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颈部:颈动脉瘤(carotid body tumor,CBT)

 天等放射订阅号 2021-06-25

天等影像 眼界与视界,逻辑与思想

病例

病例提供:天等县人民医院农天山

因"左颌下区肿物10年余" 于2020年03月01日09时28分门诊入院。

病例特点:1.女性患者,56岁;2.2010年初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左颌下区肿痛不适,无发热、咳嗽,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等症状,病后曾多次在院外输液治疗(具体诊断及用药不详),疼痛消退,但肿物未见明显消退。今日至我科就诊要求住院手术治疗,门诊医师检查后诊断"左颌下肿瘤"收入院治疗。3.既往因"1、社区获得性肺炎2、眩晕综合征3、颈部肿物性质待查4、高脂血症"在我院中医科住院治疗。4.入院时检查:BP156/97mmHg,余生命征正常,神清,左颌下区触及3.0cm×2.0cm肿物,皮肤色泽正常,皮温不高,质较硬,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度可。张口无受限,牙列整齐,咬合关系正常,伸舌居中,活动无受限,各涎腺导管口口无红肿及异常分泌物,双侧颌下、颏下、双颈部未触及淋巴结肿大。

初步诊断:1.左颌下区肿物性质待查

          2.高血压病?

颈动脉瘤(carotid body tumor,CBT)

CBT常见于颈动脉化学感受器,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动脉瘤起源于嗜铬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瘤来源于肾上腺的髓质,而副神经节瘤来源于肾上腺外的神经内分泌组织[1],肿瘤位于颈部总动脉分叉,临床多为良性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手术切除是CB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CBT的血供丰富且与神经关系密切,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术后并发症较多。在其手术治疗之前需要确定肿瘤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2]。

颈动脉体是位于颈动脉分叉周围的一个小的椭圆形组织,主要功能是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pH值的变化。它与位于颈动脉窦内的压力感受器一起调节动脉血压[3-5]。

临床症状与体征

CBT常见于男性青年,无家族史现象,病程长、生长速度缓慢,临床缺乏特征性症状,多为单发[6]。临床常见表现为无痛的颈部肿块伴搏动,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当肿瘤向内生长会引起患者咽部不适,有异物感。随肿瘤的生长,会压迫患者的颈交感神经、咽神经及迷走神经,会引起患者声音嘶哑、霍纳综合征等[7]。CB多为良性,恶性情况较少,当发生淋巴结转移、局部转移或切除后复发为恶性[8]。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主要评估肿瘤直径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从而预测手术风险,指导手术方案制订。

CTA应用较多,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包绕关系,大小形态及肿瘤位置。

DSA可评估肿瘤大小和血供,结合颈动脉球囊阻断试验,还可评估颅内循环开放情况,预测术中阻断颈动脉后出现脑梗死风险,更好指导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9]。

CBT的CT表现为病灶部呈长梭型或圆形,边缘明显,平扫动脉期肿块强化十分明显,且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动脉块在延时后强化十分明显[10]。由于该肿瘤有特定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且血管分布丰富,因此不会随肿瘤的生长而引起囊变坏死。

▲病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 形成“抱球状”改变。

病例来源:盛杰鑫, 黄光建, 薛 斌.等.双能量CT血管造影及单能量CT血管造影 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2019,16(1):65-67.

▲病例:CBT 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

病例来源:白杨,欧阳洋,黄建华.等.颈动脉体瘤诊治的临床分析:附 38 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28(12):1470-1473.

▲病例:患者,女,36 岁,CTA显示右侧颈动脉体瘤.

病例来源:李展展,梁 琰,张永强,等.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体瘤术中出血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0.8:492-496.

治疗

手术为CBT唯一的治疗方法,目前手术方法 主要根据CBT的Shamblin分型来制定,包括:

⑴ 单纯肿瘤切除;

⑵ 肿瘤切除+颈外动脉切除;

⑶ 肿瘤切除+颈内动脉重建(包括颈内动脉端 端吻合、颈内动脉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大 隐静脉重建);

⑷ 肿瘤切除+颈内动脉结扎。

虽然CBT手术效果已得到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CBT手术脑梗发生率和病死率近年来明显下降,但神经损伤发生率仍较高;因此需要熟悉并掌握颈部解剖,同时改进手术技巧以降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更好规范和提高术后神经并发症管理和康复治疗。

(2)影像学技术有待提升,进一步创新影像学检查手段,更充分评估肿瘤性质特点及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有助于更好评估手术风险和制订手术方案。

(3)手术技巧有待提升,虽然 CBT外科技术已得到明显提升,但仍有很

复杂CBT处理较为困难,包括体积巨大、侵犯侧颅底肿瘤,以及质地坚硬、难以解剖分离肿瘤等,需要进一步提升手术技巧[11]。

鉴别诊断

1、神经源性肿瘤:以神经鞘瘤多见,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又称为雪旺瘤,以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最常见。CT 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可伴坏死、囊变,沿神经组织纵向生长,第Ⅸ~Ⅻ对颅神经在颅外走行于颈动静脉之间,而交感神经位于颈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内后侧。神经鞘瘤常呈对称性纵行生长,推压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移位,符合其解剖学特点。

2、转移瘤。淋巴结转移瘤多有原发病史,CT表现可有边界清或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边缘环形强化,中心强化程度较低。

3、淋巴瘤:于颈动静脉外侧,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均匀持续性强化,包绕血管,血管面包夹征。

4、化脓性淋巴结炎: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中心伴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急性起病,伴“红、肿、热、痛”等感染性体征。

参考文献

[1]马建明,刘晓明,常群安,等.颈动脉体瘤29例的诊断 和手术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2):331-332.

[2]Kim GY,Lawrence PF,Moridzadeh RS,et al. New predictors of complications in carotid body tumor resection[J].J Vasc Surg,2017,65(6): 1673-1676.

[3]Metheetrairut C, Chotikavanich C, Keskool P, et al. Carotid body tumor: a 25-year experience[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6, 273(8):2171–2179. doi: 10.1007/s00405–015–3737-z.

[4]Silva ES, Tozzi FL, Paiva FHM, et al. Bilateral 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 case report[J]. Sao Paulo Med J, 2000, 118(1):13– 16. doi: 10.1590/s1516–31802000000100004.

[5]Ghali MGZ, Srinivasan VM, Hanna E, et al. Overt and Subclinical Baroreflex Dysfunction After Bilateral Carotid Body Tumor Resection: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J]. World Neurosurg, 2017, 101:559–567. doi: 10.1016/j.wneu.2017.02.073.

[6]朱江,魏小龙,秦锋,等.8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 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32(2):126-128.

[7]高潮兵,刘业海,方平,等.颈动脉体瘤的诊治观察[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6,51(8):1225-1227.

[8]马建明.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附40例分析)[J]. 山东医药,2016,56(43):82-84.

[9] Woolen S, Gemmete JJ. Paragangl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J]. 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16, 26(2): 259-278.

[10] Davila VJ, Chang JM, Stone WM, et al. Current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arotid body tumors[J]. J Vasc Surg, 2016, 64(6): 1703-1710.

[11]顾光超,郑月宏.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检查及外科治疗进展[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0,6(5):399-441.


END


终点不是梦,重点是突破,仅供学习,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