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高》教学设计

 提笔入江湖 2021-06-25

《登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高》是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中的一首诗。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单元要求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已经,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并尝试写作文文学短评。《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有过之情齐集心头。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严谨,历来为人称赞。学习时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师创作技巧。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对诗人已有初步了解,对阅读诗歌的方法也初步掌握,但对律诗等文学常识和杜甫的沉郁顿挫的石峰还不甚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然已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但多数情况下仍停留在意象表层,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诗人内在情思的深入体悟仍然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杜甫、创作背景及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

第二课时

1.品读诗歌,感受杜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2.理解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

2.品读诗歌,感受杜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提起诗歌,我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会想到诗仙李白,会想到诗圣杜甫等等著名诗人。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欣赏了他的浪漫瑰丽的想象,还有他不愿“折腰事权贵”的气节。这一节课,我来学习与李白同一时代的诗人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板书)

二、方法指导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几首诗歌,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也做了总结,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

1.看标题(抓关键词,抓题眼,猜诗歌会写什么内容等)

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3.看诗文(①看懂诗文的意思,疏通字词、文意;②看意象,分析意境;③看表现手法;④看修辞手法;⑤看语言风格;⑥炼字等)

4.看注释

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来阅读分析《登高》这首诗。

三、“按部就班”,阅读诗歌

(一)看标题——“登高”

当我们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能想到什么?或者说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同学们应该想到这些问题)

1.“登高”是什么意思?(表层意义,文化习俗意义)

2.诗人为什么登高?(背景)

3.诗人登高之后,看到了什么?又有何感受?(景与情)

明确:

1.登高:①登上高处;②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古代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所以登高是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2.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看作者——“杜甫”知多少?

我们在初中就学过杜甫的诗歌,同学们对杜甫不会陌生,现在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杜甫知道多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有《杜少陵集》。

(三)看诗文——朗读诗歌,了解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工具或注释,读准字音;

2.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的舒缓,读出情感;

3.学生当堂朗读,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从内容、情感基调等方面);

4.听录音朗读,学生齐读。

明确:

1.猿啸(xiào)哀  渚(zhǔ)清  霜鬓(bìn)  浊(zhuó)酒

2. 朗读节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精读涵咏,体味情感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内容,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处理一下历史遗留问题。在“看标题”环节,我们有一个问题:诗人登高之后,看到了什么?又有何感受?(景与情)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或小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人登高之后看到了什么?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本诗的意象划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同时发挥想象,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这个意境又具怎样的特点?

明确:

(1)意象

①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2)意象特点

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鸟飞回:盘旋着的鸟。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相似的,漂泊不定。

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感慨生命的短暂。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意境:本诗描摹了一副秋风萧萧,万物凋零,江水滔滔,鸟鸣猿哀的秋景图。

     意境特点: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本诗的意象、意境特点,回到诗歌中,并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明确:总体情感基调——悲、哀

①自然之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中,诗人在多风的秋日登上了高处,他感受到了风急,天之高,他听到了猿啸哀,他看到了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本来是一副气势磅礴的壮美景象,然而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这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风、天、渚、沙、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写出了自然之悲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位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②身世之悲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目睹了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不尽”的长江,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的悲愁之绪涌上心头。在颈联当中,作者叙述了自己离家多年,有家难归;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的愁苦,感慨自己身世的悲凉。

③国难之悲

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世而悲吗?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他的视角自然不仅仅是聚焦在自己身世的悲苦之上,他看到的是整个国家的苦难。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可以指人生艰难,也指国家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可是他“恨”有用吗?没有用。个人的力量,在整个国家面前,在整个历史大势面前,是何其的渺小,正如诗人站在江边,那高远的天空下,看着那滚滚的长江,他是何其的渺小。他恨无用,便想着借酒消愁,可是因病不能喝,“潦倒新停浊酒杯”,此时诗人孤苦无依,自然之悲,身世之悲,国家之悲的愁苦、悲愁宣泄不了,只能郁积在心头。

3.在本节课的最后,请同学们齐读全诗,体会诗人那种沉郁而不得宣泄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自然之悲

身世之悲

国难之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