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单元写景抒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复习考点挖掘配套学案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9-15

第七单元写景抒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复习考点挖掘



复习目标:

  1. 回扣教材,熟悉文本内容,挖掘考点

  2. 建立知识体系

  3. 链接高考,深度研做高考题《优化探究》



一、单元导语

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学习提示

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再想想,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

阅读《荷塘月色》,应该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



《故都的秋》高考考点挖掘



  1. 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

“清”——清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落寞衰落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1. 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6分)

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1. (探究思想感情题)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6分)

(观点一)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

(观点二)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和落寞。虽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6、《故都的秋》表现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郁”双重情感,所以作者在用词造句、运用技法时也体现了独特性。这种说法对吗?请结合具体的词句加以赏析。(6分)

①文章在句式的使用上能够把长短句(多以短句为主)、整散句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式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如写“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的五个偏正短语的整饬的排比;“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秋味的概括;文章后半部分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用多种句式速写“南国之秋”的特色。文章正是把整散句有机结合才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语言风格。

②文章调动多种使用语言的技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综观全文,除了大量的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国的秋与北方的秋相对照、烘托,烘云托月的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如把南北方秋的姿色味和意进行类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而“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作者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语言,紧扣“清、静、悲凉”,绘景、谱声、摄实,进而托出浓浓的秋味,一言一语无不饱含着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的感情。



《荷塘月色》考点挖掘



1.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此句是文章的文眼,统摄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1. 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极度苦闷、彷徨,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分析:“另一世界”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我”的心情开始由“淡淡的哀愁”向下文“淡淡的喜悦”过渡。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使作者暂时忘掉了现实中的忧愁,陶醉在荷香月色中,内心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喜悦”。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分析:作者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便猛地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又起。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分析:采莲的快乐只属于过去,只存在于记忆中。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快乐,只能从记忆中追寻,暗示了作者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憧憬毕竟是梦,梦早晚都是要醒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醒过来面对的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小结:情感上,作者经历了“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的变化过程。文中作者的情感交织在“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中。

3. 本文主要描绘了哪四幅画面?这四幅画面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每幅画面的特征如何?



画面

画面景物

画面特征

月下小路

小煤屑路、荷塘四面的树

幽僻、寂静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荷塘月色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面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等

阴沉、模糊

4. 第五段在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泻”“浮”“洗”“画”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1)泻:既照应了本段开头以流水来比喻月光的内容,又描绘了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2)浮:写夜里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动景写静景,描绘了青雾的轻盈状态。


(3)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的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

(4)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树影之真、美。

  1.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看法。

①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②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③《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表现出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前文中“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恼的心情。

  1.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善用比喻和通感

②词语运用准确生动

善用动词和叠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