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 井

 东营微文化_ 2021-01-20

 老   井 

前几天回老家,路过村东边的水湾,不知不觉走上了湾边的一个高台,这就是记忆中老井的位置。几十年过去了,常常会不经意间想起家乡的这眼老井,因为它承载了我从儿童到少年太多的美好回忆。
老井在水湾的西北角,人们用土围着井筑起了一个高大的井台,井台的东、南两面临水,北面是浅浅的小水沟,井台西面是一条南北路,这是村民挑水的必经之路。路西有一户人家,紧挨着路有一棵高大的槐树。听老人讲,全村过去没有一口好井,人们总为吃水发愁,后来,有能人牵头举全村之力砌了这眼水井。为打这眼井,男女老少齐上阵,有工的出工,有料的出料,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完工。据说井底有两个泉眼,但井水大多是从老湾渗进来的。
老井的水说不上甘甜,还略有一股咸味,但在靠天吃饭、缺衣少食的年代,村民饮水全靠老水井。遇上大旱,井旁的老湾也经受不住烈焰煎熬,干涸了,这时候,老井就成为村庄一切生命的源泉。因此,全村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着这眼老井。每天早起挑水的人肩上担着桶,手里拿着扫帚或铁锨,自觉地把井台打扫得干干净净,修理得平平整整,水井始终保持着清澈整洁。
一年四季老井不缺人气。冬天,外面天寒地冻,打上一桶井水,手放在水里感觉热乎乎的;夏天,是老井最繁忙的季节。天不亮,勤劳的男人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挑水,一根扁担,两只木桶,一担一担直到把大水缸灌满。街上挑水的人来回穿梭,井台上熙熙攘攘,挑水人的招呼声、木桶碰到井沿的“咚咚”声、倒水的哗哗声,井台犹如一个大舞台,每天早晨都在上演着精彩的交响音乐会,声音虽然有些杂乱,却很和谐。
小时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刚刚爬上屋顶,天地间就弥漫着一股滚滚涌动的热气。井旁的槐树下早坐满了老人和小孩,老槐树长着宽大的树冠,好像撑起一把大伞,为人们遮荫纳凉。老人拿一个蒲垫坐在树荫下,手里摇着芭蕉叶蒲扇,谈天论地,家长里短。儿童剧开演了,斗拐、摸瞎、踢毽子、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轮番上演,累了,孩子们围着老人席地而坐,听讲笑话;渴了,看到有挑水的,抓住木桶喝两口。
临近中午,下地干活回家的男人,把工具一放,光着脚,提着木桶急匆匆地赶到井旁,打上一桶水。有的一舀子井拔凉咕咚咕咚喝下去,来个透心凉;有的直接把头放到木桶里,洗掉了满头的高粱花子;有的干脆端起半桶水从头浇到脚,干渴暑热全消,真爽。这时候,井台上的人气最旺,大人、孩子笑声不断,老井更是笑口常开。
小时候,我对老井充满了敬畏。大人们经常说,老井里藏有鬼怪,井底还有一只大乌龟看护着泉眼,他们用善意的谎言告诫孩子远离危险。每天,看到从井里打出好多好多的水,心中又有了强烈的神秘感。于是,我总是离井远远的,即使路过老井,也总是躲着走。年龄稍大,经不住诱惑,总想一探究竟,胆子大的孩子走在前面,我们扯着前面的衣服跟在后边,一步一步往井边挪,最前面的小朋友往井里一探头,大叫一声,吓得后面的撒腿就跑。后来,胆子也大了,才真真切切地窥探到老井的容颜:圆圆的井口、幽深的水井、清澈的井水,老井的形象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中。学会了挑水,与老井的感情也深了,趁着打水的一刹那,看到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摇摇头,眨眨眼,感觉真实快乐。
村里的孩子干活都早,学挑水是必修课。挑水可是个力气活,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也许当时生活条件差,我个子比较矮,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学挑水,父母几次拦着,但经不住我软磨硬泡,就帮我把扁担两端的铁链挽起一点,挑起空桶子在院里转了几圈,就挑着桶子跑出了家。担着空桶到了井旁,自己还不敢从井里打水,大人们看到,立即帮忙打上一桶水,倒在两只桶里。两满桶水至少六十多斤,他们知道小孩是挑不动的。桶里有了水,先不急着走,看看四周没人,才一咬牙挑起来,尽管担着两半桶水,一旦走起来,水桶就不听指挥了,人动木桶晃,桶晃水也动,前面的桶碰地了,双手抓住扁担赶紧往上抬,用力一猛后面的桶又磕着地,桶里的水溅出一半。走起路来像扭秧歌,水洒了一路,挑到家累得满头大汗,桶里的水所剩无几。第二天,扁担往肩上一放,一咧嘴,掀起衣服一看,肩膀又红又肿。但是,只要坚持练,不出七八天也就娴熟了。
从井里打水是个技术活。起初先用长绳子拴着木桶打水,慢慢找到窍门,开始用扁担打水,扁担的铁钩挂着木桶,慢慢往下放,桶底刚好触着水面,用扁担带着木桶轻轻晃几下,感觉铁钩还挂着木桶,突然猛地一晃,一个鹞子翻身,木桶倒扣入水中,抓住扁担往上一提,桶里水满了。如果只有半桶水,再想把桶晃倒打满就难了,只有提上来重新打。小孩挑水,水桶掉到井里是常有的事,附近的大人看到,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帮忙捞上来。
上初中了,下午放学后的首要任务是挑水。回到家先看水缸,只要缸里的水不满,挑起水桶就走,借此机会,小伙伴们都聚集在老井的附近玩耍一会儿。有一天,上作文课,一位男同学读了范文《挑水》,讲述帮助老人挑水的故事,立刻在全班引起了轰动。第二天,上学放学路上,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寻找目标,一旦发现老人挑水,你抢我夺,抢到的乐呵呵地去挑水,没抢到的急得直跺脚,从此,孤寡老人再不用自己挑水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在村西建起了大水库,引来了黄河水,水库成了村里人的新宠。只有临近的几位老人,没有忘记老井,坚持吃井水。他们对浑浊的黄河水看不顺眼,总觉得喝着老井的水才放心。随后,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默默奉献了一生的老井,像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经沧桑的老井目睹了村里人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连同那棵终生相伴的老槐树,一起放心地消失了。
老井像慈母一样,养育了一代一代纯朴、勤劳的家乡人,它必将成为家乡人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作者简介:张景木,就职于利津县明集乡中心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