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城旧事系列:增福堂街的挑水工

 潍坊五好青年 2021-07-05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三中南边的增福堂街东首,芙蓉街西边,增福堂街与布政司街交叉口的西南方向,有一个水井。

水井有专人看管,旁边还有一个小屋,里面堆积一些杂物,平时都锁着,看管水井的人,拿着钥匙,每天清早打开门,拧开水井的阀门,附近居民就可以来打水,有挑扁担的,有推拉小车的,还有骑自行车或三轮车的,先来后到,居民都很自觉地排着队。中午也开一次门,到了傍晚,再开一次,每天三次,晚上无法打水,所以家家户户要在白天打足一天的水,可供一天做饭、洗菜、洗衣、洗澡够用的,打一桶水,以前是几分钱,后来是几毛钱,再后来,在居民开始算计一桶水是否一块钱的时候,这条街连同这个水井一起消失了,居民搬迁到别处,再后来都住进了楼房,家里拧开水龙头,就有水了,再也不用打水吃了。

几乎家家都有一副扁担,扁扁的,长长的,木头非常结实,两端用铁环穿孔,带有挂钩,可以挂铁桶或者木桶,我们一般都叫它"shao",有力气的人用扁担挑水吃,没力气的就用一种装有四个轴承轱辘的小平板车推拉,或者用两轮或者三轮车载水,对了,当时有大金鹿这种自行车,后面有载货架子,轱辘两边可以挂上两个自制的水桶架,水桶就是白色的那种大塑料桶。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一种叫瓮或者缸的东西,有大有小的,粗细不一,打来的水,倒在里面存放,以备生活之用。

这条街上有很多老人,身体不怎么好,儿女又不在身边,如何打水吃,就成了每天都犯难的问题,有时儿女回来,多打几桶水,把瓮和缸都盛满了水,时间长了,总归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老人急切需要一个随时可以打水的人,哪怕是花上几毛钱雇人打,也是值当的事。

有这样一个挑水工,忘了姓陈还是姓王,人长得精瘦,尖脸细腮,面瘦肌黄,弱不禁风的样子,脚步呈外八字,走路带风,又走得快,轻轻的,像飘一样。看似没劲,其实有一包劲。一些老人很喜欢找他挑水,说他脾气好,人又不计较,很好说话的主,所以拉下很多找他挑水的老主顾,虽然比别人贵一点,也都愿意找他。忘了挑一桶水是多少钱了,反正应该不到五毛吧。那时他还是一个小青年,大约还没讨媳妇,街上一些小孩比较调皮,跟在他后面,学他外八字挑水的样子,惹得别的孩子哈哈大笑,他也不恼,只是报之一笑。孩子们渐渐地觉得无趣可讨,就都散开了。

有这样一户孤寡老人,年纪很大了,很早死了丈夫,无儿无女,生活很是困难。身体好的时候,自己推着个小车,上面放着小水桶,打来的水,够一个人吃的。身体不好的时候,也找这个挑水工来挑。老人有时当场给钱,有时就对他说,能不能先佘着,下次给。换别人的话,也许会说,不能佘着,时间长了就忘了。他说,佘着就佘着吧。不知道后来老人有没有把佘着的钱给他,因为老人后来不长时间就去世了。有人见挑水工哭得厉害,就说他肯定是心疼那些挑水的钱,老人去世,不要说不能雇他挑水了,连以前佘的钱也要不回来了。这说法立刻遭到别人的反驳,说这不可能的事,他(挑水工)是极善良的人,他一定是觉得老人太可怜,一辈子没落着什么好,就这么走了,他心里难受,才哭的。

后来,这条街面临拆迁,住家户陆续搬走了,水井也拆了,挑水工几乎见不到了。这条街和街上的老街坊们,以及这个水井,长久地留在记忆之中了,很可惜没有相关照片可以存留。太可惜了。就在前几年,在大十字口(脑科医院)附近看到一个脚步蹒跚的人很像记忆中的这个挑水工,面貌衰老不少,头发有些稀了,觉得像又觉得不像,就没有好好再端详。后来刻意再去这个路口找,却再也碰不到面了。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抄袭

一切不打招呼的转载,视为侵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