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历史的屁事 2021-07-13

继续学习《论语·里仁》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义:

(1)约:“糸”表示“缠束”、“绑定”。“勺”意为“专取一物”、“专注于一点”。“糸”与“勺”联合起来表示“专门对一件物品进行缠束”。这里表示自我约束控制。

(2)乐,对某事心甘情愿的心理,安乐。

(3)知者,能识人的人。知:识也,觉也——《玉篇》。

(4)能好人:能认识到人所喜好,欲望的东西。 

(5)能恶人:能认识到人所厌恶,讨厌的东西。

(6)道,此处疑为仁。具体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资料参考。

(7)得,适合。如,得当。“'贞厉无咎’,得当也。”——《易·噬嗑》。

(8)处:居、享。

(9)去:离去、去掉。

(10)恶(wū)乎:哪里,怎么。文言叹词。

(11)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违:背离、离开。

(12)造次:仓促、匆忙、奔忙。

(13)于是:如此。

(14)颠沛:跌倒,这里指受挫折、穷困。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处于自我约束中,不能够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的人能够安仁,能识人的人能够利仁。”

孔子说:“只有有仁的人,能认识到人所喜好的东西,能认识到人所厌恶的东西。”

孔子说:“富与貴,人人都欲望它,不以人心中的仁来适用这个欲望,是不能安享的;贫与贱,人人都厌恶它,不以人心中的仁来适用这种厌恶,是不能摆脱的。 君子一旦远离了仁,怎么会有仁的名声呢?君子在吃一顿饭的时间里也不违背仁,仓促之间是这样,困顿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析:

这几段话是对上面“择不处仁,焉得知?”的回答。怎么识别一个人是不是仁呢?

首先说了不仁者的表现有二,不可以长久的约束自己,不可以长久的自我安乐。我们绝大多数人大概都是不仁者了。因为我们即使能仁,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反过来说,仁者就有这两种品质!所以仁的境界是一种最高的境界,理想的境界。但是我们要努力达到。

其次说了仁者的表现。

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把仁者和知者并论,就是说他们至少有一部分的特性是相同的——那就是识人。能认识人,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都是人的范围。

认识人的什么呢?喜好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概括说就是人的本性。富与贵只是人的欲望的代表,贫与贱只是人所厌恶的代表。

怎么安仁,怎么利仁呢?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这里顺便说一下君子和仁的关系。君子是人,仁也要靠人来施行。所以君子和仁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处仁就是君子。君子乃人的一种名声。所以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要成什么名呢?君子之名。以什么方式呢?处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观过,斯知仁矣。这是下一次要讲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