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九四)临证谈保和丸

 火帝养生_WSH 2021-07-04

清代的孙一奎在《孙文垣医案》里有这么一则医案:吴九宜先生,每早晨腹痛泄泻半年,粪色青,腹膨脝,人皆认为脾肾泄也。为灸关元三十壮,服补脾肾之药皆不效。

自亦知医,谓其尺寸俱无脉,惟两关沉滑,大以为忧,以人言泄久而六脉将绝也。

予为诊之曰:君无忧,此中焦食积痰泄也,积胶于中,故尺寸脉隐伏不见。法当下去其积,诸公用补谬矣!渠谓:敢下耶?予曰:何伤。《素问》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若不乘时,久则元气愈弱,再下难矣。

以丹溪保和丸二钱,加备急丸三粒,五更服之,巳刻下稠积半桶,胀痛随愈。次日六脉齐见。再以东垣木香化滞汤,调理而安。

渠称谢言曰:人皆谓六脉将绝为虚极,公独见之真而下之,由公究理深邃,故见之行事,著之谈论,皆自理学中来,他人何敢望其后尘。

我们上一节讲的那个十九岁的医案是脉平和,根据病因诊断为食积。这个医案是腹痛腹泻半年,辨证的着眼点是两关脉沉滑,于是诊断为食积,用了保和丸合备急丸。备急丸在当时常用的一个泻下的中成药,等于是消食导滞,保和丸消食,备急丸导滞。先让他泻,再用李东垣的木香化滞汤来调理。

有时候,我们看古人的医案,觉得,为什么这些病都让古人给看了,我们见不到这样的病,有的时候也不是我们遇不到这样病,遇到了,我们不知道,不认识这种病,于是,我们觉得古人用的这些办法,我们经常用不上。

有人会说,这种病例在临床上见的多了,可以不多,其实我们学的所有的东西,并不说学了就要经常用,更重要的是,一但需要用的时候,我们能想起来。

这个案例,腹痛,泄泻日久而尺寸无脉,之所以辨为食积,是基于关脉沉滑。此已非见微知著,而需明理活法。

方书都说,食积的表现,腹胀,胃胀,不食,嗳腐天酸等等,而这个病人并没有那么多的症状,唯一的症状就是腹胀、腹痛和泄泻。

古人在治疗食积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肉桂。我们在平常做菜的时候,都会用到桂皮,桂皮有一定的消食和开胃的作用,桂皮的作用就是温通。

我们现在的好多中医生,受到了西医的影响,总是强调证据,包括现在好多的中医考试,做课题也好,做临床也好,或者是总结临床,都强调了一个需要证据。于是,好多的中医学院尽可能的去规划我们的临床,去标准化我们的临床。但实际上,从临床上走过来思考,我们在临床上更需要明理,更需要活法。

这个方证,不管怎么标准化,规范化,背下去都是没有用的,明理才是有用的,包括我们前面交流的方剂,更多的就是立足在明理,活法这四字上,很规范很标准的东西,很多时候,可操作性都很差,于是就不便于流行,不便于被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接纳。

在明清的伤寒学家们,走的那条路,对伤寒的研究也是走的明理路,现在《伤寒论》教材也是走的明理的路子。于是,学起来就有点难度。

如果我们从日本人研究《伤寒论》的那个路子来走,相对就容易一些,原因是他们注重实证,应该是各有各的长处。但是,中医在临床上,要走到一定的境界或者说要走到比较高的境界,一定需要明理,活法,只有沿着明理,活法这四个字走下去,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