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求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像
【注释】
(1)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据说比孔子小45岁。
(2)养:杨伯峻先生说,“养父母”的“养”字,从前人都读去声。音漾,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谓的孝,只要能赡养父母便是。可是,即使犬马都能得到喂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敬爱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与喂养犬马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杨伯峻先生注, 这句话有两说,一说是儿子侍奉父母时的容色。《礼记 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以看作这两个字的注脚。另一说是侍奉父母的容色,后汉的经学家包咸、马融都持此说。但是,若原意果如此的话,应该说为“侍色为难”,不应该简单地说为“色难”,所以杨先生不取此说
钱穆先生注:此有两解。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 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小戴记 祭法》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前说指父母之色,后说指孝子之色。既是问孝,当直就子言。且前解必增字说之始可通,今从后解。
可见杨先生与钱先生的意见是一致的。
(2)服:从事、担负。钱穆先生谓:服,操执义。
(3)先生:指长者,这里指父母;弟子:指年幼者,这里指晚辈或儿女。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关爱老人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时,永远都能做到和颜悦色才是最难的。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先让父母吃,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
【求知】
什么是孝?按照孔子的教导,仅仅是赡养父母、有事替父母去做、有饭先让父母吃,这还不能算得上是孝。孝,必须要对父母怀有敬仰之心、感恩之心和深爱之情。只有子女对父母怀有这样的情感,然后才能做到侍奉父母时不嫌弃,不烦躁,总是能和颜悦色的回应父母的各种需求。这样才是真正的孝。
俗话说:“养儿防老”。人变老后,逐渐失去了自理能力,进入了与儿童相类似的需要别人照顾的时期。但是,天下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关爱与照顾,与子女对自己年迈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并不完全一样。天下很少有不关爱子女的父母,而子女不孝敬父母的却很多。
人老了,走不了了,干不动了,又脏又臭。不仅给子女帮不上忙,还要向子女讨饭吃,要钱花。这样,子女们能做到不嫌弃,不烦躁的就很少。对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深爱之情,侍奉父母时就很难做到总是和颜色悦色地回应父母的各种需求。这就是孔子所讲的“色难”。正因为我们不容易做到象父母关爱我们一样的去关爱自己的他们,所以孔子才教育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照顾父母

孝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责任和义务,而是由我们内心深处对父母感恩、敬爱之情的自然流露与表达。我深爱我的父母,所以我必须要孝敬他们。而不是因为父母养过我,所以等他们老了,我就必须要以同等的方式回报他们。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