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分外湿与内湿,吃对一味“四时神药”,外湿除风寒,内湿健脾胃!

 百草益寿 2021-07-13
夏季湿热邪气重,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表现:头晕、血色淡、浑身没劲、甚至还有面色萎黄、腹胀消化不好等情况。如果你有两点以上就需要注意了,这很可能就是湿气重的表现。

对于祛湿有一味中药十分厉害,它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功效与作用十分多,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都能够共同发挥独特功效,用药不分四季,又有“四时神药”的美誉——茯苓


茯苓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的作用。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它有两个很重要的作用,一是祛湿健脾,二是除风寒养安神。
湿气是万病之源
茯苓在祛湿方面有显著的作用,湿气通常分为湿外湿两种,外湿是属于侵入我们体内长时间滞留的,像多年的风湿;另一种是短时间滞留,像夏天的感冒等。


内湿的产生多与大家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首先是由于运动少,体力劳动少,所以整个机体功能都会下降,脾胃也会随之衰退。中医认为脾阳的功能是运化水湿,体内水气的上腾下达,这些都是要靠脾胃的输送。如果脾功能弱化,湿气就会滞留体内。

其次是很多人喜欢在夏季吃寒凉的食物,而寒凉的摄入会直接伤及脾胃的阳气。因为冷气不是从肌表往里传的,而是直接由内而外发凉,所以会直接伤到脾阳,脾阳被伤到自然就不能很好的运化水湿,使湿气滞留在体内。

脾胃就相当于人体中的一个枢纽站,如果枢纽站功能减弱了,运作也就不会畅通。


最后是现在大家生活好了,吃东西所含热量也远远超过了身体所需能量,这对于脾胃来说更是一种负担。当摄入的营养过盛时,脾胃也会运化不动,使多余的营养逐渐转化为痰湿,这些情况都会影响脾胃运化。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症状息肉、结节、囊肿、各种慢性问题都与痰湿有关。

那么,湿气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看舌,湿气重的人舌头一般都很胖大、厚腻、有齿痕,有些人还会在面部长黑斑,一般出现自嘴周围。
 
湿气重就一定会遏制阳气,阳气被遏制住后,人体就会感到酸软无力等多种情况。所以体内有湿,应该先健脾祛湿,不然用再好的药都如同隔靴挠痒。


祛湿先健脾
 
01资生健脾膏
中医讲:脾主运化,祛湿的同时更要健脾!所以如何祛湿呢?有一个出自《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的古方资生健脾膏,能利水渗湿、健脾和胃。方中的茯苓、山药、薏苡仁都是祛湿健脾的能手,在古时就很受用。

 
其中有三味需要侧重说下:

  • 茯苓:归脾、心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在《伤寒明理论》中记载:"渗水缓脾。

  • 山药:茯苓好搭档之一,茯苓健脾利湿,山药缓解浮肿,两者结合还能缓解由湿气重导致的尿频、小便不利等问题。

  • 薏苡仁:众多膏方中都会出现茯苓+薏苡仁的组合,能帮助利肠胃,消水肿。《纲目》记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


这个方子还有不少健脾养胃的食材,共同调和,健脾祛湿的效果翻倍。

02薏仁茯苓膏
7种药食同源食材遵循古方工艺熬制,以茯苓、薏仁、山药为主,添加决明子、荷花、红豆、菊花等食材,精良配伍。俗话说好方要有好料,薏仁茯苓膏的原材都用是心挑选而出,无论从选料到熬制都大有讲究。

8大工序慢火熬制,凝练膏方。从严苛的工艺到制成的好膏方,道道工序严苛把控,汇聚7种食材的营养精华,凝练出一小瓶薏仁茯苓膏。早晚一勺,服用更方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