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问五苓散

 liuweilib 2021-06-17
图片

赖海标

五苓散出自汉末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通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有11条,分列如下:

《伤寒论》中有8条: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中有3条: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关于五苓散主治症,按其出现次数,归纳如下:

渴(欲饮水):10次

发热:5次

烦:4次

小便不利、脉浮、水入则吐(吐涎沫):各3次

汗出:2次

心下痞、脐下悸、癫眩、不眠、霍乱:各1次。

五苓散由泽泻一两六株,猪苓、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枝半两组成(汉制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其用法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即桂枝汤法)将息。

五苓散问答

图片

五苓散在临床上很常用,组成也不复杂,但对五苓散的认识有争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一问五苓散:用散剂好还是汤剂好?

原文中的“白饮”是有争议的,有认为是米汤,也有认为是白开水。有认为温热的,也有认为是常温的。从方后注“多饮暖水,汗出愈”,应是用温热的白开水来送服方寸匕(系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一方寸匕相当于1-2克)的五苓散。因为五苓散证不虚,因此不必像桂枝汤那样,服药后还要吃热稀粥,益胃生津,补益营卫。

五苓散在原书中是散剂,但现在临床上多改为汤剂。那么,究竟是用散剂好还是汤剂好?“散者散也”,用散剂能使药性发散走表,助五苓散通阳解表以利水消饮。五苓散作为利水专剂,作散剂服能发散阳气,温通经络,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利水饮而不伤津液。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认为应用散剂:“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汤,往往鲜效。”因此,五苓散如果用汤剂效果不佳,不妨改用散剂试试。

二问五苓散:口渴的原因?

一般认为,五苓散证出现口渴,是因为水饮内停,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见口渴,此说于理也通。五苓散证是因为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水蓄阳郁,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是否还有一种可能,水热之气蒸腾,上冲于心则烦,上冲于口则渴?桂枝除温通阳气,利水消饮之外,也有降冲的作用。服五苓散后,阳气通,水饮去,上冲止,则烦渴除。

值得指出的是,五苓散并不能治疗所有的口渴症,只有水饮内停所导致的口渴,五苓散才是对症。五苓散证可有口渴,白虎加人参汤证也有口渴,两者有何不同?阳明病口渴,为热灼胃津,胃中干燥,清热补水则愈,宜白虎加人参汤。太阳病小便不利而渴饮,为阳郁水蓄,气不化津,化气利水则愈,宜五苓散。

三问五苓散:用桂枝还是肉桂?

肉桂与桂枝同生于桂树,肉桂为桂树下半部分的树皮,桂枝为桂树的嫩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专于温里,入下焦而补肾阳;桂枝长于散表,主上行而通阳气。用桂枝还是肉桂,此属一方二法。有表证时应用桂枝,一能表解,二可通阳。如无表证,或里阳不足,可用肉桂温补下焦阳气,助膀胱气化,饮去阳通,诸症可解。有时也可桂枝、肉桂同用。

四问五苓散:为何可以治霍乱?

中医所称的霍乱,泛指突然发作的剧烈上吐下泻,伴心腹绞痛的疾病,如《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乱于肠胃,则为霍乱。”认为这是一种胃肠挥霍撩乱的病证,故名。因此,中医的霍乱既包括烈性传染病的西医“霍乱”,也包括伴有表证的急性胃肠炎。中医的霍乱根据病因与症状的不同,分为干霍乱、湿霍乱、寒霍乱、热霍乱等。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本条以是否口渴多欲,将霍乱分为热霍乱和寒霍乱,热霍乱用五苓散和太阳之表里,寒霍乱用理中丸调中脏之阴阳。但也要辨证的看待热霍乱和寒霍乱的划分,正如王士雄所说:“仲圣于霍乱分列热多、寒多之治。皆为伤寒转为霍乱而设,故二'多'字,最宜玩味。所云热多者,谓表热多于里寒也;寒多者,里寒多于表热也。”

五问五苓散:服药后为何要多饮暖水?

多饮暖水意在微汗,取其气散营卫,表里双解。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说:“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伤寒论》28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后注“小便利则愈”,两方证可联系对看。五苓散的“多饮暖水,汗出愈”,外窍得通,里窍则利,开太阳之表,利太阳之水,表里双解。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小便利则愈”,因其表证不明显(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考虑为水饮停于肌表,阳气郁遏所致),故去桂枝,以利水为主,小便利则愈。

六问五苓散:五苓散证有表证吗?

第74条有“有表里证”一句,相关条文中有发热、汗出、身痛头痛、脉浮等表症,因此多认为五苓散证是表里同病。徐忠可在《伤寒原方发明》中说“五苓有桂枝解表,暖水以助汗也,苓泽以荡热,白术以健中,而内外之邪顿清,所以五苓为两解表里首剂,若无表竟去桂矣,故又有四苓之用也”,认为五苓散证是有表证的,如果无表证,可去桂用四苓。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也认为五苓散证有表证:“治伤寒太阳证,表不解,邪入于腑,热结膀胱,小便不通……故用二苓、泽泻直入膀胱,泻其热结之水邪。表既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不尽之表。”

后世把五苓散的应用概括为“有表证可用,无表证亦可用”,桂枝在方中,有表证可解表,无表证可通阳。

七问五苓散:五苓散为何既可治消渴,又可治水逆?

五苓散证为太阳表邪未解,邪热入腑,阳气郁遏,气不化水,水饮内停,致小便不利,或消渴,或水逆。水逆,水入则吐;消渴,水入则消。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腑,阳气郁遏,若水盛则水壅不化,而水蓄于胃,膀胱之气化不行;若热盛则水为热耗,而水消于上,膀胱之津液亏虚。水入则吐之水逆,是因水盛于热;水入则消之消渴,是因热盛于水。以上两种情况均因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皆可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布津来治疗。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谢谢理解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