式、章法、骈对等构成一篇赋文的技法要素之后,当面临实际写作之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这个障碍应该就是词汇的不足与可用典故太少,这个障碍直接导致我们难以下笔或者辞不尽美。所以,在掌握技法并熟练之后,我们就必须突破这个障碍。而突破这个障碍的最佳途径就是大量阅读与记录。我们很多人都有作阅读笔记的习惯,但是,作为一个辞赋作者,我们的记录方式与其他人应该是有区别的,这点非常关键。今天我们要学习和介绍的就是一种最适合于作赋的阅读时的记录方式,这种方式叫取典化珠,或者叫做珠。具体来说就是从阅读的典故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词汇或句子,以备后用。

“珠”这个概念在一些旧塾中被分为两种,即骈珠与词珠。所谓骈珠,就是据典故自行炼化而成的骈句;所谓词珠,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关键是要在阅读的岁月中不断积累,并且时时温习。这样才永远不会有词穷之困惑。否则我们在作赋到一定数量时,就难免会感到词穷而不断重复用词。

每一篇古赋文,里面都有可取之词珠。在取骈珠或词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历史典故知识,而且对于所取的珠,亦会有较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与翻看查找词典类书籍不同。词典类书籍包括太广,比如《分类字锦》之类,虽然也有分类,但是有相当部分是很常见的词汇,并不适合我们使用。而我们自己做的词珠,则是有选择性的,所选皆有所用,这是最大的区别。其次是词典类书籍,最多见的是词珠类的内容,大多缺乏骈珠。

具体如何取典化珠呢?我们先仔细阅读下面的这篇律赋:

平权衡赋

(以“昼夜平分,钧铢取则”为韵)

刘禹锡

惟天垂象,惟圣作程。播二气而是分晷(guǐ)度,立五则而在审权衡。上穆天时,应阴阳之克正;下统人极,俾(bǐ )准绳而惟平。于是黍累无差,毫厘必究,等度量而化通远迩(ěr),体平均而势行宇宙。当其夹钟中律,南吕戒候,铜浑应节于寒暑,玉漏方齐乎宵昼。繇是命有司而申令,考前王而是遵,权轻重以审则,中规矩而和钧。事垂文兮,风传乎千古;道如砥兮,日用于兆人。

懿夫正以处中,平而立矩:命其同也,有虞之制克彰;称其谨焉,宣父之言可取。故能用该仁里,象合天文:既左旋而右折,量轻并而重分。持平罔(wǎng )亏,可为范于秉钧之佐;立信惟一,将有助于执契之君。不然,则何以悬之而息彼奸诈,正之而协于晨夜?得平则正,我之道兮允执厥中;益寡裒(póu )多,众所用兮不言而化。化之有孚(fū ),功莫可逾。立规程罔惭夫龟镜,揣钩石宁失乎锱铢(zī zhū)。匪假垂钓,而其用不匮;何劳剖斗,而所争自无。

方今百度惟贞,万邦承则,顺时设教兮靡(mǐ)不获所,同律和声兮尤臻(zhēn)其极。玉衡正而三阶以平,七政齐而庶政不忒矣。美君臣之同体,犹权衡以合德;宰准绳之在心,庶轻重之不惑。

关于这篇赋的赏析及其他学习部分,我们今天不做分析,仅仅就如何作珠的方面,做些初步引导。大家可见我用红色标注的部分,都可以作我们练习需要的词珠。

二、词珠

所谓词珠,即是指通常两字为一词组的词汇。而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除专用名词之外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

有限制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每一篇古诗词、赋文,都有可取之词珠。在取骈珠或词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历史典故知识,并且对于所取的珠,亦有较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们阅读宋代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觉得以下词汇可取:

蔚然、阴翳。

通过查询,“蔚然”这个词有两个含义:

(1) .草木茂密貌。 (2).文采华美。 ——此处用的是第1个含义。

学习这个词汇时,我们要做以下的基本思考:此词为形容词类。于是我们在归类之时,就需要自己注明这些特点。然后就可以按这个思路,将这个词汇放进自己的记录中。这就是一个词珠了。

阴翳 这个词有三个含义:

(1).阴霾,阴云。 (2).指树木枝叶繁茂成阴。 (3).指树阴。 遮蔽。 ——此赋是用的第2个含义。这又得到一个词珠。

这样学习取珠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广泛地掌握这个词汇的多面含义。而不仅限于这篇文章所用的含义。这对于我们拓宽知识面,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这是找词珠的一个方法很简单,所以不需要练习,大家知道方法就可以了。而“骈珠”是需要训练的。

就取词珠而言,通过阅读,我们先要感觉哪些词汇你觉得要学习,并有意取用。这方面,每个人的想法不同,难以统一,我们再以刘禹锡的《平权衡赋》做个引例,觉得以下的词汇是可取的:

1.权衡

(1).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2).喻指权力。(3).指枢要。(4).法度;标准。(5).评量;比较。(6).借指南北二方。

学习这个词汇时,我们要进行以下思考:若按词性分,应归属动词大类,再细分就可以分为生态学词汇,指生物在资源(物质和能量)在繁殖、生长、维持等三方面进行分配。生物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投入到某一功能或性状上的量多,必然会减少投入到另一项上的量。若再细分就可以分为中性类词。比喻事物在动态中维持平衡的状态。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通过学习与细分,我们就可以将这个词汇放进自己的记录中,这就是一个词珠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学雅词。

2.中律

(1).合于音律。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号呼歌谣声音不中律,燕乐雅颂逆乐序。”《韩诗外传》卷一:“马鸣中律,驾者有文,御者有数。”

(2).合乎格律。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铏。”

(3).合乎法度。《文选·左思〈魏都赋〉》:“毕出征而中律,执奇正以四伐。” 吕向 注:“军帅师出行,尽中剋胜之法,执奇正之计也。”

学习这个词汇时,我们一样要进行分类,按词性分,应归属名词大类,再细分可以归在律度与法则里。这样我们又得到一个词珠。

3.铜浑:tóng hún见“ 铜浑仪 ”。

铜浑仪(铜浑仪):即浑天仪。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元祐 四年三月己卯,铜浑仪新成,盖 苏子容 所造也,古谓之浑天仪。”亦省称“ 铜浑 ”。 唐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州毛司马秋九咏·秋云》:“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 陈熙晋 笺注引 戴祚 《西征记》:“ 长安 南有灵台,上有铜浑天仪。” 唐 柳宗元 《记里鼓赋》:“异铜浑之仪,亦可叙紫微之星次。” 唐 王起 《元日观上公献寿赋》:“岁移木德,春变铜浑,观上公之献寿。”参见“ 浑2天仪 ”。

这个属于名词类,归在天文类

4.和钧:hé jūn

谓使计量标准准确划一。《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孔 传:“金铁曰石,供民器用,通之使和平,则官民足。”

5.龟镜

龟可卜吉凶,镜能别美丑,因以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隋书·魏澹传》:“五帝之圣, 三代 之英,积德累功,乃文乃武,贤圣相承,莫过 周 室,名器 后稷 ,追谥止于三王,此即前代之茂实,后人之龟镜也。”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直谏》:“ 则天 玺书尉谕之曰:'卿云:“ 吕后 见嗤于后代, 禄 产 贻祸于 汉 朝。”初闻此语,宁不惘然,静而思之,是为龟镜。’”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后汉书十·党锢传总叙》:“两 汉 风俗之变,上下四百年间,瞭如指掌,下之风俗成于上之好尚,此可为百世之龟镜。”参见“ 龟鉴 ”。

龟鉴: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鉴,镜子。《周书·皇后传序》:“至于邪僻既进,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谒蠹其朝政,则风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夫然者,岂非皇王之龟鉴与?”《元典章·户部五·父母未葬不得分财析居》:“盖闻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斯前代之格,抑亦今人之龟鉴也。”《明史·谢铎传》:“﹝ 谢铎 ﹞上言《纲目》一书,帝王龟鉴。” 清 吴沃尧 《杂说》:“吾虽雅不欲援古人之理想,以阑入今日之理想,然持此意以读《水浒传》,则谓《水浒传》为今日官吏之龟鉴也亦宜。”参见“ 龟镜 ”。

分类:卜吉对照榜样引以为戒教训

为什么要这样学习取珠方法,因为可以让我们更加广泛地掌握这个词汇的多面含义,而不是仅限于这篇文章所用的含义,这对于我们拓展知识面,无疑有极大的帮助。这也是旧塾提倡如此学习方式的原因之一。我们查过这个词汇含义的过程,还有可能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典故或者珠中之珠,即一些新词汇。

需要强调的是,取词珠,除专有名词之外,一般仅仅限于两字之内。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出现使用前人的熟语熟句,无论怎么看,都易给人以辞穷乏新的感觉。这在我们作品中,无论如何都是应当尽量避免的。当然,为文章需要而故意引用前人的句子则当另别论,而如果我们仅仅取用词组(通常是两个字),那便不存在抄袭的行为。

当我们的词珠和骈珠越来越多时,也意味着我们的眼界与阅读要求越来越高。这时,或许不是随随便便拿一篇古赋就可以引起你的学习兴趣。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就是正常的,这说明你的水平以及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词珠简单,易懂,唯一就是要手勤,查他们的含义,搜韵或百度都可以获得释义。

三、骈珠

在词珠之外,还有因典而成的骈珠。词珠可以从典故中直接选择,而骈珠是指在词珠的基础上做珠成为骈句。一些旧塾把这种集典化珠的训练方法大致分为这样五个步骤:分类、析义、做珠(炼化)、寻较、做骈。

1、分类

分类是做骈珠前的准备工作。古人的分类是非常严格,非常细致的,这点,我们现代人倒是没有必要那么死板,分类主要就是按自己的喜欢,在记录本上进行条目划分,一个为“人”,一个是“事”,再新建几个子文件夹,分别标注分列“天文,地理,人物,仁义,礼智,忠信,勇武,奸邪,……等等条目,这是先期的准备工作之一。这个步骤就是要求大家自己准备写作素材,以备后用。

如前面讲义中所述,这个准备的过程,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加强了记忆,一旦创作,将这些骈句根据需要修改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在旧时的读书人中流传很广,曾有一种“连珠体”,通常是一些平时学习积累的骈句,一文不过数骈,根据内容串联起来的一种体裁。

陆机就曾流传出过“五十连珠”。但是要注意,一旦我们积累的“珠”被使用过了,就要自己打个标记,以后尽量少用,并要准备重新做“珠”了,一个人做的“珠”越多,就说明他读的书也越多,下的功夫也越深。当然,如果记忆力好,把自己所做的这些骈珠和词珠都能烂记于心,那就更好。其实民间的说法是好记性当不得烂笔头,咱们还是记录在本子上更好。

2、析义

析义的前提要先找“源”,就是要寻找珠的来源,简称“珠源”。找“珠源”的方法很多,无定法。可以从《四书》《五经》《左传》《战国策》《三字经》等开始,也可以直接从《蒙求》《声律启蒙》等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习惯,通常训练时,是旧典与今事交叉进行的。

初期练习可将《蒙求》为珠源,讲一下析义的例子。

《蒙求》是唐李翰所撰,是4言成书,两句一组,一句一个旧典。全书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传说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劝勉意味的,有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如“王商止讹”、“西门投巫”、“孙敬闭户”、“屈原泽畔”、“绿珠坠楼”,其中很多成为后来《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取材的来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四字典故,通过分析理解,然后扩展成六到九字长句或隔句,所得的句子就叫“骈珠”。

如果是今事析义,“源”从何来呢?古代多是根据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宴饮趣事,或者朝廷邸报,甚至所见的点点滴滴来作为“源”。我们今天的“源”应该更加丰富,可以从新闻或者定向于某某征文的素材中去找。练习的偏重上,一般以旧典为主,今事为辅。

例1:王戎简要

这是《蒙求》中的第一个句子,也就是我们的“珠源”,下面就是我们要开始“析义”。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信息: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简要:简明切要,指的是说话做事较干脆果断。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传说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 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这就是“王戎识李”的典故。

跟王戎有关的典故还有:王戎死孝、王戎卖李、卿卿我我、邈若山河、璞玉浑金 瑶林琼树等等。

另王戎此人颇有争议,有孝名。但好财而吝啬。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丈夫,“卿”乃是丈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也无可奈何。析义后的下一步就是做珠或是化用在骈句中。

3、做珠(炼化)

做珠可尽意扩展,不必拘于“源”意:

根据析义得到的信息,可做以下骈句:

(1)直视烈光而奇异。

(2)兼怀识李之智名。

以上就算炼了“两珠”,当然还可以炼更多。然后就可以把这两珠放到相应的“分类”中去了。日后写作时,根据作品的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使用。比如我们要写某人聪明就可以用,“天生俊眼,兼怀识李之名。”当然,这还不是完整的一骈,因为只有一句。要成完整的骈句,还要经过“寻较”“做骈”的步骤。

例2:孔明卧龙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得知: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做珠:(1)亮有卧龙之誉;

(2)号龙之诸葛才雄;

以上两例的四个骈珠,只是骈句的一半,要成完整的骈句,还要经过寻较和作骈的步骤。

4、寻较

所谓“寻较”,就是寻找和比较,就是在众多的“珠”中寻找一个合适相骈的“珠”。“寻较”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平仄要符合我们前面讲义中的要求。

(2)内容要有关联性,忌合掌。

如:王戎与孔明,我们要在内容上有关联性,但又不能合掌,主要他们都有才智。

又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

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 ,字 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清 李渔 《闲情偶记·居室》:“因效 匡衡 凿壁之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

孙敬闭户:指孙敬 刻苦读书的故事。 徐子光 注引《楚国先贤传》:“ 孙敬 字 文宝 ,常闭户读书,睡则以绳系头,悬之梁上。尝入市,市人见之皆曰:'闭户先生来也。’”

以上两则典故都与刻苦读书有关,如何在内容上做到关联,又不能合掌,那我们就要寻找和比较,寻找一个合适相骈的“珠”。

5、做骈

通过寻较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道工序——做骈,即将自己所做之珠,做成骈句。比如我们刚才所做的珠,就可以做成一对骈句:

戎怀识李之智,亮有卧龙之心。

这个骈句,在平仄上,内容上都符合骈句的要求,这就是骈珠经过五个步骤做成的骈句。然后,再进行分类收藏。这些经过精心整理的材料,就是一个一个珠子,等到需要的时候,我们用线穿起来,就是一件一件的珠宝饰品,必要的时候,就可以用在自己的作品里了。

若我们取“王戎简要”这个典故做成骈句,也是可以的。

(1)自有聚光之神力,

(2)兼怀识李之智名。

这两珠的主要词汇“聚光”与“识李”的节奏点平仄相对,在内涵上表达一致,亦无合掌之嫌。

“自有聚光之神力”——是惊叹赞美直视太阳而不目眩,“兼怀识李之智名”是赞美他有智谋的名声。这两者放在一起,符合典故本身的原形。所以我们需要在做骈时,再加提炼与修饰,使内涵不冲突,不合掌。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因为我们平常做的“珠”,在具体使用之时,他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关键要取用的,只是他的主要词汇与涵义,而其余的修饰成分,是要根据具体使用情况来定的。

取典化珠主要是针对赋文来说的,骈珠主要又是从典故中得来,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典故——就是典以旧事(故事)。

如:我们阅读唐代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觉得以下词汇可取: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通过查询“冯唐”这个词,知道汉 冯唐 身历三朝,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但 唐 已九十馀岁,不能再做官了。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后因以“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得到这个解释后,我们还可以可以化用在别的诗句中,如前人的作品:

“冯唐易老双蓬鬢,殷浩难投一纸书。” 元 吴景奎 《寄苏伯夔诗》

“已似冯唐老,方知武子愚。”唐 吴融 《寄贯休》

“已惊白髮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 宋 陆游 《悲秋》

“鬢毛,木雕,谁便道冯唐老。”元 刘致 《朝天子·邸万户席上》曲

通过查询“李广难封”,得知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 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 冯唐 易老, 李广 难封。屈 贾谊 於 长沙 ,非无圣主;窜 梁鸿 於海曲,岂乏明时。” ——唐 王勃 《滕王阁序》

“但见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广 未封侯。” ——唐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 李广不侯身渐老, 子山 操赋恨何深!”——五代 徐夤 《赠杨著》

四、做珠技巧

做珠也要讲究技巧,通常来说有虚实两个方法。

1、实珠法

所谓实珠法,就是根据典故,直接描述,让人一看就知道此句的出处和含义。

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卯金乃运徂谢,孔明则隐隆中。”、“当时诸葛乃成何事,只合终身且作卧龙。” 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根据《蒙求》的“孔明卧龙”做“虚珠”

如:“蛙似公孙而不守,龙如诸葛而须休。” 李山甫《蜀中寓怀》

“三顾频烦天下之计,两朝开济老臣之心”。唐·杜甫《蜀相》

惊汉阳穷鸟之客,叹梁甫卧龙之才。

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提炼典故之类的方法很简单,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毅力如此长期坚持去学习,去总结。如果没有这个毅力,那一切都是徒劳的。

另在练习做珠之时,我们还要尽量做到规范,符合骈句的要素。才能写作一篇完整而符合体式要求的赋。比如我们已经学习的:赋体分类、古代音韵应用原理、赋的押韵与句式平仄要求、赋文的虚词使用与提引发送语训练等等。这些课目都是基础课目,接下来还需要完成“取典做珠”与“章法立骨”课目,我们才能进入开笔做赋的阶段。一篇好文章需要有血有肉,然后再加上华美典雅的皮。这样才算是一篇好的文章。古人将这些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叫“质”与“文”。思想部分是“内质”,其余部分的是“文采”。所谓的文质彬彬,就是要“质”

与“文”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如果说文章不用典事,那是完全不现实的。特别是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命题文章。比如目前比较盛行的征文比赛。任何一个命题,都离不开提炼,或提炼旧事,或提炼今事。而这个提炼过程,都算是用典。

由此说明,当我们取的词珠与骈珠越来越多时,也意味着我们的眼界与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时,或许不是随随便便拿一篇古赋就可以引起你的学习兴趣了。如果出现这个情况是正常,也说明你自己的水平也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了。

另一方面我们在做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声律方面的问题,一定要用规范的艺术来处理自己的灵感,丝毫也不要马虎。如果我们只考虑内容,不考虑章法,那这个世界就不可能有这么多色彩缤纷的文学体裁可以区分,也就不需要分门别类的学习了,顺口溜,打油诗之类,凡会说话的人都能说几句,还学习什么呢?  虚珠法和实珠法,各有各的用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前面是实珠,后面也是实珠,反之亦然。这两种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只要坚持就会胜利。否则,就是徒劳。

五、珠源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取典化珠是旧私塾启蒙教育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听到、看到、想到的优美词汇收集起来,化成自己的句子,这些句子,就像一颗一颗的珠宝,等到用的时候,把它们用一根线穿起来,叫引线贯珠,就可以变成一串绚丽多彩的项链或者手链,这就是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那么,这些美好的词汇从哪里来呢?下面我们要讲的作珠的词汇来源。

1、从古诗文里找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读唐诗,每天都在学习《声律启蒙》等,常常读,每次读到好的句子我们就可以分类收集起来,做珠化成自己的骈句。如:原句:司春、膏雨、漏声、塞雁、城乌、画屏、雾薄,帘幕。。。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作珠自化为:司春之青帝,膏雨之玄冥。

2、在典故里找

我们辞赋班大都是学过律诗的,一定掌握更多典故。举例说,前面说的《蒙求》。《蒙求》,取经传故事,编为四言韵语,共596句,2384个字。内容所涉,范围很广,包括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医药、占卜、民族、战争、动物、植物等多方面内容,保存着丰富的资料,确是一部名著。书中有典故592个,有的被广泛应用在诗、词、赋中,如“子猷访戴”,在李白诗集中出现十六次之多,杜甫诗集中也出现六次;“山简倒载”在李白诗集中出现十二次,杜诗中出现七次。而“堕泪碑”这个典故被引用或化用的唐诗共6页118首之多。可见,作珠这个方法,自古就有,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继承。

例一 :材料1:中唐·雍陶《韦处士郊居》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材料2:南宋·白玉蟾《山居 其三》

一片幽心卧紫霞,松梢凝翠夕阳斜。

尚无心绪听啼鸟,那有工夫扫落花。

根据以上两首七言绝句,我们知道都是描写郊居和山居,他们的共同点是深居乡野。

做珠:满园诗境,飘红叶而高眠;一片幽心,卧紫霞而尽醉。

例2:岐下送友人归襄阳(唐·贾岛)

蹉跎随汎梗,羁旅到西州。

举翮笼中鸟,知心海上鸥

山光分首暮,草色向家秋。

若更登高岘,看碑定泪流。(这里就是化用了“堕泪碑”这个典故的。)

做珠:伤情于堕泪之碑,

例3: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丁兰,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是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他年纪很小父母就死去了,没有尽到供养父母的责任。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像他们活着一样对待他们,凡事都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先敬双亲然后自己才食用;出门一定禀告,回家一定面见,一年到头从不懈怠.时间久了,他的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好奇地用针去刺木像的手指,没想到木像的手指真的流出血来。丁兰回家看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于是把妻子休弃了。

做珠:刻木丁兰,念劬劳而守道;休书莽妇,唯孝睦以顺亲。

例4:孝感动天

典故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替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瞽叟从下面纵火烧谷仓,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待井掘深,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不失孝道,对弟弟始终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象为诸侯。

做珠:

孝感玄穹,捐仁心于嚣母;德馨海裔,承大统且尊皇。

例5:亲尝汤药

典故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前202一前157),汉高祖第三子。高祖十一年(前196)立为代王,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非亲口尝过,然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义,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口增加,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世史学家誉为“文景之治”。

简述:

梅曰:有子如恒,何其幸也!太后薄姓,福泽深也!居高位而存孝心,事亲母而无怨怼。古之为君者,如是者鲜也。纵布衣儒生,似文帝者几何?且观今世为官之人,威福并重,慈亲无佑,同为人子,岂不知汗颜愧于天地哉?

做珠:

亲尝药以养仁,名高不朽;自贤明而勤政,德厚永存。

例6.啮指心痛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曾参(约前505一前436),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以孝著称。少年时家里穷,他常入山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怎么办好,看曾参还没有回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做珠:啮指连心,能负薪而行孝;修身怀德,崇儒学且垂仁。

例7.戏彩娱亲

周老菜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在今山东)甫麓。他十分孝顺,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活到70岁,从不言老,常穿着五色斑斓的彩衣,手持拨浪鼓,在双亲面前如小孩子一般戏耍,以讨二老欢喜。有一天他给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看见大笑一场。楚王听说他贤明,召他做官,他闻讯携家人迁居江南,不知所终。老莱子属道家,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奥妙。

做珠:时见娇痴,尽孝诚于甘脆;素闻贤达,知忠义之名臣。

例8.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董永,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是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事奉父亲十分孝顺,因避兵乱流落汝南(今属河南),又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后来父亲亡故,无钱埋葬,董永自卖给一位富人为奴换取丧葬所用.董永安葬好父亲,去富人家上工,走到槐荫,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愿与董永结为夫妻。于是两人一起来到富人家。富人答应:织满三百匹锦缎,可以抵债赎身。女子一个月便织好了。夫妻双双返家。走到槐荫,女子告诉董永:“我是天帝的女儿,奉命帮助你还债,请你不要挂念我。”说完,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孝感。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曹植《灵芝篇》,明传奇《织锦记》和地方戏《天仙配》也都取材于这个故事。

做珠:卖身葬父于孝诚,偿债织缣于天貺。

例9:为母埋儿 (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里原本富足。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怎么能够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奉母亲。”妻子勉强答应了。郭巨让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制的证书,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做珠:埋儿奉母,不违太古之纲常;掘土得金,且喜上天之仁惠。

以上取典做珠是几年前的作业,且当抛转引玉吧,相信大家的珠会化炼的更好。

除了以上方法,尚有其他方法可以作为我们作珠词汇的来源。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六、作珠有什么好处

1、省时间

我们很多在这里学习,都是要工作,要生活,难得在这中情况下抽出一点时间保持一份爱好,实在是不容易,现代人本来也崇尚“效率”二字。在学习律诗的时候,就常常听大家说词穷,这个是非常好理解的,要到唐诗这个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异于是大海捞针。所以,找到一条学习唐诗的捷径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做珠,开始的时候看似有些麻烦,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我们的词珠和骈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2、古味浓

做珠的词汇来源,决定了化出的句子必定是古香古色的,这就像我们做家具一样,木料本身就是红木,做出的家具不管是不是漂亮,起码可以保证它就是正宗的红木家具。我们大家都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很多人写律诗,写辞赋,最头疼的就是写出的东西都是大白话,做珠能帮助我们去掉这些毛病,使我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古味浓郁的美。

3、弘扬国粹

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如刚才我们所提到《蒙求》、《二十四孝典故》、《声律启蒙》等,都是古文化的精华,《蒙求》本来就是一个百科全书,里面的那些典故不管是工作,生活,为人,处事,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被都具有超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去化用这些经典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弘扬国粹,于人于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做珠,要化得巧妙,最忌讳是全盘照抄。全盘照抄,对我们自己创作水平的提高起不到该有的作用,这个应该是不难理解的。我们实际生活中,也同样讨厌抄袭,考试的时候,抄袭会判零分,高考中考试卷抄袭会作废。

做珠,不管是词珠还是骈珠,也必须是高质量的,有内容有内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珠”。从骈赋审美鉴赏角度讲,词汇运用不得当,会给作品带来硬伤。有很多原创辞赋,由于词汇运用不得当,太白话味了,给人感觉不像辞赋,这样就降低了辞赋的品质。 我们在学习和阅读古赋古文时,经常会遇到遣词造句十分妥贴又十分精彩的句子或片段,如果能把这些句子或片段读熟甚至背诵下来,就可以积累很多词珠和骈珠。古典文学,其语句是符合多数人的逻辑思维,即便省略主语、谓语,也能看明白,其中很多句子很美。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过、背过的词语、句子时间长了容易忘掉,如果把平时看到的好词好句随手摘录下来,就不会忘记了,但是,不能乱七八糟的摘,一定要分类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反之,越是积累得多,越难在必要的时候找到想要的珠。

此外,骈赋创作时,我们不能受现代汉语语法的束缚,应基于古典文学组句方法,从模仿中继承和发扬。学会组合压缩,五言七言的对偶句诗句中有很多可以转化为不同形式的骈句。要化得不留痕迹才是高手,才有新意。

本讲提纲:

一、做珠的概念

二、词珠

三、骈珠

四、做珠的技巧

五、珠源

六、做珠的好处

赋班第8讲作业

一、请简答下面的问题

1、做珠的概念

2、词珠

3、骈珠

4、做珠的技巧

5、珠源

6、做珠的好处

二、请从[唐]郑锡《日中有王字赋》这篇律赋中,找出词珠(雅词)10个,并选择其中5个词珠做骈珠5个,骈珠必须是紧长隔句式各1-2。

日中有王字赋

[唐]郑锡

至阳之精,内含文明,成命宥密(yòumì ,深密,机密),神化阴骘(zhì,安定)。倬(zhuō,高大,显著)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人文变见,元象贞吉,焕尔殊容,昭然异质。三阳并列,契乾体以成三;一气贯中,表圣人之得一。

当是时也,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车书混合,华夷会同。皇帝乃率百吏,禋(yīn,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六宗。登台视朔,候律占风。祀夕月於礼神之馆,拜朝日於祈年之宫。霁氛雾,扫烟虹,地涯静,天宇空。阴魄既没,大明在东。吐象成字,昭文有融。法科斗以为体,并踆乌(cūnwū古代传说中三足乌)以处中。冯相未觌(dí,同睹,相见的意思),畴人发蒙。此乃圣人合契,至化元通。不然者,何得曜灵起瑞,明被於有截;垂光烛地,运行而无穷?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贞观契无为之功,休祥应无疆之寿。没於地,我则取诫於明夷;登於天,我则呈形於大有。其初见也,昭昭彰彰,流晶耀芒;若神龙负图兮,呈八卦於羲皇。其少登也,发色腾光,乍见乍藏;状灵黾(mǐn,,勉,努力)衔书兮,锡九畴於夏王。蔽亏若木,隐映扶桑。曈昽(tónglóng,天将亮的样子)五云之表,辉映重轮之旁。临紫宸(chén)兮千门洞照,出黄道兮八极增光。惟德化成,惟王正位。兄其日兮姊其月,父事天兮母事地。罄六合以为王,统三才而制字。道不藏宝,神开奥秘。王在日兮垂文,日在天兮重懿。岂徒色映合璧,光连抱珥(ěr,日、月两旁的光晕)?三舍回鲁阳之戈,载中美汉文之志。皇上以为命不于常,惟德是据,灾逐祥启,福随祸著。知微知彰,一喜一惧,因嘉瑞以增德,合元符而降祚。客有上国 观光,金门献赋。睹日中有字之感,成天下至公之务。倾心太阳,企踵云路。顾回光以暂烛,庶千载之一遇。

要求:

1、词珠必须有释义。

2、典故有出处说明。

3、所造骈珠必须符合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