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见素抱朴780 2021-07-03

这句话需要细细品味,才可以深悟和理解这段话,这句很有哲理的话出自《五灯会元》,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原文如下: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从哲学上看,这段话是讲人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

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是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体现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与深化。所谓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所以说认识过程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过程,才能敢终得到事物的本质规律。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三个过程是形容人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经历。随着年龄增大,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复杂起来。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孩提时代认识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会轻易相信眼睛看到的一切。

1、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

这是指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内心是纯真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也简单,对出现的新鲜事物都会很好奇。眼前是静止的山就是叫做山,于是,你从感性认识上就认识了山。下次再见了山,你就会不假思索地说:这就是山,”眼见为实麻“,这时你会把眼睛中看到的东西认定就是真实的,眼见的山就是山。

2、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

但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你来到了中年,这时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事也逐渐多,在这期间,你可能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失败,你有时会很天助,很无奈。这时你就会认识和发现眼并这个世界仿佛模糊起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看不清,已不是当初你见到的世界了。看到的山不是山了,说明认识到了一新的层次。

3、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

这层境界到了人生最后,进入老年阶段了。这时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进入更高阶段。单纯从认识过程来看,这个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达到了最高,已接近探索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了。

从人的社会实践来看,也达人生的终点。一个人倾尽其一生的时间,忙忙碌碌一辈子,到了最后,终于看破了红尘,懂得了取舍。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理想,才发现这花花世界好象都是虚幻一般,自己的梦想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世界仿佛回到原始,一切都回到原点,返璞归真,这时才把这世界看透,原来山还是原来的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就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世界不论你如何看,它都将是原来的世界。只有想的开,方能活得潇洒自如。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