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 信

 廻峰山樵夫 2021-06-25
         写信,好像是一个很遥远的事。
         古人很早就开始用写信的方式表达情感。(鸿雁传)书、尺素、鲤鱼等都是书信的意思,还有诸如: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等等也都是古人用来对书信的称谓。

      在古人书信里寄托了多少情丝和浪漫,也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穷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用书信表达感情并催人泪下的美好诗句。
       这是一笔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却忘记了书信,忘记了书信的浪漫和情怀,甚至忘记了书信的写法。
         一条微信、一句订制好的QQ问候语、一个表情包就把所有的思念全部表达出来。一样的问候、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图案:冰冷、无情、乏味和无聊。怕看,看一眼就随手转发出去或删除,因为占手机空间。
       书信已经成为过去人们遥远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许某一天,书信就要失传。

      你看古人表达得多么浪漫和真情,书信是感情的细雨、是倾诉的眼泪、是抒情的牧笛;是母亲的思念,是征夫的忠孝,是思妇的幽怨。
         陆游的“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让你情不自禁;“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让你怎能不感动流涕;而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读来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就在十几年前,我们还在用书信的表达方式向亲朋好友带去问候。在接到亲人的书信后,我们收到的首先是温暖和一份真情。鲁迅先生还将和许广平的书信集成集子,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
         有时邮递员在楼下高喊:小张有你的信!那种期待和温暖已经涌上你的全身。你会把信放在怀里,焐上一会,在没有人的地方,才小心翼翼地展开。看到父母的每一句问候,听到子女的每一声告白,你都会充满了温暖:“儿啊,你要好好读书,照顾好自己,当爹娘的就放心了。”、“娘身体还好吗,多保重,儿在部队表现很好,您老放心,儿一定给您争光。” 每一个字都寄托了父母的真心嘱托,每一句话都饱含了儿女的体温。
        记得大哥在上海当兵,我们全家都以他为自豪。母亲总是担心他在外不习惯,怕他训练坏了身体。临走前反复嘱咐他要听话,勤快。那时还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每当母亲想大哥时,就叫我写信。写什么呢,母亲说:你就写,家里很好,有两头猪,有一百多斤了,爸爸在生产队今年拿多少工分。
       最后总是嘱咐他要好好保重身体,在外面,不像在家里有大人提醒,要和战友搞好团结。母亲一边想一边说,想一句有时要很长时间。她有时望着墙上,凝视着远方,就像大哥站在面前一样。

        我总是不知道信怎么开头,甚至不知道怎么称呼大哥。我有时想,是亲爱的大哥,还是敬爱的大哥呢,我经常拿不定主意。反正最后母亲总是说,让大哥放心,家里很好,不要操心。其实,大哥也知道,家里非常困难,全家7、8张嘴要吃饭,只有父亲一人干活,哪里可能好呢。也不过是母亲怕大哥分神,影响工作吧。
       在结尾,我总是在母亲的希望最后,另外加一句,我最近学习很好的话。但最后读给母亲听的时候,声音特别小,母亲也高兴地认为这句加的好。
       后来在外地读书,我总算会写信了。其实写信并没有事,只是想家而已,几句问候的话。想家,一旦提笔,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但一般不会有回信,因为家里没有人回复我的信。大哥偶尔替母亲写一封信,了了数语。二哥在学徒,他是不善于表达。但每一封信,我都觉得温暖熨贴,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回味和快乐之中,因为似乎又听到母亲的话了,她就在身边。

       而现在人们再也不会写信了,也不屑于写信。那是落后得不能再落后的玩艺,老土了。有了现代工具,交流快捷了,也更加方便了。有事无事打个电话,也可以即时视频。尽管如此方便,但情没有浓,意没有切。他们更关心的是微信里的鸡汤,是微视频里的异闻,抖音里的八挂。
      有一天,我们再也不会写信了,我们赶紧去申遗,不知道能够成功不。最好要早,不然,外国人申在前头,又不好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