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思想的“王道”,法家思想的“霸道”,谁才是正统思想?

 小播读书 2021-07-14

这一篇的主角是“公孙丑”,他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的弟子,他曾与孟子的另外一些学生合著了《孟子》一书,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这一篇《公孙丑》是《孟子》的名篇,内容非常精彩,这一篇主要是孟子和学生的对话,因此更多的是讲为人处世的哲学,孟子提出了很多金句,比如我们熟知的“王道”和“霸道”在这里孟子做了精彩而简练的论述;比如关于人性的“四端”孟子也做了精彩的论述,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比如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孟子在这里也做了精彩的解读。我分为三个要点为大家分享这一篇的上半部分,今天我们先分享儒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的主要差异:

王道和霸道

我们常说要称王称霸,但是实际上,称王和称霸是不太一样的,关于王道和霸道,在历史上上有很多思想家都进行了论述。而“王道和霸道”实际上也是我国历史上两派思想的主要纷争,儒家奉行王道,而法家奉行霸道。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相”的管仲,他是法家思想早期的代表,在他的著作《管子》中,他说:“强国众,合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攻大以图王”。意思是说,天下强国多,就结合强国来攻伐弱国,以成就霸业;天下强国少,就拉拢和联合小国来攻伐大国,以成就王业。

而在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一篇中,对王道和霸道也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简单来说:王者以德、霸者以力。

孟子非常简短和精练地表达了儒家思想对于王道和霸道的差异。王者是仁德让天下人信服和归顺,而霸者以武力来胁迫让天下人信服。而且孟子还举例做了说明,他说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凭借一百里的土地,最终实现了称王,就是以仁德来团建小势力,逐渐获得威望,最后称王的故事。

之所以有王道和霸道思想,其实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王道的思想其实是来源于周朝先祖们的冶国思想,当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周王朝,礼乐文化是核心,各个诸侯国相处和睦其乐融融,并不需要兵戎相见,所以有句话叫“内圣而外王”,讲的是以仁德服人:

就像孟子说的“王者以德”。

而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人性的恶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这个时候再和人们谈以德服人,就很少人能真正相信,更不用说践行。这也是为什么孟子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他们不厌其烦地去各国游说,但是收效甚微,很少有君主能真的践行。

而法家奉行的霸道则不一样,他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所以法家霸道,尊爵必赏,有罪必罚。所以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大行其道,商鞅、韩非子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为秦国强大,灭六国而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但霸道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其他人并不是真的信服,所以当霸主的势力衰落,或者民众开始反抗时,就很容易出现朝代更迭,比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朝短短14年就亡国了。

除了历史背景,王道和霸道在人性出发点上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王道相信,人性向善,所以,需要扶持楷模和圣人,弘扬人性善的一面;霸道相信,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加以武力挟持,遏制人性的恶的一面。

好了,今天通过孟子的《公孙丑》这一篇内容,我们讲到了儒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上,尤其是“王道和霸道”上的思想,我们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王者以德、霸者以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