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怎样带领学生阅读名著

 小溪语文 2021-07-12

名著阅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地位不高。我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里,每本教材在最后都有名著“推荐”阅读内容,所谓“推荐”,就不是硬性要求。从这点看,“名著阅读”天生就具有不被重视的因素。教师往往不愿在名著阅读上花更多的时间,一般处理方法是,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自主在家读一读、写写读后感,开学后收上来大致看看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其实也不实实在在去读名著,或者是没有兴趣,或者是没有坚持下来,临开学在网上搜索拼凑一篇读后感交差了事。

但是,情况在逐渐好转。首先是大环境对名著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其次,就在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竟然考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著阅读题!不是常见的文学常识式的考查方式,而是把名著内容《朝花夕拾·五猖会》直接作为阅读文段来考!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刁钻的想法。从中考指挥棒的暗含信息来看,以往那种对名著的评论式的、选段式的阅读恐怕不灵了。再次,我对名著阅读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学生在课业负担不算重的初中、在记忆力绝佳的大好年华里,究竟扎实地读了多少本名著?——他们实在应该多读点儿!

所以,从上学期开始,我就试着利用课内时间扎实进行名著阅读。在半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课内做好名著阅读教学的信心。

下面,我结合《海底两万里》来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名著阅读的。

第一,统一认识,统一版本,统一进度。在没有开始前,我会征求学生的意见,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读哪一本,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本学期,学生选择了《海底两万里》。在家长会上,我会跟学生家长沟通,说明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意义,以取得家长们的支持。是为“统一认识”。然后,我会逛书店,在网上购买几种样书,从中选择一种制作精良、价格低廉、适合学生的版本来推荐,这次推荐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的,由马碧云、潘丽珍译的20166月第1版的本子。要求人手一册。是为“统一版本”。这个版本的《海底两万里》正文是439页,分8次读完,每次要读50多页。是为“统一进度”。

第二,固定时间,固定模式。我周三是连排课(两节课连着上),单周写作文,双周读名著。每月读两次名著,4个月可以读完《海底两万里》。很多教师舍不得在一个学期拿出16节课来上名著阅读课,以为是荒废了宝贵的时间,可能会影响成绩。从我一个多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这个担忧是不必要的,我两个班的学生并没有因为阅读名著而成绩下降。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在初中让学生扎实地阅读几本名著,在任何时候都将是学生无比骄傲的资本。这就是“固定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了名著阅读的可行性。两节课共90分钟,我先指定阅读范围,即从第几页到第几页(一般参考章节起止)。然后用一节半课或稍多一点儿时间让学生自主认真快速阅读。最后用15分钟或稍少一点儿时间来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大部分是字词,但也有少量其它问题。这就是“固定模式”,从阅读习惯上保证了名著阅读的实效性。

第三,求扎实,求速度,求获得,求质疑。求扎实,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要逐字逐行地去读,不能一目十行;要圈出生字词,为不影响阅读速度可先不查字词典,留到读完后集中再查;要随时标出自己不懂的语句或简要旁批出自己的疑问,必要时折页。这些生字词和疑问在最后15分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解决。求速度,就是要求学生在认真的基础上还要提高速度。这个版本的《海底两万里》每页大约是891字,50页除去4页插图外还剩46页,这一次的阅读量大约是40986字,要在75分钟内读完,平均阅读速度是546/分钟。一开始,有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这个速度,经过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问题了。求获得,就是要求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要有所得,最低要求是多认识几个字!《海底两万里》最明显的例子是让学生多认识了几种鱼,比如黄盖鲽、菱鲆、舌鳎、鳗鲡、鳞鲀、中国鳐、鲻鱼、塘鳢、鲭鱼、鲷鱼等等。求质疑,就是要求学生“不唯书”,不能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怀疑,还要提防书中因编辑排版产生的错别字。比如有学生提出“鲂鲋”和“鲂鮄”是不是同一种鱼?第352页第三段段末丢了一个标点符号——句号等等。

阅读名著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好处呢?

首先,从我的观察感受来看,最直观的是学生的心性有了改变。当所有的学生在认真阅读时,课堂是那么安静!教师根本不必敲着桌子或扯着嗓子喊“闭嘴”。学生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地为一件事而付出努力!连最调皮、最不爱听课的学生也捧着一本厚书在仔细看时,谁都会为这种有益的改变而心生感慨。

其次,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很大提高。经过我的调查,一节半课读50页,很多学生轻松完成了。富余出来的时间他们就搬出字词典来查。我看,以后还可以逐步再提高阅读速度。有了速度才有可能去读更多的名著。

再次,学生识记了更多的字词。除去上文提到的一些较生僻的表示鱼类的词之外,一些诸如“揶揄”、“饕餮”等典雅的较常见的词也开始进入了学生的视野。

再次,学生学会了思考,培养了探究精神。比如,课下有的学生就“内摩船长是哪国人”这个问题和其他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再次,学生在精神文化上充实了起来,头脑开始丰富了。《海底两万里》里大量先进详实的地理、博物、科技、历史、文化等数据已使学生普遍心生敬意。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开始注意到,文中的“我”(阿罗纳克斯教授)竟然会产生即使有逃跑机会也不想离开“鹦鹉螺”号的念头,这就让学生认识到西方人对科学的追求是多么强烈!

最后,学生间接地增加了生活体验,为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学生对“两点一线”单调的现实生活缺乏感受时,不妨增加他们的间接体验。比如,《海底两万里》写到,在南极,“在北边,日轮像个火球。”这在学生的现实生活里,一般是无法感受到的。

下一步如何改善名著阅读呢?

我想,在名著阅读进行到某个阶段后可以增加一些活泼的形式,比如朗诵会、阅读报告会、辩论会和展板等。不要让学生一味阅读而感到单调,要让他们更广泛地交流阅读体会,这样可能会使名著阅读更加深入有效。

努力阅读经典,使学生的生命底色更加醇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