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作文︱分析《故都的秋》修辞手法

 菲菲读书369 2021-06-15
蔡瑀真 八年级

       《故都的秋》是由郁达夫于1934年8月所创作的散文,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将故都的秋景描写得淋淋尽致,同时也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是把他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抒写出来。

       文章一开头就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三个“来得”形成了一个分句排比,将北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强调出来。这句话同时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下文描写故都的秋的景色,都是围绕这三个特点来描写的。

       在很多文章都有应用到的比拟和比喻的手法,在这篇散文里也有被运用到。比拟的手法如“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是将物拟成人,“卷”和“露”分别给了云和太阳人格,把它们的“动作”生动地描写出来。而比喻的手法如“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的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此处将枣子比喻成橄榄和鹅蛋,具体的把在北国清秋佳日食的枣子的样子描绘了出来。

       接着作者还运用到了较少见的通感手法。“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的味,本应用味觉来感受,秋的色,本应用视觉来感受,却说看不饱秋的味,尝不透秋的色,这样写使描写更加生动。

       另外,文中还有一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这句话用反问的手法,把秋思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事实强调了出来,但作者强调的是不止这一点,他还特别突出了这种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非得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的,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喜爱之情。

       在文章的开端及结尾处,都有用到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对比,还把两者比喻成“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是南方的秋,如黄酒般的温顺柔和,稀饭似的潮湿粘绸,鲈鱼似的细腻柔滑,黄泉似的小家碧玉;而白干、馍馍、大蟹及骆驼是北方的秋,如白干般强烈,馍馍般干燥,大蟹般豪迈,骆驼般悲凉,这样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北国的秋清、静和悲凉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北国的秋的热爱。

       此篇散文是写景抒情,通过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描绘出故都的秋,郁达夫的文字中流露出他对故都的眷念及落寞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