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论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21-06-22

王旭高:薛氏湿热论歌诀(附温热论原文)



薛氏湿热论歌诀

王旭高著

一飘先生《湿热论》,独具卓识,立言明简,而用药精奇,惜不立汤名,学者难于记诵兹编歌诀,以便诵习。

总诀

湿热非从表入里。始终当究三焦理。夫热是为天之气,而湿则为地之气。湿得热而湿愈蒸,热得湿而热愈炽。湿热两分其病轻,湿热交混其病驶。热多湿少当清泄,湿多热少当分利。湿热俱多上下闭,三焦俱病为难治。湿热化火劫阴津,引动肝风痉厥至。阳明经胃是冲衢,救胃生津扼要旨。

此条非原文,乃撮论中大旨,编为总诀,以附于末。原本共三十五条,今将第十条并于首条下,二十三、二十四两条亦合而为一,故只得三十三条。

图片

湿热初起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後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歌诀

湿热蒸腾五六月,肌表口鼻皆能入,太阴阳明受病多,始则微寒后但热,汗出胸痞舌白黄,口渴不饮或不渴,此条湿热证提纲。

原文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歌诀

病在中焦气分窒,藿苍杏寇朴半菖,六一佩枳郁桔梗,若兼扶食舌根黄,楂肉栝蒌菔子益。

湿热蒸腾五六月,肌表口鼻皆能入。太阴脾阳明胃受病多,湿热交蒸,夏暑为甚,从肌表伤者,十之一二,从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太阴、阳明受病居多。或兼三焦,或涉膜原,兹不繁注。始则微寒后但热。始则微寒后发热,凡风温、温热、温疫皆如此类,尚非湿热病的证。但伤寒初起则甚恶寒,风温、湿热等初起则微恶寒,此为辨也。汗出阳湿有汗,阴湿无汗,观下条便知。胸痞舌白黄,口渴不饮或不渴。此则湿热证之的证。论中原注云: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寒伤于表之恶寒。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热甚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此条湿热证提纲,病在中焦气分窒。病在中焦者,如上所谓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等是也。藿香、苍术、杏仁、寇仁、厚朴半、夏菖蒲,六一散佩兰叶枳壳郁金桔梗。此湿热病初起,用药之大法也。湿热蕴于上、中二焦,尚未化火,只是气机阻窒,参舌白、胸痞、渴不多饮可审,故从藿香正气、太无神术二方化裁。去苏梗、白芷、甘草等味,嫌其疏散太过;又恐甘能滋湿,加入杏仁、枳壳、郁金,轻苦微辛,开通上、中二焦气分;六一散乃河间治暑湿热之专药,佩兰叶芳凉逐秽之用耳。此证多有挟食者,宜加栝蒌、楂肉、莱菔子。舌根若现黄色,即是挟食证。

(原注)此原本第一条、第十条。

图片

阴湿伤表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歌诀

阴湿伤表必无汗,恶寒身重且头疼,羌苍薷藿薄蒡等,头不痛将羌活存。

阴湿伤表必无汗,恶寒身重且头疼。羌活苍术香薷藿香薄荷牛蒡等,头不痛将羌活存。此条无汗恶寒,身重头痛,与感冒寒邪同。何以知其为阴湿伤表?必有舌白、胸痞,如首条所云。证为表重,以辛芳理湿邪,稍兼辛温散表寒。盖头痛恶寒,必挟风邪,故加羌活散之。头不痛者去羌活。

(原注)此原本第二条。

阳湿伤表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歌诀

阳湿伤表自汗出,汗出不解身仍热,关节烦疼微恶寒,湿在肌表身重极,豆卷苓皮苍术皮,滑石藿叶鲜荷叶,通草桔梗等味宜,不恶寒者取苍术。

阳湿伤表自汗出,汗出不解身仍热,关节烦疼微恶寒,湿在肌表身重极。此条与上条颇同,

惟汗出关节烦疼独异,明是湿邪见证,云阳湿伤表者,以汗出热不解,且口必微渴也。豆卷茯苓皮苍术皮,滑石藿香叶鲜荷叶,通草桔梗等味宜,不恶寒者去苍术。此条阳湿伤表,故用药即从三焦分泄,不专解表。因其有汗也,故不恶寒者便去苍术皮。阴湿伤表、无汗用发表;阳湿伤表有汗用解肌,暗合仲景麻黄、桂枝之意,宜究心焉。

(原注)此原本第三条。

湿重于热

原文

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等味。

歌诀

湿热舌白用辛开,朴夏菖蒲草果煨。遍舌白苔为湿盛,口虽微渴勿疑猜。

湿热舌白用辛开,厚朴半夏菖蒲草果煨。遍舌白苔为湿盛,口虽微渴勿疑猜。遍舌白苔满布,为湿邪极盛之候。口虽微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热也,故重用辛开以达邪。

(原注)此原本第十二条。

湿热参半

原文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馀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乾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歌诀

湿渐化热舌尖红,余湿犹滞舌根白。蔻半卷绿六一翘,辛泄之中佐清热。

湿渐化热舌尖红,余湿犹滞舌根白。蔻仁半夏大豆卷绿豆衣六一散连翘,辛泄之中佐清热。此湿热参半之证。辛泄湿邪,虑其劫液,故只取蔻仁、半夏、菖蒲等之辛通,而不取苍术、川朴、草果之辛烈;甘凉清热,虑其滋湿,故只取豆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之轻清,而不用鲜斛、知母、麦冬之滋腻也。用药颇见斟酌,最宜熟玩。

(原注)此原本第十三条。

湿热蒙闭上焦

原文

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歌诀

湿热证初起,口渴身热炽。脘闷或懊侬,眼闭时谵语。浊邪蒙上焦,高者越之是。枳桔栀豉宜,无汗干葛使。

湿热证初起,口渴身热炽。脘闷或懊侬,眼闭时谵语。浊邪蒙上焦,高者越之是。枳壳桔梗栀子淡豆豉宜,无汗干葛使。此浊邪蒙闭上焦,故脘闷懊侬,眼欲迷闭者,清阳之气不舒也。时谵语者,气分热炽,心胞受灼也。然验其舌,必有白苔,且病方初起,断无热邪即走心胞之理,故知为浊邪蒙闭上焦。《经》云:在上者引而越之。故用栀、豉涌泄之剂,合枳、桔之开提,邪从上解矣。

(原注)此原本第三十一条。

湿热俱重

原文

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

歌诀

湿热一二日,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菖蒲果朴槟,六一芫荽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臻。湿热阴阏上中闭,病方初起散邪遵。

湿热一二日,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鲜菖蒲草果厚朴槟榔,六一散芫荽各重用,或加皂角末地浆水煎药臻。湿热阴阏上中闭,病方初起散邪遵。此条湿热俱重之候,阴阏上、中二焦,闭而不达,故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用药以辛通散邪为急,故用草果仁、槟榔、厚朴,直达膜原,以破湿热秽恶粘腻之气。鲜菖蒲开窍泄邪,六一散清热利窍。取芫荽者,芫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秽恶不正之气,故痧出不快者,用之取效,今引用之,亦取内通外达以辟邪也。犹恐药力不及,复以皂角末辛通开窍最捷。地浆水煎,取其水土交混,有澄而复清之意,能泻湿中之热也。

(原注)此原本第十四条。

湿热化风为痉

原文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歌诀

湿热证方三四日,即口噤而四肢急。此乃邪侵经络中,甚则角弓为痉厥。苍耳威灵鲜地龙,酒淬川连艽滑石,丝瓜藤与海风藤,熄风通络斯方合。

湿热证方三四日,即口噤而四肢急。此乃邪侵经络中,甚则角弓为痉厥。苍耳子威灵仙鲜地龙,酒淬川连秦艽滑石,丝瓜藤与海枧藤,熄风通络斯方合。此条乃湿热化风为痉。口噤,

四肢拘急,甚则角弓反张,邪侵经坠之中,故用药稍清湿热,重用熄风通络。湿热痉厥每相连,肝胆三焦风火郁。湿能生热热生风,风煽火炽乱神识。外窜筋经则成痉,内并膻中则为厥。胃液干枯风火炎,厥而不返终难活。伤寒厥者未必即痉,痉者未必即厥。若湿热为痉必致厥,为厥则必致痉。盖湿热本在太阴、阳明二经,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肝、胆、三焦同司相火。阳明、太阴之湿,久郁则生热,热盛则少火皆成壮火,火动风生,而筋挛脉急则为痉,风煽火炽而识乱神迷则为厥,内外充斥,痉、厥并见。正气犹存一线,则气复反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则厥不回而死矣。所以治痉顾惜津液为主。此方乃治痉证初见,津液尚在未伤,重用泄风通络,正所以保其津液也。如津液已亏,不可拘执一方,当化而裁之可也。

(原注)此原本第四条。

湿热化火致厥

原文

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荣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元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歌诀

湿热烦渴舌焦黄,发痉神昏谵笑狂。邪灼心胞营血耗,犀羚花露与鲜菖,连玄鲜地钩钩等,更要芳开至宝良。清热救阴为急务,此条言厥义当量。

湿热烦渴舌焦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笑狂。邪灼心胞营血耗,犀角羚羊银花露与鲜菖蒲,连翘玄参鲜生地钩钩等,更要芳开至宝丹良。清热救阴为急务,此条言厥义当量。上条言痉,

此条言厥。湿热化火,逼灼营阴,心胞受邪,神昏谵笑。用药以清热救阴为急务,兼至宝丹开心胞之邪也。可知但痉而未厥。且痉方初起者,犹可散邪通络。若痉、厥相兼,当以救阴为要。

(原注)此原本第五条。

湿热蕴结昏痉

原文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歌诀

湿热昏痉用开泄,不效须知邪蕴结。凉膈承气相机从,大便不通脉数实。此系阳明实热多,下夺阳明为便捷。

湿热昏痉用开泄,不效须知邪蕴结。凉膈散承气汤相机从,大便不通脉数实。此系阳明实热多,下夺阳明为便捷。湿热发痉,神昏笑妄,用清泄芳开不效者,须知热邪蕴结,法非下夺不可,更审其脉洪数有力,其为热邪蕴结无疑。但上结于胸膈者,宜仿凉膈散;若下结于肠胃者,宜调胃承气之例。此系阳明实热,仍假阳明为出路也。

(原注)此原本第六条。

湿热化火充斥表里三焦

原文

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歌诀

湿热化火热邪燎,充斥表里及三焦。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饶。壮热神昏为痉厥,阴津涸竭命难逃。急投大剂犀羚地,紫草玄参花露调,金汁鲜菖兼蚌水,清火救液此方超。

湿热化火热邪燎,充斥表里及三焦。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饶。壮热神昏为痉厥,

阴津涸竭命难逃。急投大剂犀角羚羊角鲜生地,紫草玄参银花露调,金汁鲜菖蒲兼蚌水,

清火救液此方超。此条乃痉厥证之最重者。上为胸痞,下为热利,外发斑疹,热邪充斥表里三焦,阴津消涸,势极凶危,重用大剂凉火救液,希冀万一。若未曾服过芳开者,兼投至宝丹;若已经芳开者,宜珠黄散。

(原注)此原本第七条。

湿热阻遏膜原

原文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乾菖蒲、六一散等味。

歌诀

湿热阻遏于膜原,寒热分争如疟状。槟朴果柴苍藿菖,半夏六散达原仿。

湿热阻遏于膜原,寒热分争如疟状。槟榔厚朴草果柴胡苍术藿香菖蒲,半夏六散达原仿。湿热阴遏膜原,舌苔必白,心胸必痞,发为疟疾,是名湿疟,与秋风成疟有间,故仿吴又可达原饮加减,以达膜原之邪,合入不换金正气散意,祛岚瘴湿热也。

(原注)此原本第八条。

湿滞下焦

原文

湿热证,数日後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

歌诀

湿热数日胸中痞,自利溺赤口渴腻。桔杏卷泽滑茯猪,三焦开泄兼分利。

湿热数日胸中痞,自利溺赤口渴腻。桔梗杏仁大豆卷泽泻滑石茯苓猪苓,三焦开泄兼分利。此条以自利溺赤,湿热滞下焦,故以分利为主。又胸痞口渴,故佐桔梗、杏仁、豆卷,开泄上、中二焦,源清则流自洁矣。

(原注)此原本第十一条。

湿热劫津木火犯胃

原文

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歌诀

湿热证,四五日,口渴脉细数,胸中闷欲绝,干呕不止胆火冲,舌光如镜胃津劫。西瓜鲜地甘蔗汁,木香香附乌郁啜。生津清热佐疏通,不煎气味俱全捷。此本营亏木旺人,邪犯阳明劫津液。幸无痰饮杂其中,此法施之为熨贴。

湿热证,四五日,口渴脉细数,胸中闷欲绝,干呕不止胆火冲,舌光如镜胃津劫。宜用西瓜汁鲜生地汁甘蔗汁,浓磨木香香附乌药郁金啜。生津清热佐疏通,不煎气味俱全捷。此本营亏木旺人,邪犯阳明劫津液。幸无痰饮杂其中,此法施之为熨帖。此条从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舌光如镜上着笔,用方亦奇。不用煎者,取其气之全耳。然幸无痰饮夹杂其中,故得用清法。

(原注)此原本第十五条。

湿热挟痰饮

原文

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胆汤加栝娄碧玉散等味。

歌诀

湿热内留挟痰饮,呕吐粘痰清水并。涤饮降逆和少明,温胆栝蒌碧玉进。

湿热内留挟痰饮,呕吐粘痰清水并。涤饮降逆和少阳阳明,温胆汤栝蒌碧玉进。此素有痰饮,而阳明、少阳同病,呕吐清水,或痰多粘腻,乃湿热内留,木火上逆。故用温胆汤加栝蒌、碧玉散,涤痰降逆为治。与上条呕同而治异,正当参看。

(原注)此原本第十六条。

湿热犯上焦肺胃不和

原文

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歌诀

湿热呕恶无休止,昼夜不瘥如欲死。是因肺胃不相和,胃热移肺肺还胃。川连苏叶各数分,两味煎汤服之美。

湿热呕恶无休止,昼夜不瘥如欲死。是因肺胃不相和,胃热移肺肺还胃。川连苏叶各数分,

两味煎汤服之美。肺胃不和,最易致呕。今湿热呕恶不止欲死者,因肺胃不和,胃热移肺,

肺不受邪,还归于胃也。然多干呕,是属上焦,并无酸水、苦水、胁痛等证,其非肝胆之呕可知。又无清水粘痰,非痰饮又可知。夫治呕之法,必用苦辛通降,然有分别,如呕恶、吞酸、胁痛者,用左金法,川连同吴萸服,直达肝经郁结之热。如呕恶、胸痞、舌白者,川连同干姜服,以开中焦之痞。此肺胃不和,呕恶不止,用川连之苦降虽同,而用苏叶之辛通则异。盖苏叶质轻,气味辛芳,能宣通上焦肺胃,合川连之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以治湿热在上焦作呕,尤足称为神化,故本论云:煎汤呷下即止呕。

(原注)此原本第十七条。

暑湿入肺

原文

湿热证, 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於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味。

歌诀

暑湿入肺为咳嗽,甚至喘而不得眠。葶苈六一枇杷叶,泻肺消暑湿邪宣。

暑湿入肺为咳嗽,甚至喘而不得眠。葶苈子六一散枇杷叶,泻肺消暑湿邪宣。

(按)韩飞霞治久雨天行咳嗽头痛,用六一散,葱、姜汤调服,应手取效。盖甲巳土运湿令,痰壅肺气上窍,但泄其膀胱下窍而已,不在咳嗽例也。此方即师其意,加葶苈、枇杷叶泻肺,同六一消暑湿,引从下窍而泄,化裁之妙也。

(原注)此原本第十八条。

湿热暑邪闭腠理

原文

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歌诀

湿热暑邪闭腠理,始终无汗胸中痞,肌肉微疼身热燎,六一—两研末细,薄荷钱许泡汤调,服下顿时汗即至。

湿热暑邪闭腠理,始终无汗胸中痞,肌肉微疼身热燎,六一散—两研末细,薄荷钱许泡汤调,服下顿时汗即至。六一散解肌、利湿、清热,统治暑、湿、热三焦之证。河间赞为凡间仙药。合上条并参,可知其功用之广,活法在人,顾用者之巧拙何如耳。

(原注)此原本二十一条。

湿热伤营风阳上逆

原文

湿热证,数日後,汗出热不除,或痉,忽头痛不止者,营液大亏,厥阳风火上升,宜羚羊角、蔓荆子、钩藤、元参、生地、女贞子等味。

歌诀

湿热伤营风火升,时时汗出热仍蒸,忽然头痛须防痉,贞地玄羚钩蔓荆。

湿热伤营风火升,时时汗出热仍蒸,忽然头痛须防痉,女贞子生地玄参羚羊角钩藤蔓荆子。此湿热伤营,风阳上逆,故汗出热仍不除,忽头痛不止,须防成痉。药用滋养营阴为主,而熄风佐之。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条。

湿邪伤阳

原文

湿热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附子、茯苓、益智等味。

歌诀

湿热脉细舌苔白,身冷汗泄胸痞渴。湿中少阴阳欲亡,茯苓益智参附术。湿中太阴口不渴,湿中少阴则口渴。

湿热脉细舌苔白,身冷汗泄胸痞口渴。湿中少阴湿中太阴口不渴,湿中少阴则口渴。阳欲亡,茯苓益智仁人参附子白术。上条热伤营阴,风阳上逆,故以女贞子、生地、羚羊角、钩藤等养营泄风为治。此条湿邪伤阳,阳欲先亡,故以参、附、苓、术等扶阳逐湿为法。因其舌白、胸痞、脉细,知为湿伤阳气。更审身冷汗泄,知为阳气欲亡。口中虽渴,乃少阴本证,并非属热。故用温法而无疑也。加益智醒脾阳,以湿从土化也。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五条。

湿困脾阳

原文

暑月病初起,但恶寒,面黄口不渴,神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湿困太阴之阳,宜仿缩脾饮,甚则大顺散、来复丹等法。

歌诀

湿困脾阳但恶寒,腹疼泄利脉沉谙,面黄不渴四肢倦,用药须从温法参。大顺缩脾来复等,冷香饮子效皆堪。

湿困脾阳但恶寒初起不热,腹疼泄利脉沉弱谙,面黄不渴四肢倦,用药须从温法参。大顺散方杏、姜、桂、甘。缩脾饮方摇草果、乌梅、砂仁、甘草、葛根、扁豆。来复丹方摇硫黄、硝石、青皮、陈皮、五灵脂、玄精石。等,冷香饮子附子、陈皮、甘草、淡干姜、草果效皆堪。此湿困脾阳之候。观腹痛泄利脉沉,属太阴里证;又面黄口不渴,四肢懒倦,属太阴外现之证;初起便恶寒而不身热,是中于阴湿,非阳湿也。当用温法无疑,但分轻重耳。或问何煎药?曰:姜、附、苓、术、川朴、益智等。虚者,参附理中法。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六条。

湿热大汗亡卫阳

原文

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宜五苓散去术,加滑石、酒炒川连、生地、芪皮等味。

歌诀

湿热四五日,忽然大汗淋漓出,手足厥逆寒,脉细如丝或欲绝。观其脉证似亡阳,神清语亮非阳脱。况其起坐能自如,又见茎痛兼口渴,此乃大汗亡卫阳,湿热之邪仍阻结,表里不通脉故伏。仍须去湿兼清热,五苓去术加芪皮,酒淬川连并滑石。

湿热四五日,忽然大汗淋漓出,手足厥逆寒,脉细如丝或欲绝。观其脉证似亡阳,神清语亮非阳脱。况其起坐能自如,又见茎痛兼口渴,此乃大汗亡卫阳,湿热之邪仍阻结,表里不通脉故伏。仍须去湿兼清热,五苓散去术加生黄芪皮,酒淬川连并滑石。原文云: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欲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宜五苓去术,加滑石、酒淬川连、生黄芪皮。徐鉴泉曰:此条脉证全似亡阳之候,而独于举动、声音、神气中得其真情。噫此医之所贵识见也。 (按)五苓散去白术者,以湿热仍结于中,而术性守中故也。口渴茎痛,故加川连、滑石。汗太多,故加生芪皮固卫阳,合桂、苓、猪、泽四味,通阳、清暑、去湿,恰如其数。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九条。

热深厥深下体客寒

原文

湿热证,发痉神昏,足冷阴缩,下体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汤熏洗。

歌诀

湿热证发神昏痉,设兼阴缩两足冷,实热虚寒须细审。虚寒便利脉沉微,实热便秘渴喜饮。谛观本证无一虚,知由下体客寒进。辛温之品煎汤熏,治法仍从湿热订。

湿热证发神昏痉,设兼阴缩两足冷,实热虚寒须细审。发痉神昏,多由热盛。而阴缩足冷,

又似虚寒。故须细审,具如下文。虚寒便利脉沉微,既见阴缩足冷,又见泄利脉沉微,虽神昏发痉,亦属虚寒阳气欲脱之候。实热便秘渴喜饮。既见昏痉,又便秘不通,烦渴喜饮,虽阴缩足冷,亦属热深厥深之候。谛观本证无一虚,知由下体客寒进。既无下利脉沉微,则非虚寒矣。何故足冷阴缩?始知下体受寒,一时营气不通使然。不但证非虚寒,并非上热下寒之可拟也。只用辛温之品煎汤熏熏洗两足,治法仍从湿热订。仍用清泄之法。

(原注)此原本第三十条。

胃津劫夺邪热内据

原文

湿热证,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硬,谵语,昏不知人,两手搐搦,津枯邪滞。宜鲜生地、芦根、生首乌、鲜稻根等味。若脉有力,大便不通,大黄亦可加入。

歌诀

湿热劫津邪内据,舌硬苔黄起芒刺,神昏谵语不知人,囊缩搐搦危极矣。鲜地鲜乌芦稻根,甘凉润下无伤胃,脉若有力大便坚,大黄加入方相配。

湿热劫津邪内据,舌硬苔黄起芒刺,神昏谵语不知人,囊缩搐搦危极矣。鲜生地鲜首乌芦根鲜稻根,甘凉润下无伤胃,脉若有力大便坚,大黄加入方相配。胃津劫夺,热邪内据,既已昏痉,又见舌硬囊缩,为厥阴之死候。幸脉不微细,尚见弦缓,故仿承气之例,以甘凉易苦寒,润下泄邪,不伤胃气。若脉有力,大便不解,大黄亦可加入也。

(原注)此原本第三十五条。

热邪人营迫血妄行

原文

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歌诀

热毒入营邪欲泄,上下失血或汗血。大剂犀角地黄汤,银翘茜紫加无失。

热毒入营邪欲泄,上下失血口鼻及前后二阴皆失血或汗血。从汗孔出血,名曰血汗。大剂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丹皮、赤芍。银花连翘茜草紫草加无失。热毒入营,营血如沸,而致上下失血,或汗血,势极危矣,而犹不即坏者,以毒从血出,生机在是,大进凉血解毒,

救阴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血止后须进参、芪善后乃得。

(原注)此原本第三十三条。

邪人厥阴主客交浑

原文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

歌诀

湿热证经七八日,口不渴而声不出,饮食不讨亦不却,神昏不语形默默。此邪深入厥阴经,主客交浑难解释。芳香凉泄俱无效,加减三甲散方合,醋炒鳖甲生天虫,土炒山甲酒醉地鳖,柴胡桃仁等味参,破滞通瘀邪自撤。

湿热证经七八日,口不渴而声不出,饮食不讨亦不却,神昏不语形默默。此邪深入厥阴经,

主客交浑难解释。芳香凉泄俱无效,加减三甲散方合,醋炒鳖甲生天虫,土炒穿山甲酒醉地鳖,柴胡桃仁等味参,破滞通瘀邪自撤。此邪入厥阴,主客又交浑,气滞血瘀,邪不得泄,

故用吴又可三甲散加减,去龟甲之滋,廑虫之猛,牡蛎之涩,加入酒醉地鳖虫、柴胡、桃仁,直入厥阴,破滞、通瘀、泄络而邪解矣。

(原注)此原本第三十四条。

湿热中虚升降悖逆

原文

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後忽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歌诀

湿热数日忽吐泻,中气亏损升降乖。扁豆莲心半夏苡,甘草茯苓生谷芽。甚者当参理中法,太阴惫甚用无差。

湿热数日忽吐泻,中气亏损升降乖。扁豆莲心半夏苡仁,甘草茯苓生谷芽。甚者当参理中法,太阴惫甚用无差。原文云:按法治湿热证,数日后,忽吐下一时并至,非关药误,乃中气亏损,升降悖逆也。法当和中,故用药如此。若太阴惫甚,中气不支,则非理中不可。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二条。

余邪内留胆气不舒

原文

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馀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歌诀

湿热按法治,诸证悉皆已。惟独目不瞑,瞑则梦惊悸。此系余邪留,胆气不舒耳。宜用姜汁炒枣仁,猪胆皮兼酒郁李,胆以合胆酒引之,郁李去滞下肝系,酸枣安神姜散邪,此方此法称灵秘。

湿热按法治,诸证悉皆已。惟独目不瞑,瞑则梦惊悸。此系余邪留,胆气不舒耳。宜用姜汁炒枣仁,猪胆皮兼酒浸郁李仁,胆以合胆酒引之,郁李去滞下肝系,酸枣安神姜散邪,此方此法称灵秘。古人治惊后肝系滞而不下,始终目不瞑者,用郁李之滑以去着。今病后湿热余邪内留,胆气不舒,故目不瞑,则惊悸梦惕,

用猪胆皮以清胆热,郁李仁以下肝系。酒入于胃,其气先注于胆,故借酒引郁李入胆也。枣仁安神而制以姜汁,安神而兼散邪也。用药如此,可谓心敏手灵者矣。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七条。

余邪蒙闭清阳胃气不舒

原文

湿热证,数日後, 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上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根、冬瓜仁等味。

歌诀

湿热已解余邪滞,蒙闭清阳胃不舒。知饥不食脘微闷,投剂轻清宣上奇。藿薄佩荷枇杷稻,六般俱用叶相宜。芦尖更有冬瓜子,此法时师知不知。

湿热已解余邪滞,蒙闭清阳胃不舒。知饥不食脘微闷,投剂轻清宣上奇。藿香薄荷佩兰荷叶枇杷叶鲜稻,六般俱用叶相宜。芦尖更有冬瓜子,此法时师知不知。此湿热已解,余邪蒙闭清阳,胃气不舒,故脘中微闷,知饥不食,用极轻清芬芳之品,宣扬升降上焦之气。鲜荷叶升清气,佩兰叶除浊气,枇杷叶降肺气,鲜稻叶资胃气,鲜藿香叶、鲜荷叶辛凉散上焦之热,芦尖、冬瓜子甘淡泄上焦之湿,不涉一味重浊之药。粗工当此,断乎不能矣。

(原注)此原本第九条。

下后正伤胃气不输

原文

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乾,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等味。

歌诀

湿热开泄下夺后,恶证虽平元气伤。神思不清唇齿燥,倦语不食溺数黄。胃气不输肺不布,清滋腻药不可尝。木瓜甘草参麦斛,莲心稻叶采鲜芳。生津醒胃和中气,生谷芽汤煎药良。

湿热开泄下夺后,恶证虽平元气伤。神思不清唇齿燥,倦语不食溺数黄。胃气不输肺不布,

清滋腻药不可尝。木瓜甘草人参麦冬川斛,鲜莲心鲜稻叶采鲜芳。生津醒胃和中气,生谷芽汤煎药良。湿热证开泄下夺之后,恶候虽平,

而元气已伤,故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饮食,溺数黄,唇齿干,胃气不输,肺气不布,难用清滋腻浊之药,故此生津和胃一法,清补元气。江南之人体气薄弱,最宜仿此。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八条。

热入厥阴热犯少阴

原文

湿热证,十馀日後,左关弦数,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

湿热证,十馀日後,尺脉数,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下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阴,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歌诀

湿热证已十余日,腹痛圊血肛门热。热邪传入厥阴经,左关弦数是其诀。治法宜仿白头翁,入阴升阳以凉血。假如脉数而干渴,下利心烦咽痛或,热邪直犯少阴经,猪肤凉润方为得。

湿热证已十余日,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热邪传入厥阴经,左关弦数是其诀。治法宜仿白头翁汤,入阴升阳以凉血。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白头翁、北秦皮、黄连、黄柏)凉散厥阴之热。今虽不下利,而肛门热痛,腹痛圊血,安得不用此方乎?假如尺脉数少阴热邪可征而口干渴,下利心烦咽痛或,热邪直犯少阴经,猪肤凉润方为得。仲景云: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王晋三解曰:肾应彘而肺主肤,肾液下泄,不能上熏于肺,致络燥而为咽痛,又非甘草所能治矣。当以猪肤润肺肾之燥,解虚烦之热。白粉、白蜜缓于中,俾猪肤比类而致津液,从肾上入肺中,循喉咙,复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而上、中、下燥邪尽解矣。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

余邪滞络

原文

湿热证,十馀日,大势已退,惟口渴汗出,骨节痛,馀邪留滞经络,宜元米(即糯米)汤泡於术,隔一宿去术煎饮。

歌诀

湿热病后阴液亏,余邪留滞络中羁。口渴汗出骨节痛,元米汤泡于术奇。隔宿去术煎饮服,养阴逐湿好思维。

湿热病后阴液亏,余邪留滞络中羁。口渴汗出骨节痛不已,元米汤泡于术奇。隔宿去术煎饮服,养阴逐湿好思维。病后湿邪未尽,阴液已伤,故口渴汗出。骨节隐痛不已,乃余邪留滞经络中也。此时救液则助湿,祛湿则劫阴,宗仲景麻沸汤之意,取气不取味,走阳不走阴;用糯米汤泡于术,隔一宿去术煎饮之,养阴逐湿,两擅其长,真匪夷所思者。

(原注)此原本第十九条。

热入血室

原文

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根、贯众、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味。

歌诀

湿热方张经适来,神昏谵语舌无苔。脉滑数而胸腹痛,热邪入血要清开。犀翘茜贯银花露,紫草菖蒲重用该。

湿热方张经水适来,神昏谵语舌无苔。脉滑数而胸腹痛,热邪入血室要清开。犀角连翘茜草贯仲银花露,紫草鲜菖蒲重用该。热入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叶氏《温热论》中,较此条言之尤详。

(原注)此原本第三十二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