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末位淘汰与人员紧缺时如何抉择?

 与管理者同行 2021-07-04

随着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很多行业过去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近几年发展的难处:业绩增长乏力、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人员流失率越来越高(许多过去从来没有人员流失的企业,这两年也出现了人员流失,更“可恨”的是,流失的往往是骨干或优秀员工)……同样的,在企业内部,我们也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近两年工作强度比过去都大,加班也更多了,但是收入并没有应的体现出来,大家普遍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全感,只想躺平!

在此背景下,大多数企业过去相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系越来越没有了生存基础,在蛋糕(薪酬总额)增长乏力的前提下,那些过去在企业里“混日子”仍获得“平均”薪酬的岗位或人显得越来越“扎眼”。若“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持续执行,将对内部相对高绩效人造成两方面影响:选择离开或选择“混日子”,总之是不愿继续“奋斗”。于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优化应运而生,去年国资委发布的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计划里,明确提出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是此次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项。在我看来,市场化激励机制构建的核心要要体现“对外有竞争力,对内体现公平”的原则和导向,前者是对标市场,后面是内部体现公平,体现公平最主要的抓手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的强激励模式,激励绩优者,淘汰绩差者,即通俗意义上的末位淘汰制!

本周二(6月29日),我受邀为某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做市场化激励机制培训,交流沟通期间,有位领导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单位在搞末位淘汰制,但是我现在面临一个问题,考核结果出来后,如果真把末位的人淘汰掉,那么就面临“没人干活”的窘境,所以,我们到底要如何平衡末尾淘汰和人员紧缺的问题?

看得出,提出这个问题的管理者肯定受此困扰很长一段时间了,事实上他现在的做法是选择“忍让”——先不淘汰末位者,让其仍在原来的岗位。毫无疑问,很多管理者都面临过这样的抉择,甚至并不是末位淘汰的情景下,当发现有员工不适合某岗位的工作时,往往也有一种“与其让这样员工离开,不如让他先干着,反正有个人,多少还能干点活”这样的想法。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明确我的观点:坚决按制度淘汰末位的人。有三方面理由:

第一,刚性执行制度,塑造员工敬畏制度的文化

毫无疑问,一套包括“末位淘汰”激励机制的出台非常不容易,需要公司不同层面、不同人员的反复论证,尤其是考核过程中,把“末位人员”筛选出来也要花费公司很多资源和成本,一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拒绝执行最终结果”,尽管可以找到一万个解释的理由,但在大多数员工看来——“末位淘汰”就只是一句口号,根本不会执行,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把制度当回事,甚至当真正要淘汰某位末位者的时候,他会不服气的指出之前的种种“例外”;而且,考核一轮下来,又不淘汰“末位”人员,对那些在考核中处于绩优者的人而言,也是一种伤害和打击。

第二,把位置空出来,才能为更优者提供实质机会

作为管理者,在人员本来就紧缺的当下,抱着“末位淘汰了,谁来干活”、“有人干活总比没人强”这样思维方式再正常不过,而我的观点是,如果考虑近期的“人手不足”且留下“末位员工”,那么,一方面相对更合适的人很可能就进不来(因为没有位置),而且真有合适的人要进来的时候,管理者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去应用“末尾淘汰”考核结果,要求某位在上一考核周期里位于末位的员工离职吧!另一方面,现在位置上如果有“末位淘汰者”,管理者去寻找一位更适合的新人进来的“动力”与“压力”也会小很多,实际上会造成团队人员活力不足的问题。

第三,首次考核位于末位的人,后续的考核中,大概率仍会是末位

正所谓“慈不带兵”,面对绩效考核的末位者,大部分管理者都会表现出“心慈手软”的一面,总希望再给他一次机会,并且大多数管理者认为员工绩效考核末位不是不行、不能,更大原因是不够努力,只要再继续努力,业绩就会上来的。

关于这个问题,据我的观察和体会,一方面,第一次考核处于末位的人,往往在后续的考核中仍会处于末位,本质上不是员工不够努力,更是员工的兴趣和能力不在这里,我个人有一个体会,我发现和我工作了两到三周的新同事,如果我直观上觉得这个人“不行”,最后这个人大概率就是“不行”而离职;另一方面,对一个在某个岗位并不合适(考核位于末位)的员工,实际上他是比较痛苦的,合格管理者的做法更应该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员工,他并不适合现在的岗位和工作,可以进一步帮助他分析个人的优势,协助其寻找更合适的工作,事实上这样的管理者更受下属尊敬,如果某位员工一直在上级的“鼓励”下从事一项并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工作,很长时间以后当他发现的确不能做出任何业绩时,他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作为我的直接上级,你不直接告诉我,还不断'鼓励’我,浪费了我几年的时间,尽管表面上你是为我好,实际上你浪了我的青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