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开封府衙札记

 寻梦游仙 2021-06-24

开封府又称南衙,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经历了五代梁、晋、汉、周以及宋、金、元、明、清各朝。虽然楼宇时废时兴,属县时多时少、辖区时大时小、品级时高时低,这里一直是负责管理开封城区及周边各县行政、司法等事物的官署。特别是在北宋时期,伴随着宋王朝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开封府作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过160余年的辉煌。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等三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一大批著名的历史名家在此任职。

开封府门前广场两侧东西各有一座过街牌坊,东边牌坊上书“承流”,西边牌坊上书“宣化”。据《汉书·董仲舒传》载:“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宣化承流是指官员奉皇帝旨意教化百姓,开封府衙的一切政务都必须秉承朝旨办事,可使文化继承流传,百姓更有教养,国家更加兴旺。

正对开封府大门的包公湖畔,是开封府的府前照壁,照壁的南面写有“开封府”三个大字。照壁的北面绘有一目光炯炯的神兽,名叫獬豸。传说獬豸能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倘若有人徇私枉法,獬豸会把犯罪之人抓到十八层地狱,獬豸从来不会冤枉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在这里刻上獬豸图案,是为了警示官员要秉公执法,依法行政。

开封府门前广场两侧各有一方亭子,两座亭子的样式结构相同,虽然是仿建的新建筑,倒也有几分古韵。亭子不同于常见的形状,而是接近于品字形缺一口的形状,重檐绿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亭柱和门窗,坐落在青石基座上,脊柱上的装饰也按照品级排列,低于皇家的规制。东侧为奉诏亭,看字面比较好理解,奉诏亭应是开封府接受朝廷诏书的地方。西侧为颁春亭,应是开封府颁布督导农耕春令的地方。立春时节,一年的农事活动就要开始了,官府要举行隆重而又热烈的迎春活动,一则告示百姓春耕,劝农民劳作;二则祈求风调雨顺。

开封府的府门为红墙朱门,府门楼上匾书开封府,门楼采用宋代古城楼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气势恢弘,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也充分显示出开封府作为天下首府的非凡气派。府门外两侧摆放着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石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一般是放置在门外两侧,按建筑方位,大门前的石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狮子是兽中之王,霸气之兽,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在古代只有宫庭、衙门等权力机构才能放置石狮。

开封府的府墙被称为文城墙,它是开封府的一奇,一般的城墙都建有马道和防卫设施,而这里的城墙却显得文绉绉,既无马道,也无防卫设施。据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做开封府府尹时,为掩盖他想当皇帝的念头,故意不在城墙上设置防卫,因此城墙也就有了文城墙的名字。

进入开封府大门,可以看到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碑亭,分别立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和《开封府尹题名记碑》。《开封府题名记碑》碑上记载着145年间曾任知府的183位官员的名字、官职、上离任等情况。但在这碑上却找不到包拯的名字,原来在碑的正中偏右位置有一处浅浅的凹痕,上面的字迹已经磨光,隐约能看到包拯两字的笔画。这是百年来,人们每到碑前都要用手指触摸包拯的名字,天长日久便留下了这道深深的指痕。在开封有一民间传说:如果贪官触摸包拯的名字,其手指就会发黑。现在看到的这块石碑只是一件仿制品,真品现放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作为文物进行保管了。

仪门是开封府衙门的礼仪之门,取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是坐轿、骑马的起止点。仪门在古代称为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朝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它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 

仪门中有一方硕大的铜塑开封府印模型,这方大印模型是根据真实印章整体放大100倍制成的,印上是四个反刻的九叠篆体“开封府印”。遗憾的是,真印已经随着历史的更换早已不复存在了,而我现在看到的这个模型也是根据以前官文上的印章挞下来的。

穿过仪门是宽阔的庭院,庭院中竖立一块巨石,这是开封府中的戒石,戒石上赫然镌刻“公生明”三个大字。据考证,这三个字并不是出在宋代,这是由明代山东巡抚年富书写的《官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泰安知州顾景祥刻立于泰安府衙的。《官箴》就是做官的座右铭,文中字字警策,说明了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戒石的背面铭刻的是“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据说这字是宋太祖的手迹。意在告戒官员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戒石铭作为官签竖立在府衙之内,始于北宋,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史的首例。

走过戒石,便是开封府的正厅,又称厅事,也就是开封府的大堂。大堂及两侧的左军巡院、右军巡院、左厅、右厅、架阁库、史院等办公机构组成了开封府官衙的核心,这里是开封府行政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审理要案,以及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

大堂内正中悬挂“正大光明”匾额,东悬“清正廉明”匾额,西悬“勤政为民”匾额,匾额下是一幅气势磅礴的海浪澎湃图。堂上红木公案,摆放着文房四宝、惊堂木、签筒、令牌以及开封府的大印。案台两侧插列回避、肃静、龙图阁学士、奉御制差遣等虎头牌,更使大堂气氛庄严肃穆。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堂前寒光闪闪的三口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传说这是御赐包拯执法时的刑具。

在大堂的后面就是议事厅,议事厅是开封府官员议事的场所,原名都厅。议事厅里陈列着用硅胶制作的真人大小组像,这组塑像表现的是“欧阳修宽简治京师”场面。条案正中端坐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接任包拯之后任开封府长官,他与包拯治理京师的方法大不相同,采用的是宽而不纵,简而不略。即该管的则管,不需管的则坚决放手。执政不一味表现政迹,尽量宽容简化,以不扰乱民众为宗旨,通过建章立制加强教化,并遵循人情事理,不动声色中引人向善。

议事厅后面是齐民堂,据文献记载,北宋开封府齐民堂,取“以民为本”之意。穿过齐民堂,是一这座腊梅飘香的四合小院,正厅的建筑为梅花堂。说起梅花堂,还有一段包拯“开后门”的典故。相传,包拯上任开封府尹后,三个月没有一件案子发生,包拯很纳闷。一天,他脱掉官服,换上便装到大相国寺附近的一家茶馆探个究竟,恰逢茶馆内民间自发组织的“吃茶评理会”正在裁决两家财产纠纷。包拯问他们为啥不到开封府告状,有人告诉包拯:“那开封府从大门到正堂,一共五进院,层层设岗。若要递个状纸,层层叩头作揖、打点银钱不说,倘若状内牵涉到哪位衙役的亲朋好友,那永远也递不到正堂。”包拯回府后便把府衙后边的临街墙改成后门,方便民众告状诉冤。

清心楼是开封府的标志性建筑,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飞檐重重,处处彰显出宋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楼名的清心二字出自包拯在端州做官时,写过的一首《书端州郡斋壁》诗,诗中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意思是清心是治国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包拯的这首明志诗是他一身仅存于世的唯一诗篇,从这首诗中可以了解到包拯的为官之道和做人的原则。包公相信:一个清官,一个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会被人爱戴。

在清心楼的一层大厅内,竖立着一尊高3.8米、重达5.6吨的包拯立姿铜像,包拯手拿状纸,神情凝重地目视前方,紧锁的眉头显现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清官气概,两边墙上镌刻有包拯的《言志诗》和宋真宗诫谕文武百官的《清心七铭》。官帽在历朝历代中讲究颇多,汉朝官帽重视简朴,唐朝官帽的帽翅像两只耳朵,从包拯的官帽可以看出宋代官帽的帽翅很长。据说,赵匡胤有一次在上朝时,发现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退朝之后,他便传旨官帽后面两侧分别加上用铁片、竹篾做骨架的帽翅,两边帽翅各穿出一尺多。这样一来,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了。

清心楼旁的明礼院是开封府负责管理教育、科举等事务的机构。明礼院内的拱奎楼供奉着魁星神,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是古代读书人除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桂籍堂是开封府的科举档案馆,每次科举之后,府衙都会把本府中举的考生重新造册珍藏在这里,正所谓“桂籍知名有几人,翻飞相续上青云。”蟾宫折桂,荣登桂籍是读书人的荣耀。堂内供奉着孔子及颜回﹑子思、曾参﹑孟轲四位弟子。

宋朝有三位皇帝未登基前均在开封府担任过府尹,三位分别是: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钦宗赵桓。据宋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潜龙宫的前身为射堂,宋真宗赵恒为寿王时担任开封府尹一职,宋太宗赵光义命人在开封府修建了供赵恒练习射箭的射堂。之后,宋仁宗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担任过开封府尹,将宋真宗任开封府尹时办公居住的廨舍修成了潜龙宫。

天庆观在开封府的西侧,这是一座豪华的道观院落,天庆观是开封府管理全国道教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今天的道教协会相仿。进入天庆观,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太极八卦台,它几乎占满整个庭院。太极八卦是道教表现宇宙、哲学、社会思想的经典图案,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台中间为代表演化不止的混远太极,其次是代表空间四象,外围是代表世界万物的八卦,构成了一副宇宙图景。道教认为在图上练内丹之功,能迅速使自己融入宇宙浩气之中,达到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境界。

天庆观的主体建筑有三清殿、佑圣殿、福佑殿,在三清殿中供奉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道教主神,在殿内的墙壁上还绘有表现北宋崇奉道教的巨幅故事壁画。在一个衙门内建造道观也是开封府的一奇,这是因为北宋的皇帝都崇信道教,在宋真宗当政时曾下令全国所有的州县都要建立天庆观。当时的开封府兼管全国的佛、道教事宜,因京城人口稠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建天庆观,就在开封府内辟出一块地方建了这座道观。

天庆观大门前有一座壁照,壁照上是宏大的“五岳真形图”,这座壁照上的图案与我在龙亭公园内看到的五岳真形碑上的图案是一样的。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的符箓,据称是太上老君根据五岳的山脉纵横、高低盘曲、云林流水之像绘制而成的山岳地图。五岳真形图以山形在地面上垂直投影作为山的影像画出来的,并以不同的颜色画出其中的山峰和山谷,这“五岳真形图”也是道观中必备的经典图案。

英武楼是宋朝科举考试中武举的考场,在英武楼前有一个宽大的校场。每当武举考试时,考官就坐在英武楼上,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就在校场操练武艺,据传岳飞枪挑小梁王的故事很可能就发生在这里。在北宋时期,开封府设置有左军巡院和右军巡院两个警备机构,各辖有一支部队,专门负责京城日常防务和紧急事务。这两支部队要定期轮流在校场进行训练,但严禁左军巡院和右军巡院两支部队同时在这里集结,以防止武将生事。

演武场北面的壁照上写有“亦文亦武”四字,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建立了一个坚定的基本国策,就是亦文亦武,偃武修文。用今天的术语讲叫科教兴国,大力扶持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所以整个宋代在我看来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事业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府司西狱文化区是开封府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文化区,在北宋时期,开封府掌管京城及属县的治安司法狱讼事务,同时还经常受理涉及官员的各种案件,因而开封府设有五所牢狱,以关押犯人和证人,其中一所设在开封府衙署内西南角,由司录司直接管理,俗称“府司西狱”。典狱房是监狱最高长官处理公务的地方,在中国古代的监狱中,凡关押的犯人都会由监狱最高长官编排并列出相应名册,这部名册叫做狱典。

开封府衙署中设置的牢狱分别设有男牢、女牢、男死牢、女死牢,这些牢狱是临时关押嫌犯和证人的地方,以便随时提审拘押的嫌犯。在当时这里叫牢狱而不是叫监狱,只是相当于现在的拘留所,嫌犯在这里关押最长时间不能超过40天。

宋代的牢狱中都设有狱神庙,狱神庙中供奉的是狱神皋陶。皋陶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传说皋陶生于尧帝时期,曾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他的主要功绩是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理牢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

北宋时期,开封为京师所在,也是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面积最大、经济最繁荣的城市,此时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地位也最为特殊。如今历史上的开封府,已经被掩埋在脚下8米的深处,现在的这座开封城,只是在它的原址上仿照原样建成开放的一个景区,虽然远不如当年开封府的规模。但它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庭院深深的房舍,曲径通幽的回廊,层层叠叠的屋瓦,像一部饱含岁月尘埃的巨著,沉淀着厚重的文化遗存,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前来探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