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老子眼里,天地原来就是个大皮囊;“不如守中”守的又是什么呢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6-24

《老子》的第五章重点在“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中的“不仁”。

但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后,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里是把没有分别心的天地比喻为中间是虚空状态的橐囊。

“橐龠”就是用皮囊做成的鼓风设备,冶炼时,为了让火烧得旺一点,就需像风箱一样的鼓风设备来鼓风。古时候用的就是大皮囊,这个大皮囊就叫作“橐龠”。正因为它是空的,所以才可以鼓出风来,而且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空而不枯竭,为什么怎么鼓都不会用尽,因为它是空的。越鼓动就越有。

所以,这一段讲了天地的两个特点:第一,天地的本质是虚空;第二,正因为这种虚空,所以才成就了天地生养万物的功能。由此可见,老子这里所说的天地,是与道紧密相连的那种由一而二的本原状态。

那么,最后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多言数穷”。一般认为,这个“数”字,应该读作速度的“速”字。意思是话说多了,很快就陷入困窘。

但细想一下,话说多了,与很快困窘,似乎没有太大的逻辑关系。

倒不如把“数”,解读为屡次。“多言数穷”就是“多言屡穷”,话说得越多,困窘得越频繁。说得多困窘就多,这样才更符合逻辑。

那么,为什么会“多言屡穷”呢?这是因为天地所代表的道,它的特点是不言。

孔子曾经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既然天地不言,四时照行,百物照生,那么圣人就应该遵循于天地的原则。所以《老子》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多言数穷”,不如不言。

如果不言,那么应该做什么呢?老子接下来说:“不如守中。”有人认为,老子所说的“守中”,指的是恪守中道。其实在这里的守中,不是这一层意思。前面讲的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以,这里的守中,守的就是这种中空的状态。人与天地打通,守住内心的虚空。(一苇 老子《道德经》经典解读 音频正在喜马拉雅播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