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山亭:楚简帛书临创略说

 青木森森 2021-07-05
赵山亭:楚简帛书临创略说

从出土批次和数量看,楚系文字无疑是战国文字之冠。主要有:长沙五里牌楚墓竹简、长沙仰天湖楚墓竹简、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江陵望山楚墓竹简、荆门包山楚简、荆门郭店楚简、曾侯乙墓竹简、信阳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

赵山亭:楚简帛书临创略说

楚系文字,有的字态意象活泼浪漫,结体捉摸不定,透出一种狂放自由之象,笔随意至,运笔已能熟练运用抑扬顿挫转折等笔法,藏锋、露锋均有法度之妙。有些温和优雅,姿态雍容华贵,初具古隶意味,有些楚字又使人感受到一种娴静中有爆发力的动感。楚简方面,其字由于受长条竹简所限,字形无法向左右拓展,故主要向上下伸展,字形常常是左斜上纵,有时也作扁形处理。从美学角度而言,这一个个虽独立却有行气,字不连却意气风发、神采贯之的楚字,或雄强古拙,或优雅娴静,耐人寻味。有些带隶意的字,虽不如东汉的隶书成熟,但其拙中见秀、巧中见拙的韵味,鬼斧神工、凝脂美玉般的神态,反而是成熟隶书所缺少的。有些楚字虽是篆书,却依然活泼自然。结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大或小,或作不规则形,全在不经意中,楚人远在晋人之前已具有了逸笔草草的神韵。历史渊源与风尚习俗积成的下意识这个神灵,加上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情感,楚人由此获得了书法风格上永恒的独创性,成为一种自觉而独立的楚人书法艺术风格。所有这些,都将对当代乃至今后书法艺术创作有所启发和裨益。

赵山亭:楚简帛书临创略说

六国文字废弃、失传两千余年,直到近百年来才不断出土,这对于从事篆书、篆刻、古隶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也是当代书家应该感到庆幸的。笔者于二十年前开始关注楚系文字,尽个人微薄之力广搜博览,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梳理、对照、甄别和订正,以从中寻求结字规律。同时,还及时将研究成果力所能及地在自己的篆书、篆刻创作中加以应用。实践使我认识到:楚系文字有着其它系文字、书体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楚系文字的研究及其艺术创作,也是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大有前景的。

赵山亭:楚简帛书临创略说

当前的书坛,已开始逐步向追求高境界审美意趣的方面发展。以篆书、篆刻创作为主的书家,开始摆脱秦小篆的刻板与柔弱,进而从个性张扬、古拙朴茂的春秋战国乃至商周时期古文字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创作形式和意趣,使书坛面貌为之一新,不时涌现出专擅的书家。虽然楚系文字出土批次多、数量大,但是其可用单字较少,一首诗乃至一副对联,常常很难凑齐去书写;另外,其与西周和秦文字多有不合,认读十分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笔者在大量搜集、整理、临摹楚系文字的同时,还将同期其它六国文字包括各小诸侯国文字与已见楚系文字进行反复比较、论证。既可从纵向了解其发展演变轨迹,又可从横向发现其相互影响的痕迹,总结其规律性。自宋代以来的书法史,只有各书体概念内的流变,而没有产生新的书体。大量古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将会为相对沉寂的书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赵山亭:楚简帛书临创略说

楚系文字的形体演化,如同其它六国文字一样,也是殷周文字形体演化的继续。殷周文字形体演变的某些规律,诸如简化、繁化、异化等,在楚系文字形体演化规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而且由于地域的差别,这类变化表现得更为突出。楚文字因时代、地域、书写个体的不同,每个字会有许多不同程度差异的变体。文字尚未定形,有时多一笔少一画较为随意。楚系文字与秦小篆相比有以下特点:一、与小篆相同,如“祀、社”等;二、与小篆相近,如“祭、祖”等;三、结构不同,音义一致,二者互为异体,如“旌、旗”等;四、结构相同,记录的音义不同,如“含、吟、今”等;五、楚文字已分化,小篆未分化,几个楚字相当于小篆的一个,如“尝、令”等;六、楚文字未分化,小篆已分化,如“小、少,问、闻,听、声、圣”等;七、楚用假借,小篆已代之以形声,如“胃、谓”等。以上这些,都是在研究、利用楚系文字方面,必须加以重视的。

随着新的楚系文字资料的逐渐公布和新的考古发现,新的楚系文字研究成果的不断面世,楚文字在书法、篆刻方面的研究应用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