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母校情

 家乡文化天地 2021-06-18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追溯向桥中学的历史,六十年代坐落在向桥村祠堂畈上,也就是现在向桥中心小学后面,那时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百废待兴,无钱兴办学校,只好借助王姓祠堂办校,后来由于学生人数渐多,加上祠堂畈位置较为偏僻,1968年,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迁址于献富坳正街,那就是现在向桥中学的雏形。

我家在下畈塆,和向桥中学只有一山之隔,那时在下畈塆有一条当时还算宽敞的弯曲山路,经过向桥中学,直达献富坳正街,这是附近几个村人到街上的必经之路,那时向桥中学是四通八达的,不像现在这样封闭,这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治安有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社会秩序井然,打架滋事,偷鸡摸狗的现象很罕见,更不用说有人到学校闹事,记得那时整个向桥公社只有一个公安特派员,姓吴,胖胖的,管理着全公社二十多个大队的治安,整天却闲着无事。正是由于那时学校是畅通,我们附近的小孩经常到中学去玩,因此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中学很熟悉。

那个时候向桥中学十分简陋,翻过后山,在一块较为平坦的高坡上,有一排简易的土砖房,那是学校的厕所,东边是男厕,西边是女厕,露天的粪池如果气温较高的话,就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好在与主校区较远,对学生影响不大。从厕所再下一个斜土坡(八十年代用水泥做了十几步台阶),又是一块平坦的高地,一边是路,一边是一排土砖房,依次是男生宿舍,女生宿舍,教师住房。教师住房顶头,又是一片山地,那时还有许多树木,其中有一棵樟树特别粗大,铺天盖地的枝叶,郁郁葱葱。路的右侧是宽广的操场和几排“一字形”的教室,都是泥瓦房,从外表看和当时农村百姓的房子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多了几间房子而已。

向桥中学地处向桥街中心位置,七十年代时,它对面是国营供销社,那时讲统购统销,私人是不准经营买卖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盐,火柴之类的,都要走很远的路到供销社来买,确实比较偏远的地方,供销社下设一个代销店,不过后来这种代销店越来越多,几乎每个大队都有。记得那时供销社内有一个药材收购店,我们小时候经常到山上摘紫苏,兔儿朵(也叫夏枯球)等药材,有时也到山上去捡大人摘剩下的茶籽,或者爬上木子树去摘木子,然后到药材店里去卖,好的话一天也能卖一角多钱,然后到隔壁店里买糖,买笔,买本子,买小人书,我那时最喜欢的是买小人书,到初中时己积了满满一抽屉。那时物价很低,以香烟为例,一包山羊牌香烟七分钱,鸡公牌烟一角五分,游泳牌二角六,园球牌三角二。当时有“社员抽山羊,大队干部抽鸡公,公社干部抽圆球"的说法,可见一角钱在当时对我们来说还是不少的。

那时每逢重要的节日,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都是在向桥中学举行。我印象最深的是1974年的国庆节,因为建国初期,国庆节是国家最重大的节日,“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这年正是建国二十五周年,因此十分隆重。社员们这天不用随队长的哨子去上工,吃过早饭后,就排着队伍,举着彩旗,喊着口号,浩浩荡荡地到向桥中学操场上集合开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种喜悦也传染到我们这些孩子身上,我们拿着父母给的几分钱在街上窜来窜去,去买平时不多见的零食,或是一小包炒好的向日葵籽,或是一个通红的柿饼,或是一个白净的馒头,或是一根香喷喷的油条。几分钱不能买太多的零食,只能挑选一至两样,而这种挑选,却使我们颇费脑筋。当然我最喜欢的是油条,做油条的师傅估计是供销社请来的,我站在那临时搭起的锅台边,看着那大半锅黄澄澄的油不停地翻滚,我奇怪这么多的油是那里来的?那个年代,社员们一年到头只能分到两三斤菜油,平时饭菜只给些盐巴,很少给油的,即使给油,也是先把锅里的菜炒熟,然后用小勺挑几滴油在锅的四周画一个小圈,热腾腾的锅里顿时冒出一阵香气,再把菜迅速炒动,就算菜里放油了。后来听大人说是一个粮站的会计,贪污了单位的钱,被人发觉,害怕了,就跳进油库里自杀,做油条的油就是这种油,不能吃的,我们这些孩子听了,再也不吵着父母要钱买油条了。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己是向桥中学一名学生,我是1981年进入向桥中学的。那时校舍布局和七十年代变化不大,翻过我家的后山,就到了学校,这时我就接触到了许多许多的老师。向桥中学历来文化底蕴厚,名师甚多,这也许得益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此一大批有文化有理想的城市青年投入到建设农村的洪流中。向桥中学那时就有几个来自大城市的青年教师,听人讲述最多的是余民基老师,很多学生至今还提起他,说他知识渊博,和蔼可亲,讲课生动有趣。我在大元小学教书的时候,一个同事是他当年的学生,说他讲《记一次劳动》这篇作文时,在讲台上做着挖地的动作,弓着腰,一脚向前,一脚退后,“一下,两下,三下……”地挖着。斯人已逝,然而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他昔日学生的心头。

提起向桥中学的名师,不得不提我初三时的几位任课老师。八十年代是向桥中学黄金的十年,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全县都居上游水平,每年也都有一大批学生进入师范、黄高、一中等校学习。我读初三时,只有两个班,每班三十几个学生,我在三<一>班,语文是陈艳华老师。陈老师以前在棠树岭村搞会计,通过自学考入大学,再到向桥中学带我们毕业班语文,单这自学成材的经历就让我们敬佩。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尤其对作文教学很有一套,我们那个班上也涌现出一批爱好写作的学生。数学宋水清老师,不拘小节,深受学生喜欢,学生时常在他房间进进出出。他对教材十分熟悉,数学书上哪一面是什么内容,哪一面有几个题,他都了如指掌,经常抛开课本,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绝无差错。物理黄仕梦老师,这是一位教学认真,严如慈父的老师,让人敬畏,他带的物理那时连续几年中考在全县第一,说他是八十年代向桥中学的旗杆人物,毫不为过。化学王德安老师,已经仙逝,我曾经写过一篇怀念他的文章,他外拙内秀,看似一个朴实的老农,讲课却生动有趣,语言诙谐幽默。英语吴秋云老师,那时是一个瘦削,斯斯文文的青年,面容白皙,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一副典型的知识分子模样,他的英语课也是讲的有章有法,环环相扣,那几年的英语中考也总是在全县名列前茅。在我当年的任课老师中,他是唯一一个还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人,虽然身居几职,还在向桥中学带了几个班的课程。

我在向桥中学读书时的名师还有王光啟老师,王元勋老师,邓应源老师,张仲希老师,宋选训老师,王明生老师等,由于没有直接带过我的课,或者带课不多,不便多写。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岁月能轻易地改变人的容颜,但夺不走人的记忆。岁月愈久,对过去的回忆愈深,岁月愈久,对母校思念愈浓。正是“三十余年多少梦,悠悠一片母校情”。

作者简介

詹幼生,蕲春县向桥乡王榜村人,从小热爱文学,做过多年的乡村教育工作,现供职于向桥中学。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