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读ào的时候,在现代汉语是“不顺”的意思。在格律诗中,句中出现格律不顺的地方,这种句子就叫做拗句。 拗句只在格律诗中出现。 诗人明明懂得格律,那么拗句为什么还会出现呢? 那是因为有时候诗人写诗,诗兴来了,会特别想用某个字,词不害意,那么先不管平仄,就用这个字了,在其他地方救一下好了。 一、几成特殊格式的拗救 之前说过一种常用到几乎成了特殊格式的拗救: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二、孤平自救 现在再说一种,孤平的自救: 句式“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字必须用平声,假如用了仄声,成了孤平句“仄平仄仄平”的话,我们就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仄平平仄平”这样就不犯孤平了,反正第三个原本也是可平可仄。 对于七言也是这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举个例子: 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每句的平仄是这样的: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摘”是入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这句与第三句相对,原本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为了用“恐”这个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孤平的自救句式。 当然,有人会问,那如果是七言孤平句“(仄仄)仄平仄仄平 ”,我不在第五个字上补一个平声,在第一个字上补,变成“(平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的平声,前面不也有两个平声字了吗? 还是那句话,这种句式是否还犯孤平,目前学术界的争议比较大,尽量不要去写这样的句子。 三、大拗句和小拗句 1、大拗句 假如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四个字一定要用仄声的话,变成了“仄仄平仄仄”,律诗同句偶字平仄相对的要求就被彻底打破了。这时候在对句救。 它的对句原本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我们就规定它的第三个字必须要平,用来还上句多出来的那个仄字,这样两句加起来总体来说平仄还是和原来差不多的。 这种句子叫做大拗句,必须要救。 变化之后: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举个例子: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二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平仄是: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也是大拗句补救之后,给我们留下的千古名句。 2、小拗句 句式“仄仄平平仄”变成“仄仄仄平仄”,因为变的是第三个字的平仄,这种情况可救可不救。 因为古人有的救,有的不救。 救的话,对句就改成“平平平仄平”。 变化之后是: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举个例子: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们看这首诗,很容易看出李白的性格。 一上来,李白就写出一个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因为第三个字“孟”是孟浩然的姓,就得用仄声,不能变。 其实这是一个小拗句,变的是奇数位的平仄,可救可不救,李白在这里救了。 李白是孟浩然的小迷弟大家都知道,我们看看孟浩然的一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平仄是“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前半句分明是一个没有救的孤平啊! 果然是李白的偶像,任性! 那,再看上回说李白仿人家诗的崔颢: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心里默背一下四种基本句式——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没有! 成了特殊格式的拗救——平平仄平仄,没有! 孤平自救——仄平平仄平,没有! 大拗句的补救: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没有! 小拗句的补救: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没有! 其实,上面的平仄打眼一看就知道崔颢没有认真救了。上句连着六个仄,下句古风三平尾,崔颢这首律诗写得也很任性。 附《黄鹤楼》全诗,大家没事分析下平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