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xqjhr 2021-07-11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谜团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事实,相关文献《礼记》、《庄子》和《史记》等记载语焉不详,从汉代以来就一直被质疑。

许多人以老子是否存在都是个问题,且诸子书中并没有人提到老子其人为由,拒绝承认“孔子问礼”,有的虽然承认老子其人,但也应该在庄子、韩非子之后,因为从韩非子开始,老子才正式“出场”。

这种分歧从汉代开始,宋代达到顶峰,致使孔子问礼的真相被掩盖千年。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尤其是1993年荆门战国楚国竹简《老子》的出土,以实物否定了老子在庄子之后的质疑。但疑古之风依然存在,比如北大教授许抗生、黄老思想研究专家余明光等人从墨子尚贤,老子反对尚贤等,证明老子晚出于墨子,易中天则认为先有孔子倡导者,后有批评者,老子批评“礼”,以此证明,老子在孔子之后。

这样的怀疑论,虽言之凿凿,却实难服众。

秦始皇一把火烧断了历史的传承

秦始皇一统天下,为“统一天下言论”,避免“异端邪说”,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政策,造成了诸子学说及各国重要文献的重大损失,相关流传找不到公认的史实依据,片言只语又不为诸家所公认,因此造成众说纷纭。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鉴于国家长年战乱造成的民生凋敝,实行了战国时期曾盛行100多年的黄老道家学说,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国家经济恢复生机。同时为延续文化血脉,朝廷广征民间藏书,以充实皇家库藏。

其实这项工作在汉王朝建立之前就开始了。刘邦攻入咸阳后,萧何将秦国的馆藏书册部分收为己有,其余被项羽烧成灰烬。

汉代是在文化荒漠里立国的,因此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征集民间藏书一直都是朝廷的一项重要工作。比如河间王刘德,就是个大收藏家,为收集整理古书册,“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他的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抄写归还,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故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刘邦与萧何(影视资料)

一本书和一个人,是解开“孔老之会”的关键

这本书就是《孔子家语》,这个人就是孔安国。孔安国是经学博士,对高祖转移秦国秘藏中的《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家语》诸简,高祖“悉得之,皆载于二尺竹简,多有古文字,后为吕氏取而藏之”。

就是说,《孔子家语》被皇后吕雉所得。诸吕被诛后,《家语》流传民间。《文献通考·经籍考·经部》记载:汉景帝募天下书,吕氏所传《孔子家语》,藏之秘府。

就是说,《孔子家语》又失而复得,回到了秘府。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孔子家语》很重要吗?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问题,它比《论语》重要得多。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导杨朝明教授认为:《 家语》是研究孔子文化第一书,价值远高于“四书”。

孔安国在《孔子家语·后序》说:“《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

就是说,《论语》是从《家语》中摘录的一部分孔子语录。包括“四书”在内,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都不能与《家语》等量齐观。后来,“《孔子家语》乃散在人间,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孔安国于是广征诸本,得而抄之。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

可惜的是,南宋时,因《家语》中的不少内容为宋儒所不能容,故罢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取代汉代的“五经”。元代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值得一提的是,《论语》和《孔子家语》的书名均来自孔安国。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篇》:“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

孔安国何许人也?

孔安国(前156年-前74年),字子国,汉代鲁国人,孔丘十世孙,汉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是司马迁的经学老师之一(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是孔安国,今文经学老师是董仲舒),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时,多向他请教。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作品。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家语》《古文尚书》和《论语》原本都是蝌蚪文,“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文”。

考古发现,《孔子家语》传承有序,体量巨大,足为孔子言论之最。荀子入秦,将“孔子之语及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馀篇”进献给秦昭王。《家语》被秦王室典藏,正因为如此,《家语》在“焚书坑儒”中幸免于难。

列举以上内容,意在揭秘“孔老之会”的真相。那么,《孔子家语》对孔老之会是如何记载的呢?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孔子家语·观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真实性

作为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儒学经师,孔子的十世孙,孔安国既是“正统”的,更是孔子思想的“传人”,做“亲者痛仇者快”、辱没祖先的事,几率微乎其微。那么,《孔子家语》是如何记载中国文化史上两大思想巨人的历史性聚会呢?

《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

于是南宫敬上朝请示鲁昭公,请求随孔子一同西行问礼: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

南宫敬叔咋有这么大的面子?南宫敬叔和哥哥孟懿子均是鲁国权臣“三桓”之一孟僖子的儿子。当是时也,“三桓”执政,公室衰微,鲁国公惧怕“三桓”。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敬叔说:孔子想辞职,到京城考察礼乐源流,这是经国之大业,人臣之本分。请赐以车马,臣愿和他一起去。鲁昭公曰“诺!”于是赐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个车夫。

《家语》不仅记述了孔子见老子的情景,还记载了黄帝《金人铭》的相关内容。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也有相关记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正源于《家语》。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在《仲尼弟子列传》里,司马迁还列举了孔子师事的几位大贤:老子、蘧伯玉、晏婴;在楚国是、老莱子、子产、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司马迁说: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

孔子见老子,老子告诉他说:“礼和德,我尚略知一二;至于乐,从尧、舜、禹、汤、文、武、成、康至于今,浩如渊海。可我不是乐宫,研究不多,不敢妄言。但我引荐你去见王朝乐官长苌弘。”

二人访天坛,叙郊祭,访明堂,拜宗庙,观朝堂,追溯周公之初衷,考察礼乐之源流。“郁郁乎吾从周的”孔子颇生感慨:“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汉画像:孔子问礼

盘桓数日,将去周,老子送行,曰: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

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这一段话,是劝诫孔子:莫讥讽他人;莫议人短长。从周都返回鲁国后,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孔子在周太祖后稷庙右边台阶前,看到了铜人像的铭言(古代座右铭):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黄帝金人铭

《金人铭》是《黄帝铭》六篇之一,凡读过《老子》(《道德经》)的,一定感觉“面熟”,是的,因为老子思想与之一脉相承。

孔子感佩于此,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孔子拱手谢道:“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请求天下国君,也不遵行,何故哉?

老子叹道:“此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自僭礼称雄所致!古礼是周公辅佐武王、成王时制定的。西周鼎盛时,礼制完备,上下恪守不逆,没人敢僭越。东周以来,古礼泯灭。现在的人都为虚伪所蒙蔽,传道者流于伪饰,花言巧语,听着不知所措,心生厌烦。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孔子家语》的真伪

对《孔子家语》的争议与否定,发生在宋代,朱熹《朱子语录》、王柏《家语考》等人,直到清代清姚际恒、范家相、孙志祖均认为是伪书,或持有异议,认为《家语》乃三国魏王肃的伪作。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

考古发现证明,《孔子家语》并非王肃所撰,确系孟子以前遗物。应当承认它在有关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引自“快懂百科”。

另外,《礼记·曾子问》中,孔子8次提到“吾闻诸老聃曰”“老聃曰”,“曾子问”是否也是“伪作”?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真相被掩盖一千年,其实它就在《家语》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