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1479

 随缘522 2021-06-14
快气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砂仁250克,香附1000克,甘草1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盐汤点下。亦可用饮片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理气畅中,和胃降逆。
【主治】:一切气疾,心腹胀满,胸隔噎塞,嗳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等症。
【方解】:方中香附行气宽中,砂仁温中行气化湿,和胃降逆,共为主药;甘草兼为佐使。三药相配,共奏理气畅中,和胃降逆之效。
【按语】:本方以脘腹胀满或伴呕吐、嗳气吞酸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如胃剧痛,加白芍、元胡索、八月扎;胃胀甚,加路路通、木香、枳壳;泛酸者,加浙贝母、乌贼骨;恶心呕吐,加生姜、竹茹;消化不良,加谷芽、神曲;胃纳差者,加紫苏、厚朴、藿香;便溏者,则加木香、焦山楂。
【附方】:块气散(《丹溪心法》),本方加生姜构成。功能理气畅中,和胃降逆。主治功效与本方相同。
 
 
 
 
 
十香丸
【方源】:《常用中成药》
【组成】:降香30克,乳香90克,木香60克,乌药30克,檀香30克,香附30克,沉香60克,藿香45克,甘草30克,丁香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蜜丸,每粒6克,每服1丸,日服2次,开水化开服用。
【功效】:行气止痛。
【主治】:气滞郁结,脘腹胀痛。
【方解】:本方中木香、檀香、乌药、香附行气止痛,为君药。乳香、降香活血止痛,为臣药。丁香温中降逆;沉香行气止痛,兼能降逆调中;藿香化湿和中、醒脾;合为佐药。甘草调中止痛,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配伍,行气活血攻奏,消胀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以脘腹胀痛、苔白脉弦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肝炎、胆石症、腹膜炎、肠粘连、胸腹挫伤所致的脘腹胀痛等病症。
【同名方】:
1、《圣济总录》十香丸,由丁香、苏合香、沉香、檀香、木香、白术、香附、高良姜、安息香、熏陆香、麝香、朱砂、冰片、炒荜茇、诃子皮、犀角屑,姜厚朴构成。功能芳香通窍。主治中恶,霍乱不识人,饮食不思,心腹胀痛。
2、《景岳全书》十香丸,由沉香、木香、泽泻、陈皮、乌药、丁香、小茴香、香附、煨荔枝核、皂角构成。功能理气止痛。主治气滞,寒凝诸痛。
【附方】:
 十香止痛丸(《天津市中成药规范》)本方去甘草、藿香、加延胡索、香橼、五灵脂、厚朴、熟大黄、零陵香、生蒲黄、排草香、砂仁、高良姜构成。功能行气解郁,散寒止痛。主治胃寒气滞。两胁胀满,肝腹隐痛,胃脘刺痛。
 
 
 
 
 
 
 
乌药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乌药9克,香附6克,当归6克,木香4.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气调经止痛。
【主治】: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胸腹胀痛,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胸胁乳房胀痛,月经后期,量少色黯红,或有血块,精神抑郁,苔白脉弦涩。
【方解】:本方中乌药理气行滞,为君药;香附疏肝理气,木香行脾胃滞气,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调经,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达行气调经止痛之效。
【按语】:本方以胸胁、小腹、乳房胀痛,苔白脉弦涩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综合症、慢性盆腔炎、慢性肝炎、乳腺增生、慢性胃炎等。如兼血瘀者,可合失笑散;兼寒凝者,加小茴香、吴茱萸;兼寒湿者,加苡仁、桂枝;兼血虚者,合四物汤,去地黄,加鸡血藤;兼肾虚者,加川断、槐牛膝;气郁化火,见经血量多色红,心烦闷者,加栀子、丹皮;胁痛甚者,加郁金、柴胡;小腹剧痛者,加玄胡索。
【方解】: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本方去当归,加砂仁、延胡索构成。功能行气散瘀止痛。主治经期腹痛。

天仙藤散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天仙藤12克,香附6克,陈皮6克,甘草6克,乌药6克,木瓜6克,苏叶6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气利水。
【主治】:妊娠浮肿。行步艰难,胸闷胁胀。食少,苔薄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中天仙藤行气活血,祛风化湿,为君药;香附、乌药疏肝行气,为臣药;苏叶宣肺,陈皮理脾,木瓜醒脾和胃,以行气化湿,合为佐药;生姜辛散水气,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行气利水,化湿消肿之功。
【按语】:本方以妊娠肿胀、饮食不思,胸胁满闷,苔薄腻、脉弦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妊娠水肿、氧水过多等。如见肿胀甚,则加茯苓、猪苓、泽泻;气虚,加黄芪、白术。

大救生丸

【处方】 牡蛎(生用)1两,苦参(生、为末)1两,栝楼(生捣)1两,知母(生、为末)1两,蜜陀僧(生用)1两,白蜡(熔)8分,水银(研)8分,黄丹半斤(研)(1方有天花粉半两;1方有灰坯,无密陀僧)。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三消渴病,日夜饮水,百杯不歇;子母疮,或生于背,或生于鬓间;五漏疮。

【用法用量】 若饮酒则渴愈甚者,专心服饵之。数日后,见酒与水若仇,顿尔口中津润,小便缩减。五日后,小便赤色,是病毒归于下也。或令人吐,或腰背脚膝疼痛,或呕逆恶心,精神昏困,此乃药验,使病毒消散也。方中白蜡用量原缺。

【注意】 忌酒、色、热面、咸物、豚、鱼、葱、蒜、炙煿等物。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七六引《卫生家宝》

大九宝饮

【处方】 天雄(以大附子代亦可)、沉香、防风、南星(炮)、薄荷、地龙(去土)、木香、全蝎(去毒)各等分。

【功能主治】 顺气开关。主挟气中风。

【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熟入麝香少许,不拘时服。

【摘录】 《永类钤方》卷十一引《澹寮方》

大惊圆

【处方】 蛇黄(火煅.醋淬九次.研飞)二钱,青礞石(研)一钱,朱砂(研飞)三钱,虾蟆、麻灰、雄黄,各一钱;铁粉(研)二钱半。

【炮制】 上研匀,以水浸蒸饼,圆如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惊风诸,壮热昏愦,神志恍惚,痰涎壅塞,或发搐搦,目睛直视,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一圆,煎薄荷水磨剪刀股化下,日二、三服。

此药治惊化涎,不用银粉。

小儿脏腑、口齿、肠胃柔弱,凡用银粉药,切须慎之,则无他苦。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渗湿利气汤

【方源】:《肝硬化腹水证治》

【组成】:郁金、枳壳、木香、槟榔、鸡内金、泽泻各9克,青皮、厚朴各6克,茯苓皮、茯苓各12克,大腹皮24克,砂仁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气软坚,健脾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大部分已消,但胀满尚未减,消化功能差,并有腹痛等。

【方解】:方中郁金、枳壳、木香、槟榔、鸡内金、泽泻行气解郁,利水渗湿;青皮、厚朴行气健脾;茯苓皮、大腹皮、砂仁健脾利水。若有阳气虚肢冷便溏者,则加附片4.5克,白术、苍术、肉豆蔻各9克。

四磨汤

【方源】:《济生方》

【组成】:人参3克,槟榔9克,沉香3克,天台乌药9克。

【用法】:上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或下养正丹尤佳。

【功效】: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肝郁气逆。症见胸隔胀闷,上气喘气,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苔白脉弦。

【方解】: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或恼怒伤肝,或突然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均可能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甚而累及他脏,如肝气郁结,横逆胸隔之间,则胸隔胀闷,若上犯于肺、肺气上逆、则上气喘急,若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本证肝、肺、胃同病,气滞与气逆相兼,但以肝郁气滞为本,肺胃气逆为标。本方所治症侯乃气郁之甚而致逆,治宜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方中乌药辛温香窜,善理气机,能行气疏肝解郁,为主药。沉香下气降逆以平喘,与乌药磨服,走散滞气(《本草衍义》),为辅药;佐以槟榔辛温降泄,破积下气,协助主辅药,则行气之中寓有降气之功,一则疏肝畅中而消痞满,二则下气降逆而平喘急,合成开散之峻剂。破气之品岁行滞散结之力彰,然易戕正气,故又佐人参益气扶正,且合沉香能温肾纳气,并助平喘之力。

【附方】:

1 六磨汤(《世医得效方》),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壳、大黄构成。功能通腑开闭,顺气行滞。主治便秘气滞。

2 五磨饮子(《医便》),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实构成。功能行气降逆。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所致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

平胃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2500克,厚朴1560克,陈皮1560克,甘草900克。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生姜、大枣煮水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本方所治主症为湿滞脾胃症。病机乃湿困脾胃,运行失常。脾主运化,恶湿喜燥,若湿阻中焦,运化失司,则食少无味,大便自利;湿阻气机,冒失和降,则见肢体沉重,脘腹胀满,怠惰嗜卧,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舌苔白腻,脉缓,皆为湿郁之象。治宜燥湿行气,运脾和胃。本方为燥湿健脾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苍术,苦温性燥,善运脾燥,为君药。臣以厚朴苦温祛湿,行气散满。佐以陈皮理气散浊,醒脾调中;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药。

 姜、枣调和脾胃,以助健运;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湿滞得化,脾运正常,诸症自灭。

【按语】:本方以脘腹胀满,倦怠体重,口淡食少,大便稀溏,苔白厚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并可引产。如有表证,加藿香、佩兰或苏叶;小便消,加赤茯苓;呕吐痰多加半夏;腹满痛加木香;若咽干口燥,唇舌红而糜烂,苔黄腻者,加黄芩、黄莲、石膏;食滞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兼脾胃虚寒,便溏腹冷,畏寒喜热者,加干姜、肉豆蔻。

 本方为邪实而胃不甚虚者设,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非所宜也。又本方苦辛温燥。孕妇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平胃散,由射干、厚朴、升麻、茯苓、白芍、大黄、枳壳、炙甘草构成。功能行气消胀,清热解滞。主治胃热口干,呕哕烦闷,二便秘涩。

【附方】:

1 参苓平胃散(《张氏医通》),即本方去大枣,加茯苓、人参构成,功能健脾燥湿,行气和胃。主治脾虚饮食不化,大便不实。

2 香砂平胃散(《增补万病回春》),即本方加砂仁、山楂、香附、神曲、麦芽、白芍、枳壳构成。功能燥湿健脾,行气消食。主治伤食或湿阻,恶食吐酸,脘腹胀痛。

3 对金饮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本方去大枣,加重陈皮用量构成。功能辟秽化浊。主治伤寒、瘟疫、五劳七伤、酒食停滞、疟疾、痢疾等。

1 加减平胃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即本方苍术易白术,加槟榔、桃仁、木香、黄莲、阿胶、人参、茯苓构成。功能燥湿清热,益气补血。主治血痢。

2 神术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石膏、防风、知母构成。功能清热化湿,行气和胃。主治外受湿热,胃脘作痛。

3 香连平胃散(《张氏医通》),由本方去大枣,加木香、黄莲构成。功能清热燥湿,行气和胃。主治食积发热,腹痛作泻。

4 防葛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葛根、防风构成。功能祛风清胃,燥湿运脾。主治风气呕吐,头额疼痛,面赤面热。

5 枳桔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桔梗、枳壳构成。功能燥湿运脾,理气宽胸。主治气阻腹胀,胸前饱闷。

6 香苏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紫苏、藿香构成。功能解表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湿气呕吐,身热脉浮者。

7 醉香香屑(《古今医案按》),由本方去姜、枣、加丁香、砂壳、鸡内金构成。功能燥湿运脾,温中消食。主治脾阳受伤,多食生冷,寒湿积滞,泄泻下痢。

栀连平胃散(《症因脉治》),由本方去姜、枣、加黄莲、 栀子构成。功能清热燥湿,行气和胃。主治暑气呕泄;或脾热痿软,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动,纵缓不能举动。

2 芩连平胃汤(《医宗全鉴》),由本方去大枣、加黄莲、黄芩构成。功能清热燥湿、主治燕窝疮。疮生于下颏,起初小者如栗,大者如豆,色红,热痒微痛,破除黄水,形似黄水疮,浸渍成片;湿热中阻,脘腹痞满,或有下利,黄腻舌苔。

3 加味平胃散(《医宗全鉴》),由本方去大枣,加莱菔子、大腹皮、山楂、麦芽、神曲构成。功能消食化滞,理气和胃。主治小儿饮食过度,积滞内停,大便不通,腹胀。

4 温中平胃散(《医醇剩义》),及本方去甘草、姜、枣,加炮姜、木香、砂仁、枳壳、青皮、炒谷芽、陈皮橼皮、炒神曲构成。功能温中燥湿,行气消食。主治腹满胃脘痛,胃胀,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5 楂曲平胃散(《方剂学》),即本方加山楂、六曲构成。功能燥湿健脾消食。主治湿困脾胃兼食滞不化,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舌苔腻者。

6 香砂养胃丸(《上海市药品标准》),即本方苍术易白术,加木香、香附、茯苓、砂仁、枳实、藿香、半夏、豆蔻构成。功能化湿和胃,理气健脾。主治胃脘胀满疼痛,湿阻气滞之症。

藿香正气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30克,白芷30克,紫苏30克,茯苓30克,藿香90克,白术60克,法半夏60克,陈皮60克,厚朴60克,苦桔梗60克,甘草75克。

【用法】:为散,每服6~9克,生姜、大枣煎水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胸隔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气等。

【方解】:本方以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其中发热恶寒,头痛为外受风寒;胸隔满闷,恶习呕吐,脘腹疼痛,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为内伤湿阻,皆为本方主症。外感风寒,湿浊带阻,升降失常,气机不运,故胸隔满闷,脘腹疼痛,肠鸣泄泻,恶心呕吐,舌苔白腻,为湿浊内旺之象。治宜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中藿香用量较重,既能辛散风寒,又可芳香化浊,醒脾和中,辟秽止呕,为君药。白芷、紫苏辛温发散,理气宽胸;半夏曲降逆止呕,燥湿和胃;厚朴行气除满,苦温燥湿,共为臣药。佐以陈皮理气燥湿;大腹皮行气利湿;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桔梗宜肺利气,助解表化湿,姜、枣调和脾胃。甘草调诸药,助枣、姜益气调中,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胸腹胀闷,恶寒发热,呕吐泄泻,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肠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妊娠恶阻、慢性结肠炎等。如见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大枣之腻滞,加六曲、鸡内金以消导积滞;如见恶寒无汗,表邪偏重者,可加荆芥、防风;如湿邪较重而见苔厚垢腻,可用苍术代白术。

 本方辛香温燥,病情偏热及阴亏者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阻止离体肠管收缩,抑制胃肠推动功能和体外抗菌作用。

【附方】:

1 藿香正气水(《常用中成药》),由本方去桔梗,而制成酊剂。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2 藿香正气片(《常用中成药》),由本方去白芷、白术、大腹皮、桔梗、加苍术、生姜、木香、制成片剂。其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3 藿香正气丸(《常用中成药》),由本方加生姜、红枣、制成丸剂。其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4 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辩》),由本方去紫苏、大腹皮、白术、半夏、桔梗、甘草、加木大豆黄卷、防己、通草、薏苡仁构成。功能渗利湿浊。主治身痛、湿阻脘闷,便溏等症。

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辩》),由本方去紫苏、半夏、 白术、桔梗、甘草、加茵陈、杏仁、神曲、麦芽构成。功能理气、化湿、消滞。主治三焦湿郁,或兼食滞,或发黄疸等症,脘腹胀满。

2 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本方去白术、紫苏、茯苓、大腹皮、加苍术构成。功能化湿解表,调中止呕。主治湿浊内停,兼有外感之症。

3 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辩》),即本方去白术、紫苏、大腹皮、半夏、桔梗、甘草、加草果、神曲、山楂构成。功能有化湿消食。主治湿阻,食滞,脘腹胀闷等症。

4 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辩》)即本方去紫苏、半夏、白术、桔梗、甘草、加苍术、谷芽构成。功能温寒化湿。主治寒湿中阻,腕闷、便溏等症。

5 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辩》),由本方去大腹皮、紫苏、白术、半夏、桔梗、甘草,加滑石、杏仁构成。功能清利湿热。主治湿困化热,脘腹胀满,苔黄,尿赤等症。

治惊化涎。主小儿惊风诸痫,壮热昏愦,神志恍惚,痰涎壅塞;或发搐搦,目睛直视

大惊丸

【别名】 罢惊丸

【处方】 蛇黄(火煅,醋淬9次,研,飞)2钱,青礞石(研)1钱,朱砂(研,飞)3钱,虾蟆灰1钱,雄黄1钱,铁粉(研)2钱半。

【制法】 上为末,以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惊化涎。主小儿惊风诸痫,壮热昏愦,神志恍惚,痰涎壅塞;或发搐搦,目睛直视。

【用法用量】 罢惊丸(《御药院方》卷十一)。

【摘录】 《局方》卷十

小儿惊气狂躁,及涎牵响,一切惊疾

大惊丸

【处方】 白附子2钱,朱砂1分(研),片脑半字,麝香半字,白僵蚕半两(与附子并用麦麸炒,麸黄赤,去麸不用),金箔5片,银箔5片。

【制法】 上分出一半朱砂,入前2味,同金、银箔研匀,入面糊为丸,将所留出来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小儿惊气狂躁,及涎牵响,一切惊疾。

【用法用量】 1丸分作两服,蜂糖、薄荷熟水磨下;如大惊疾发作,1丸只作1服。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引《惠眼观证》

小儿惊风搐搦

大惊丸

【处方】 蛇含1个,天麻半两,乳香1分,犀角屑半钱,真珠末1钱,蝎梢49个,白附子2个,莲心49个。

【制法】 上为细末,粟米棕为丸,如小鸡头子大,金、银箔为衣。

【功能主治】 小儿惊风搐搦。

【用法用量】 薄荷汤磨下;甚者煎乳香汤送下。

【摘录】 《幼幼新书》卷八引《王氏手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