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现为「口周及肢体麻木」,这种脑梗死你见过吗?

 板桥胡同37号 2021-07-1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1 岁,因「口周、右上肢麻木 1 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 1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周及右上肢麻木,症状呈持续性,无言语笨拙及肢体活动障碍,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意识丧失,无头晕头痛,无二便障碍,病程中患者一般状态好,饮食正常,二便正常,睡眠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1 年,血压最高 180/100 mmHg,未规律服药,未系统监测血压;1 年前曾患脑梗死,未遗留明显后遗症,未规律口服二级预防药物。

查体:BP 180/110 mmHg,神清,言语流利,两侧额纹对称,两侧眼球活动自如,眼震(-),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 3.0 mm,光反射灵敏,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软腭居中,两侧咽反射对称存在,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上肢针刺觉减退,双侧 Babinski 征(-)。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 波增宽,V6 导联 T 波低平,左心室高电压。颅脑核磁示左侧丘脑新近梗死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缺血灶;MRA 未见异常。颈动脉超声示右侧颈动脉斑块形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诊断: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病 3 级(极高危组)颈动脉斑块形成

治疗:双重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改善循环,对症治疗。


文献复习

手-口综合征 (COS) 是一种局限于单侧手/指 (主要累及上肢远端) 及同侧面部 (以口周为中心) 的感觉障碍,通常无精神、记忆、运动或小脑功能受损。

1914 年,Sitting 首先报道 3 例 COS,最终经尸检确诊患者病变部位均位于对侧中央后回,病因分别为脑炎、梅毒瘤及血管畸形,此后,对于这种以单侧口周和指尖感觉异常为表现的综合征称为手-口综合征(COS)。同时定义其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纯感觉性卒中。

根据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 COS 分为四型:I 型:单侧口周及同侧手/指感觉障碍;Ⅱ 型:双侧口周及手/指对称分布的感觉障碍;Ⅲ 型:双侧口周及单侧非对称性的手/指感觉障碍;Ⅳ 型:交叉型口周及手/指感觉障碍。


不同部位 COS 的解剖分析

脑干(35.1%)

口或面部的上行感觉纤维三叉丘脑束位于脑桥被盖部最内侧,向外依次为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在内侧丘系中,从内向外依次为手、上肢、躯干和下肢纤维,脑干局限性病变可引起这些传导通路不同程度受累,而出现相应的局限性感觉障碍。

交叉性手-口综合征通常提示延髓受累,是一种不完全的 Wallenberg 综合征表现,多由椎动脉闭塞所致,急性椎动脉闭塞可引起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丘脑(23.6%)

丘脑腹后外侧核(VPL)是对侧偏身感觉纤维中继站,而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是对侧面部感觉纤维中继站。

VPM 感觉纤维排列顺序由外到内依次为舌、口、面颊、后枕部,VPL 感觉纤维排列顺序由内向外依次为手、上肢、躯干、下肢。

口周感觉纤维止于 VPM 外侧,而手部感觉纤维止于 VPL 内侧,两者相邻。

VPL 内侧纤维与 VPM 外侧纤维走形,一起投射至皮质感觉中枢,同时该脑区主要有大脑后动脉分支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且丘脑膝状体动脉最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致此脑区成为梗死的好发部位,故此部位病变可出现 COS。

单侧丘脑病变导致双侧 COS,可能机制的为:终止于病变侧丘脑 VPM 的三叉丘脑束由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大部分)及同侧三叉神经脑桥核(小部分)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此处病变可以出现双侧口周感觉障碍;终止于病变侧丘脑 VPL 的脊髓丘脑束由对侧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大部分)及同侧脊髓丘脑前束(小部分)神经纤维组成,此处病变可以出现双侧手/指感觉障碍。

皮质(21.5%)

丘脑 VPL 与 VPM 部分纤维并在一起投射到皮质躯体感觉中枢,手和口的代表区非常临近,此处病变可出现相应的局限性感觉障碍。

基底节区(5.8%)

此区以内囊多见,因皮质丘脑辐射主要位于内脑后肢后部,所以内囊区病变常出现 COS。若内囊后肢后外侧的脊髓丘脑束受累,而后内侧的内侧丘系未受累则表现为偏身,或局限性浅感觉障碍。

放射冠(3.7%)

放射冠病变致 COS 同样是因为丘脑 VPL 内部纤维与 VPM 外部纤维相伴行,并与躯体感觉皮质相毗邻,手的丘脑皮层纤维可能与放射冠的纤维相邻,同时推测手及口的感觉传导纤维可能较其余部位纤维更易损,故此区域内的小的病灶可引起 COS。

参考文献:
[1] 手-口综合征一例   刘莹,付聚红,常晓婷,林永忠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11)
[2] 手-口综合征临床分析 董晓宇,佡剑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年 12 月第 15 卷第 12 期

策划 | 陈文筱  
投稿 | sakura_82475@tom.com 
本文首发于丁香园旗下专业平台:神经时间

神经时间
神经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注重临床思维养成,注重精彩病例解析,注重指南发布。神经时间,注重神经科医生的需求。
10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