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宜昌,沙市失守时,是这座城维持着湘鄂边“小南京”的繁华

 文山书院 2021-06-23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抗日战争以前,澧县、临澧、公安、松滋等县的棉花、稻谷、杂粮、油菜、小麦、豆类、花生、水产等;石门、慈利、大庸、桑植、鹤峰各县的桐油、木材、皮大梓油、药材、雄磺等均通过水运来津市集散。
远销汉口、沙市、宜昌。到民国初年,“美孚”、“亚细亚”、“德石古”等洋行分别在津市设立经营处。洋货销量倍增、农副土特产品输出日渐增多。津市已经是湘西北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了。
津市最兴盛的要算药行了,民国元年以后陈九思、源远长、吉庆恒、协和生相继开设。到一九三零年间,药材市场已日益繁荣。当时有聂隆盛、隆兴和、源远长等著名的药铺十大家,彭仁昌山货药行五家,从业人员二百零六人,资金十二万元(银元),营业额为七十万元。
津市批发、零售药材的来源,有的从川、会、广、浙等地进口南药,有的直接从产地采购,地产药材主要交易雄黄、木瓜,每年二千桶(每桶200市斤),木瓜近万担,这些土产药材,大部分由当地药商收购转手外运,主要去向湘潭、汉口、重庆,有的运营口、香港。1936年时津市外销雄黄每担最高价三十九元,最低十二元,全年运销量为三千四百担,销往汉口、四川一带。大庸运销津市粉葛每担最高价十二元、最低价十元、年销量一千担。(以上价为银元)
三十年代,除源远长、吉庆恒、济康专营批发外,源顺义、协和生、隆兴和(批发、咀片兼营)六家年经营额分别都在十万元(银元)以上。
津市药业之所以能较稳定地得到发展,有得天独厚的几个条件:一是地利,津市位居九澧门户,又属集散市场、是湘西及鄂西鹤峰县等地产药材(包括山货土产)外运必经之地和集散地,并能就地换回工业品及所需外地药材;
二是津市药业资力较为雄厚,货源充足,具有吞吐能力,附近各县难以比拟,湘西一带药材当地极少收购,更乏人远途运销;
三是津市药业老板与帮工全是江西人,经营药材有经验,且讲究质量。
而距津市较近的沙市,当时仅有恒春茂一家经营药材批发业务,卖的原包毛货,质量不及津市。因此,不论本省的南县、华容、安乡、澧县、临澧或是湖北的公安、松滋、石首、江陵等毗邻津市的地区,均有很多药店来津购药;
四是有雄黄、木瓜优势,虽非地产,而集散于津市,外运各省以至香港市场,一直畅销,称为“津市雄黄”驰名国内外。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津市市场一度出现繁荣,是历史上商业集散市场的鼎盛时期,药材行业也不例外。
主要是一九三五年涨大水,滨湖一带澧阳平原大部堤垸溃破后,土地异常肥沃,一九三六年又风调雨顺,农业获得数十年罕见的全面大丰收,大量的粮、油、棉等农副产品上市,盛产药材的澧水上游各县,亦纷纷运出当地药材下津市换购布匹、纸张等日用工业品和所需川、会、广、浙药材。
另外,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和长沙“文夕”大火之后,日本侵略军到处发动攻势,湘中、湘南交通中断,货源阻塞,尔后津市邻近宜昌、沙市相继失守,洞庭湖区布雷,长江水运中断,敌我对峙,战争胶着。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津市成了“保险箱”,各地难民逃到津市,摆个摊子就能做生意。
汉口、沙市、宜昌、河南等地商人,也纷纷携带货物来津市营业,城市人口陡增,达十七、八万人(含流动人口),这时,药材行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不断兴起。计有同和、豫湘、恒兴、竞成、久康、天庆、吉泰、信成、兴成、公益十三家,主要集中在城隍庙街和三洲驿一带
当时三斗坪已有一些药材挑子来津,药材行大部分是代客买卖,亦有部分自营,业务以黄友恭开设吉泰为最大,因其与老河口等地均有联系。经营批发咀片的大小药店共二十四家,人员近三百人,资金达八十万元(银元),年营业额比抗战前增长十倍,这一时期,雄黄虽未开采,但湘西和鄂边地区十多县的山货药材,源源不断运到津市集散,加之南北药材交流业务更加活跃,直线上升,最多的是川、广、浙及进口药材,亦应有尽有。
一九四一年,在日本侵略军封锁下,运输很困难,除部分通过水运往长沙绕道下广东、浙江、江西一带外,由津市经湖北三斗坪入四川的旱道开辟,津市成为沟通湘、鄂、川的交通枢纽。
从江北沦陷区大批偷运来津的有布料、百货、西药、染料、瓷器等,旱路批运入川。从四川运入川盐、川糖、木耳、药材、部分偷运江北。此时的津市,畸形发展。盛及一时。加上主要靠津市至三斗坪之间崎岖山路,这条川湘孔道,担负着大后方物资交流主要任务。
三斗坪是鄂西山区的一个小山镇。从津市出发,入湖北西斋,经茶庵寺到三斗坪,全程四百余里,来往运输,全赖肩挑背负,摩肩接踵,不绝于途。
图片
仅津市药材行店每天就要发出五百个挑子,多时达六、七百挑。当时几家药材批发店,货源不愁,又不需资金,货由药行送,货款五至十天,反正鱼咬尾(即前搭后帐),批发业务首推协和生,不分淡旺季、每天从早到晚,应接不暇,原来业务不振,难以支持的隆兴和、饶同仁、吉庆恒也相继而起,全市年营业额达一千万至一千二百万元(银元),当时也是津市药业鼎盛时期。
全市商户达1200多户。小商小贩比比皆是。新码头两边通道,为湘北逃难的难民摆设一长条百货摊点,经营小百货,生意非常兴隆。特别是津市夹街(现今西河街),酒家如雨后春笋,粉馆面馆,蓬勃发展。
川菜馆、湘北馆、下江馆,各显特色。一九四三年全市达七十多家。当时人们用“小南京”来形容津市的繁荣。但是,好景不长。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长江水运恢复,大批外藉商人歇业返乡,人口回落到战前水平。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长沙、武汉、沙市等地市面恢复,药材业务转回归武汉、湘潭,十三家药材行相继迁移或歇业,津市药材市场开始恢复抗战前的状态。尔后,解放的消息自北而南,不少资本家怕共产,偷偷抽走资金,如源远长一次用二十万(银元)资金换成桐油、棉花等物资运往长沙。协和生也抽走大部资金在长沙买房子,囤积药材,做好退路准备。津市药业的一度繁荣从此渐衰。
资料来源:津市文史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