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老师解读东垣(12)——人迎气口辨内伤

 经方人生 2022-08-28 发布于四川

2022.8.28

百日筑基第三十天

我们先来看一则孙文恒的医案

吴九宜先生,每早晨腹痛泄泻者半年,粪色青,腹膨哼,人皆认为脾肾泄也。为灸关元三十壮,服补脾肾之药皆不效。

注:膨脖(peng heng),腹部膨大貌。

[晨泻、五更泻]

“五更泻”亦名晨泻,指黎明前泄泻,以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特征。一般认为脾肾阳虚所致,故又名肾泻、脾肾泻。


《证因脉治肾虚五更泄泻》:“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服用补脾肾的药,可以灸关元穴等等。吴九宜先生确实这样做了,但是都没有效。他自己也读过医书,也明白一部分医理。

自亦知医,渭其尺寸倶无脉,惟两关沉滑,大以为忧,以人言泄久而六脉將絶也

他摸了一下自己的脉,发现自己的脉尺寸俱无,唯有两关沉滑。碰到这么一个脉的时候,结合他病变半年了,结合脉沉细,先入为主的从虚考虑,那么我们也会认定这个脉提示虚证,什么虚呢?六脉将绝啊,人亦将绝啊。他是这么解读这个脉象的。于是大以为忧。

予为诊之日:君无忧,此中焦食积痰泄也,积胶于中,故尺寸脉隐伏不见。法当下去其积,诸公用补,谬矣!

于是请孙文垣治疗,孙文垣说你没事,是中焦食积痰泄,是中焦食积变成痰湿阻滞中焦引起来的的泄泻。为什么呢,关脉沉滑提示中焦有积滞,为啥其余脉浮取中取沉取不见?因为中焦食积痰滞把阳气给它郁闭住了。所以这是实证,应该用下法。


渠谓:敢下耶?予曰:何伤。《素问》 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若不乘时,久则元气愈弱,再下难矣。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黄帝问日: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歧伯日: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日: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有故无殒,亦无殒。

原指妊娠妇女在处于“大积大聚”的危重状态下, 可以适度地使用峻下、滑利、破血等大热大寒或有毒之品以达到治疗效果,这样并不会损伤母体和胎儿。

这就是说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人当之。人虽偏虚,而病症偏实。属于中焦实证,因此应该用下法。且不但要下,而且要抓住时机赶快下,若当正气不支的时候,再就没有时机使用下法了。

以丹溪保和丸二钱,加备急丸三粒,五更服之,巳刻下稠积半桶,胀痛随愈。次日六脉齐见。再以东垣木香化滞汤,调理而安。

--孙一奎《孙文垣医案》

[备急丸&保和丸]

备急丸由大黄、干姜、巴豆组成。主泻下,有攻逐寒积之功。“此则治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

《金匮要略》

“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豆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日备急。”--《医方 集解》

●保和丸主消导,有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效。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

半夏一两  草豆蔻仁  甘草炙(各五钱)  柴胡 (四钱)木香  橘皮(各三钱)  枳实 (麸炒)  当归梢(各二钱)红花(五分)

以半夏为君,配了橘皮草豆蔻木香生姜炙甘草来温运中焦,然后同时佐用小剂量的柴胡枳实当归红花来流通中焦气机。实际上这首方以温运中焦为主的。在食积泄下以后,使用它来温运中焦、流通中焦的气机,恢复中焦气机的升降出入。

望诊:身体偏消瘦、面色偏萎黄

症状:腹痛腹泻半年,纳差

脉象:尺寸俱无脉,仅关脉沉取可得

思考:你会如何辨证?

思考:孙文垣依据关脉沉滑,果断辨证、投剂起沉疴,对于我们的治疗有何启发?

我们总是觉得慢性病治疗起来就慢,需要长期调理治疗,当然我们很多时候判断是对的。但并不除外个别时候也许我们判断是错的。所以慢性病治疗长时间不见起色,有时候也应反思我们的辨证方向是否准确。

同一个脉象,对病机的解读不同,治法和疗效也不同。

脉象:尺寸两脉不见,仅两关沉取得滑象

如将解读重点放在尺寸脉不见,那么此脉象提示大虚证,因此六脉将绝,仅余两关。

如将解读重点放在两关沉滑,那么关脉沉滑提示中焦积滞,气机郁而不畅。因此寸尺脉不现,属于大实证。

临床上,辨脉是需要明理的,而不仅仅是某一个脉象对应某一个病机,对应某一个证。我们在临床上应该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只要我们留意,我们就会发现不靠明理,我们对脉象的使用真的是不容易的。你比如:

老年人的发热,切脉时,脉象表现为浮取的力度最大,同时略偏弦,此时如解读为浮弦脉或浮紧脉,那么辨证应辨为外感发热,治宜麻黄汤、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散等方。

但是应注意,老年人气虚发热时,脉象也可见浮弦脉,这时患者则属于补中益气汤证的范畴。

如果在脉象解读、病证判断以及方药选用上出现了方向性错误,这对一个老年患者来说是致命的。

思考:临床上,我们该如何分辨内伤和外感?

东垣说: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


--《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脉》

[人迎脉&气口脉]

《黄帝内经》中指出,人迎是结喉两旁足阳明动脉,气口是双手之上手太阴动脉

《脉经》中说:“关前一分,人命之立。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李东垣所说的人迎、气口是指左右关前一分,寸关之间。

“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伤之因者,乃学诊脉之要道也。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以候人之脏气郁发与气兼并...以食气入胃,淫精于脉,脉皆自胃气出,故候于气口。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以候天之寒暑燥湿风火中伤于人,其邪自经络而入,以迎纳之,故日人迎。    ——《脉诀直掌·李杲》

总结如下

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

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二倍、三倍。

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的病症,往往是右手气口脉大于左手人迎脉。

内伤脉象即使人迎气口同时都大,通常也先表现于气口,并且其伤损程度和脉象大小具有相关性。脉越大,伤损越重。

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经云: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

在内伤不足的基础上,气虚则脉表现为大。气虚且阴火内生,则脉象表现出急、数。气虚基础上兼有积滞,脉象可以表现为涩、时一代。他在这虽然记录了脉象,实际上他拿脉象在说理,我们拿这个理去理解这个脉象,当然并不是说一个病人这几个脉象能同时出现。出现了哪一个脉象,我们就用哪一个脉象所隐藏的道理来去认识它就可以了。

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

李东垣认为内伤中焦积滞时,可摸到右关脉偏沉偏滑,前面孙文垣医案中便验证了这一点。

李东垣关于辨脉的条文不仅是在记录临床经验,更是在阐述脉象背后的道理。

➻➻➻➻➻➻➻➻➻➻➻➻➻➻➻➻➻

本文为灵兰视频课程文字整理。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高建忠,副主任医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主任,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经典方剂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著有《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读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

整理:邓慧龙,执业医师,师承当地中医世家、名中医龙惠强主治医师,2022年跟师广西钦州市名中医、副主任医师林佳明学习经方,喜欢中医、经方、中华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