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 中药治疗药方

 太平时光 2021-07-08

解析: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 PGS )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一种非机械性的梗阻,多见于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率为0 . 47 % — 28 %。

病因

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近端胃切除时,迷走神经被切断,位于胃大弯中上1 / 3 的胃蠕动的“起搏点”被切除,使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受到抑制。
② 远端胃切除时,切除了分泌胃泌素、胃动素等兴奋性激素的部位,残胃排空功能减退。
③ 胃肠道重建使胃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破坏,可诱发PGS 。
④ 迷走神经损伤、手术应激、精神紧张、糖尿病等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一方面可抑制胃肠神经丛,另一方面由于儿茶酚胺的释放,可抑制平滑肌收缩,使胃排空延迟
⑤ 手术时间过长,脏器暴露过久,胃壁组织挫伤,吻合技术欠佳,缝合线反应等均可引起胃壁及腹膜炎症、水肿、粘连等,从而影响其动力。
⑥ 手术前后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均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排空障碍。
PGS 发生后,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焦虑和经济负担,但最终预后尚好。对术前已经具有高龄、糖尿病、幽门梗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中或术后应尽量避免再添加其他危险因素。术中尽量采用毕I 式胃肠吻合;尽可能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术后避免使用自控性镇痛泵;围手术期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术前做好心理辅导,消除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术后限制补液,积极营养支持,注意补充胶体,避免胃肠道水肿等。以期减少PGS 的发生。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胃瘫的诊断并不困难.一般符合下列特点即可做出诊断。① 症状多发生在术后第6 ? 12 天。② 上腹部饱胀,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后暂时缓解,但稍后又发生呕吐。③ 呕吐但不伴腹痛,肠鸣音减弱。④ 再次胃肠减压后,症状消失,但停止胃肠减压后症状又出现。
胃瘫属于动力性梗阻,需要与机械性胃排空障碍进行鉴别,两者鉴别要点如下。① 机械性梗阻症状较重,胃液引流量多且不含胆汁;动力性梗阻症状较轻,胃液引流量略少,可含有胆汁。② 钡餐检查,若梗阻部位不在幽门或胃肠吻合口处,则基本可以断定为机械性梗阻;若梗阻部位在幽门,或造影剂虽可通过胃肠吻合口,但胃内残留较多,且看不到明显的胃蠕动波,则动力性梗阻的可能性较大。③ 胃镜检查,可明确吻合口是否有机械性梗阻。

治疗

治疗予以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促进胃肠道蠕动药物,还可配合针灸与中西医结合方法。较大的腹部手术中做预防性空肠造口,术后早期开始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并逐步过渡到滴注瑞素、能全力等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营养,平稳地等待胃排空功能的恢复。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宜采用以下方法非手术治疗。
① 心理治疗。由于胃瘫发生后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长期留置胃管造成的不适,各种检查带来的痛苦,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应进行心理治疗,使其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②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温生理盐水洗胃,以消除胃猫膜及吻合口水肿及胃痉挛。
③ 可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小剂量红霉素等促胃动力药物,但由于受禁食的限制,使用不太方便。
④ 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果治疗超过3 周,可置人肠内营养管,24h 持续均匀低流量输注,既能保证足够的营养,又能保证胃动力药品及时有效的使用。
⑤ 通过微量泵持续运用迷走神经兴奋剂,可用于治疗术后胃瘫。胃瘫综合征多属于功能性病变,其演变和转归具有自限性,只要及时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等,一般均可治愈,不宜盲目手术。

中医药治疗

  处方:太子参、茯苓各12克,炒白术10克,甘草9克。加减:上腹饱胀加神曲10克,焦山楂8克,鸡内金6克;恶心、呕吐加法半夏10克,陈皮12克;泛酸、口苦、胃烧灼感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气滞加木香8克,枳壳9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煎至300毫升,分少量多次服用。10日为1个疗程。

主治: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

疗效:治疗19例均完全缓解。用药4日完全缓解9例,5日完全缓解5例,7日完全缓解4例,10日完全缓解1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